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资讯

稳经济, 如何把握重大政策机遇

  作者:杨晓怿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7-22
“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储备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下半年地方发展的成果。

5月以来,国务院不仅召开了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还连续出台一揽子稳经济措施,一系列实质性的放松政策引起强烈关注。

从目前来看,这一轮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复苏的曙光已出现在地平线上。但是,旧的循环体系已然破碎。在新环境、新政策下重新成长起来的新循环体系,一定与过去有诸多不同。这就意味着,并非所有地区都能恢复到疫情前的发展速度,新一轮发展的受益者必然有所变化。

那么,当新一轮稳经济重大政策机遇来临,哪些地区将成为“赢家”?

“人地钱挂钩”,人口成为关键

在建立新一轮经济循环的过程中,必然要进一步考虑公平性问题。这就意味着,过去按照行政区划进行资源分配的方式不再可行。

在逐渐增加公共服务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背景下,未来的资源分配将进一步与区域的人口规模挂钩。高层会议中反复提到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即强调了这一点。

在新的改革动向中,这一理念非常明确:未来的城镇化工作、财政资源与生产资料分配,都将贯彻“人口、土地与财政挂钩”的理念。

这意味着人口较多的地区、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尤其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县域,必将在政策机遇下迎来大发展,享受到新一轮的发展红利。

但是,对于人口净流出较为明显的地区,以及人口规模较低的中西部城市来说,在新一轮发展中,或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停滞。尤其是部分省份在债务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超前建设。这些地区当前的重点,仍然是消化存量债务风险,以及适当“补短板”。对于这些地区来说,过去普遍高速建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即以区域重点城市为核心、发展都市圈与城市群。

未来的发展重点,或将是以两个圈层来实现。一是全国范围内的发展重点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双城都市圈;二是以各省会城市、区域重点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与城市群。

从当前趋势来看,这两个圈层内城市的发展速度将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投资强度也将呈现出明显差异,显然会是新一轮发展的“赢家”。

而这些区域之外的地区,尤其是非城市群中的三四线城市,则会出现进一步的人口与资源流失,内部经济循环也将面临较大困难。

加强省级统筹,几家欢几家愁

持续深化改革,加强省一级资源统筹、财政统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既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必然操作。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经济逆周期的大背景下,地方财政收与支的矛盾持续突出。加强省一级统筹,意味着部分财政情况较好地区的好日子即将结束,欠发达地区将得到进一步兜底。

2021年以来,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管进一步收紧,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经常性支出与非必要支出,受到了持续收紧的压力,地方政府的财权进一步收缩。但与此相对的,财权的上收与区域统筹,实际上也解决了财政脆弱地区的保运转、防风险问题。

这意味着,未来地区经济好并不等于财政有盈余,财政资金将进一步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跟着地区发展重点走、跟着区域发展重心走。

在整体需求缺乏的当下,有真实需求的地区才是值得重视的地区,也将是发展真正有效率的区域。

基建大潮在即,如何把握时机

随着新一轮基建的启动,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的地方政府又燃起了希望。不过,随着改革的推进与大环境的变化,想要抓住难得的机遇,需要在项目实施领域、实施方式上做好准备,新一轮发展自然有新的“游戏规则”。

当前新一轮基建的启动,既是为了维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是为了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推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根据政策文件精神来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以便后续申请地方专项债券、申请专项银行贷款或者发行企业债券。从实际情况来看,核心领域的重点在两方面。

一是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以此来推动各地的经济循环,激发各地区的投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现状以及功能定位,推动新一轮项目建设。

位于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区,应当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疏解转移,发展交通链接项目、产业共建园区以及承接公共服务的功能转移。在此过程中,应当推动重点区域的片区开发项目,灵活使用地方专项债券、市场化运作等模式,抓住阶段性的城镇化红利。

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应发挥专业特长,培育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围绕优势产业推动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业的升级项目。

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区,应当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地方政府应当进一步挖掘乡村振兴项目、“三农”领域的潜力,积极申请涉农、乡村振兴领域项目资金。

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应当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同时,抓住“双碳”与绿色发展政策带来的红利,积极以生态发展、EOD概念储备项目,以便获得后续支持。

二是全面推动公共服务升级。这与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以及新基建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地方政府应当进一步通过市场化模式,推动地方教育、医疗、住房、环卫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这些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不仅存在扎实的需求,也有较为清晰的运作模式以及预期性收入。既可作为地方专项债券项目进行申报,也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模式运营。

在“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当下,项目储备工作的好坏,实际上决定了下半年地方发展的成果。必须抓住核心、深入理解城镇化与公共服务领域,这是项目储备与资金申报的关键。

理解规则变化,更新实施模式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游戏规则,过去的基建大潮是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为核心,当地方债务积累到较高水平,这条路已经走不通。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但针对城投的信用融资并未有明显放开,如今的项目储备、资金申请以及投融资工作,都必须以项目预期收益为核心。这就意味着,项目要能够成功落地,必须更新实施模式,才能满足当前的政策性要求。

因此,当前的项目储备与城投工作规划,必须将项目投入与未来收益进行挂钩,将不同类别的项目依照市场制度的变化进行融合。

旧城改造、城市公共服务提升以及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必须打包为“城市更新项目”,才能满足项目收益自平衡的要求进行运作。同理,乡村振兴类项目也必须融入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以及农业产业园等领域项目,才能实现有效运作。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重新理解不同的领域与行业、改造升级既有的实施模式,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只有理解项目必须以未来自身收益为基础,才能满足申报要求,并依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运作,才能规避政府隐性债务红线,得到资金与资源的支持。

留给地方政府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把握当前的时机与窗口期,是决定未来五年地方发展命运的关键。

(作者为北京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