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幽默也是领导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15-03-11

  “幽默”一词的原意是“有滑稽、有趣味、带讽刺意味和缓解不良境遇”,是口语表达的高级形式。美国学者特鲁说过:“幽默是一种能力,一种了解并表达幽默的能力;幽默力量是一种艺术,一种运用幽默和幽默感来增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你对自己作真诚评价的一种艺术”。对于领导者而言,幽默也是一种领导力,恰如其分地运用,不仅能表现自己的良好风度,还能有效地激励群众,使之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那么,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该如何运用幽默的力量呢?

  展现魅力 增强亲和力

  幽默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也是领导者应具备的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西方政界领袖和社会名流很重视自己有无幽默才能。他们认为幽默是智慧、才能、学识和教养的象征,是自我表现、取悦于民的极好手法。有经验的领导者都知道,幽默的领导者比古板严肃的领导者更易于与群众打成一片,要使身边的群众能够和自已齐心合作,就有必要通过幽默展现领导魅力,增强亲和力。

  案例1: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期间,在耶鲁大学发表精彩演讲后,就有耶鲁的学生表示,以前以为中国国家主席很严肃,结果发现他也有风趣幽默的一面,给他们留下了“适度的幽默与自信”的美好印象。从而,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崇高风范和政治智慧。

  案例2:1949年10月下旬,兼任华东军政大学校长的陈毅抵达南京,出席军政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准备在会上讲话。当时该校规定:要求男学员一律剃光头。不少男学员怕影响形象,说什么也不肯剃光头。开会前一天,陈毅用手一摸自己的头,摸到满头浓发,立即想到男学员不肯剃光头的事,决意马上剃个光头。第二天,陈毅穿戴整齐,准时出席了开学典礼。当他登上主席台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会上,陈毅作重要讲话,突然他放慢了语速,语重心长地讲:革命事业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是一点一滴从“头”学起,从“头”做起。说到这里,陈毅突然摘下军帽,露出光亮的光头,幽默地说:“我跟同学们一样,从‘头’做起!”顿时全场沸腾,欢声笑语中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学员们望着陈毅的光头,激动不已。陈毅元帅把剃光头这件事情用行动和幽默的语言赋予了一个新的思想——“从头做起”,既达到了一种教育人、感召人的良好效果,又增强了亲和力,可谓经典。

  激励下属 鼓舞士气

  时下,许多领导者喜欢采用立军令状的手法分派任务,往往给下属造成巨大的压力。而通过幽默手法,也许能更好地激励下属,鼓舞士气。据美国针对1160名管理者的调查显示:77%的人在员工会议上以讲笑话来打破僵局;52%的人认为幽默有助于其开展业务;50%的人认为企业应该考虑聘请一名“幽默顾问”来帮助员工放松;39%的人提倡在员工中“开怀大笑”。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上至总裁下到一般部门经理,已经开始将幽默融入到日常的管理活动当中,并把它作为一种崭新的培训手段。由此可见,在领导活动中,幽默“激励下属、鼓舞士气”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案例3:薄熙来充满睿智与幽默的谈吐,总能给人们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有一次,大连星海湾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大干50天,确保11月底封顶”的誓师大会,仪式正在进行,坐在主席台上的星海湾总指挥老宋的坐椅突然倒下,宋总指挥从上面摔下来,很窘。薄熙来说:“今天的誓师大会开得很好,大家决心都很大,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你们看,你们的宋总指挥已经坐不住了。(大笑)望大家团结一致,50天确保封顶。(长时间鼓掌)”所有在场的人都为薄熙来市长随机应变、妙语解困,并顺势鼓舞士气的机智而喝彩。

  化解尴尬 融洽关系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领导者都把幽默作为一种无形的保护阀,使自己在面对尴尬的场面时,不仅能免受紧张、不安、恐惧、烦恼的侵害,还能借此营造出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如林肯、罗斯福、威尔逊、毛泽东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案例4:有一次,林肯与一位朋友边走边交谈,当他们走至回廊时,一队早已等候多时、准备接受总统训话的士兵齐声欢呼起来,但那位朋友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退开。这时,一位副官走上前来提醒他退后八步,这位朋友才发现自己的失礼,立即涨红了脸。但林肯立即微笑着说:“白兰德先生,你要知道也许他们还分辨不清谁是总统呢!”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立刻打破了现场的尴尬气氛。还有一次,林肯在演讲时,有人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两个字:“笨蛋。”他举着这张纸条镇静地说:“本总统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都是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刚才那位先生正好相反,他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忘了写内容。”

  案例5:1945年10月,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以其宏伟壮观的场面和气势磅礴的笔触,在重庆文艺界掀起一场空前热烈的讨论。谈判空隙,文艺界名流邀请毛泽东作一次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人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毛泽东幽默地说:“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说完,便发出了豪迈的笑声。“那毛呢?”不待那人说完,毛接着说:“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对这一姓氏的随意解说,既风趣幽默,化解了尴尬,又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必胜的坚强信念。

  淡化矛盾 消除误会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领导者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行为来处理各种关系,化解矛盾,消除敌对情绪。不容否认,在有些时候,一句风趣的话,的确能使对方的敌意减少,消除误会,使双方的距离拉近。

  案例6:1949年2月21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起义的傅作义时说:“过去我们在战场上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舍难分”。一句话,使起义一个多月后积蓄在傅作义心中的疑惑冰消融化。毛泽东还善于利用人物名字同历史典故或谐音联系起来,如同芦荻见面时,随口呤了一句:“今逢四海为家日,古垒萧萧芦荻秋”的古诗;接见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赵超构时说:“宋高宗的哥哥来了”。这些风趣使被接见者倍感亲切。

  案例7:在陈毅外长曾主持过的一次有关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对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侵扰我国领空的事件表示极大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的?是导弹吗?”只见陈外长用手做了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陈毅外长说的“用竹竿子捅下高空侦察机”,显然是一句错话,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国家机密;如按“无可奉告”的一般说法,会使会议气氛过于凝滞。而“用竹竿子捅下来的”这句错话,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避免了尴尬被动,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让人拍手叫绝。

  幽默是生命的慧悟;幽默是创新的火种;幽默是强大自我的艺术;幽默是抚慰灵魂的天使。作为领导者,如果你善于幽默,喜欢幽默,你就有了一种吸引人、凝聚人的力量。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这种力量对任何一名领导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原载于《决策》杂志2008年第11期,作者苏洁。)

2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