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55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9648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46965亿元,增长8.4%。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由上述数据可见,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
如果把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放在十二五这个时间纵轴上,与以往四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又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GDP增速逐年递减
决策杂志(微信号:juecezazhi)小编统计十二五期间历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发现,从2011年开始,上半年GDP增速逐年递减,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这主要因为,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7%的增速仍然在目标区间,同时在全球范围内,7%的速度是不低的。“稍微低一点、高一点都是在区间范围之内。”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经济增速下行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转型新阶段的客观反映。经过30多年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进入了转型新阶段。
同时,我国经济总量仍稳步增长。李克强也表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变,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十二五期间,我国第二、三产业增速明显放缓,其中第二产业增速逐年递减,从2011年的11%下降到2015年的6.1%。而第三产业的增速也呈整体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9.2%下降到2015年的8.4%,较第二产业的增速下降,下降幅度较小。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分析称,GDP回落是以速度换质量。具体来看,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46965亿元,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7亿元,继2014年十二五期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后,进一步拉开差距。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成绩显著。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首次负增长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出口,无一例外,增长速度均放缓。其中,在十二五期间,进出口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尤其可见,我国经济增长对于外贸的依赖越来越小。
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增速进一步放缓,但是五年来总量逐年递增,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盛来运分析称,从中国基本面的情况看,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潜力。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完成,仍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之中。
中国还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方兴未艾。另外中西部地区差距比较大,后发优势比较明显,所以中国正处在战略机遇期,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