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又称“管子”,安徽颍上人。2600年前,他作为齐国宰相,辅佐国君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先后主持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帮助西周王室平定内乱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也被赞誉为“天下第一相”。
通读古代典籍《管子》可以发现,管仲的决策领导力,对今天的官员仍有很多启示。
一天,齐桓公对管仲说:“城里商人生活富裕,而城外农民生活贫困,我打算剥夺商人的财富以补贴农民,你看这么办可行吗?”管仲不赞同齐桓公这一做法,告诉齐桓公可以引水穿过城内商业大街,流入城外低洼湿地。齐国实施管仲的办法不到一年,果然城外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而城里商人财富也并未显著削减。
管仲这一办法何以如此灵验呢?
原来,水流穿城而过,沿街饭馆、肉铺含有油水的排泄物,也就随着流水注入城外湿地,湿地不仅水面扩大了,而且水中有了丰富食物,鱼虫也大量繁殖,各种鸟类随之飞临。过去郊野积水洼地,如今鱼跃鸟翔,水波荡漾,变成了一处绝佳风景。城里商人和富家子弟纷纷来此,或观水为乐、或饮酒为乐、或弹鸟为乐、或垂钓为乐,常常日暮时分才念念不舍回城。如此一来,商人惦记着游乐,买卖都急于成交,不像往日那样斤斤计较,常常是贱卖贵买。
相反,农民进城赶集,就能贱买贵卖。同时,城里商人和富家子弟在城外的水上游乐,极大增加了各种生活消费;而城外农民却又可摇桨划船、引粥卖浆等等,从城里商人和富家子弟那里获取了一系列服务收入。城里富贾买卖收入减少了、消费支出增大了,城外农民买卖收入增加了、赚钱途径增多了,两相比较,皆是富贾在做减法而农民则坐享加法,一减一增之间,当然就是城外农民迅速富裕起来,城内商贾赚取暴利的日子一去不返。
【启示】“供给侧改革”是当下一个热词。
该词之所以大行其道,就在于当下中国经济出现了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这些突出反映在消费侧的现象,中央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敏锐抓住了问题的根源,从供给侧发力强化改革与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促进有效供给,引领消费增长,从而有效解决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无独有偶,管仲的决策之所以巧妙,就在于避免了桓公就事论事之法,而从“供给侧”着手,通过以水穿街、制造水景之法,一则巧妙平易了城乡之间交易所得的差距,一则巧妙增加了商贾消费和农民收入,因势利导,声东击西,从而有效缩小了贫富差距。
一天,齐桓公对管仲说:“我看到,东西南北中五方的老百姓多是破衣烂鞋的,我想将市面上衣帛、棉布、绸缎和绵丝价格降下来,你有办法吗?”管仲向齐桓公建议,派人将各地集市道路旁的大树枝叶悉数剪去,不要留下树荫。齐国实施管仲的办法不到一年,果然东西南北中五方的老百姓大多数都穿上了整齐衣衫和完好鞋袜。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管仲到各地做了一番考察之后,发现五方老百姓一到集市,青年男女喜好聚集在浓荫密林里谈情说爱终日不归,壮年男女喜好聚集在叶下树旁舞蹈游戏终日不归,老年男女则聚集枝前树下高谈阔论终日不归,集市有了这“三不归”,百姓不再操心农事,土地不得开垦以致荒芜,五谷不得播种以致缺粮,桑麻不得植养以致缺棉少丝,丝线不得纺织以致缺布少衣,衣帛、棉布、绸缎和绵丝价格怎能不腾贵飞涨呢?把集市道路上的大树枝叶剪掉,没了浓荫树影遮蔽,在阳光暴晒下,赶集的百姓都急于完成买卖,男女老少不再群聚游戏闲聊,进而有了更多时间在田间辛勤耕作,花费更多精力操持家务,用了更多心思发家致富,市场流通加快了,农事生产增加了,家务经营用心了,百姓生活得到迅速改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启示】农耕时代,一国之中百姓扎堆聊天、不事农商,当然是触及国本的大事。
治国理政者摊着这类大事,如何处置应对,人们常见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直接干预、简单粗暴,一种是间接调节、柔性疏导。管仲的决策之所以巧妙,就在于他没有简单粗暴地发号施令——“不许扎堆聊天”,而以“剪除浓荫、借来阳光”之法,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难题。齐国集市的浓荫密林如同一个演戏的舞台,齐国百姓也就犹如舞台上唱念做打的生旦净丑,管仲没有去直接干预——“不许唱戏”,只将舞台拆除——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却巧妙地将齐国的男女老少柔性地导向回归田园、致力农商。
一天,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打算征收房屋税。”管仲回答:“不行,这等于毁坏百姓的房屋啊!”“我打算征收人头税。”管仲回答:“不行,这等于压抑百姓情欲啊!”“我打算征收牲畜税。”管仲回答:“不行,这等于宰杀百姓幼畜啊!”“我打算征收树木税。”管仲回答:“不可,这等于砍伐林木啊!”桓公的提议被管仲多次否决,显然大为不满,气哼哼地说:“那么,我征收什么税才行呢?”管仲回答:“请大王向鬼神征税。”
齐桓公乍一听这个建议,责怪管仲:连向百姓的房屋、人头、牲畜、树木征收税赋都不许可,那么,向鬼神征收税赋岂不更是儿戏吗?显然,齐桓公没有明白向鬼神征税的奥妙。
原来,管仲深知:齐桓公的征税办法一旦施行,征收房屋税,百姓必然拆屋毁房;征收人头税,百姓必然少生娃娃;征收牲畜税,百姓必然宰杀幼畜;征收树木税,百姓必然毁林伐木。因此,管仲建议将尧的五大功臣立为齐国祭祀对象,明确规定:春祭敬献兰花,秋祭敬献新谷;春祭、秋祭的菜肴祭品,敬献生鱼晒制的鱼干。管仲之谋的奥妙在于:国家祭祀五大功臣,既使齐国百姓勿忘先贤,从而极大推行了礼仪教化;又因人们春祭用花、秋祭用谷,使得兰花与新谷价格高企,从而有效促进了农商。而春祭、秋祭要用鱼干,齐国三面临海,此举必然促进渔业生产。管仲之法推行之后,果然,齐国原有的兰花税、谷物税和生鱼税陡然增加了百倍。只此一举,增加了税收、促进了生产、推行了教化,可谓一举三得!
【启示】利弊相随,凡事皆然。
治国理政者必须深刻认知此点,每每决策之时一定要反复斟酌、权衡利弊,切不可头脑发热,却往往忽视了兴一利,所含之弊则如影相随。显然,齐国税赋收入不足、财政捉襟见肘,桓公解决这一困局时,也就只见征收房屋、人头、牲畜、树木税赋之利——简便、速效,却忽视了随之而来的种种弊端。而管仲的决策之所以巧妙,就在于他能够充分认知凡事利弊相随的道理,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每每决策之时总是注重利弊权衡,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从而找到于情于理最有利于解决难题的方法,于人于事最有利于获得成功的途径。
大道相通。管仲曾对齐桓公说过:治国理政必须合宜乘势从而于事有利,必须善谋权变从而办事得功。难怪太史公司马迁盛赞管仲是一位充满智慧、多谋善断,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伟大政治家。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