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19年 > 2019年1期 > 特别策划

基层创新的安徽答卷

  作者:本刊记者 吴明华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杂志时间:2019-03-13
通过梳理总结安徽基层创新优秀案例,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 成功经验,可以找到一些困扰基层创新之问答案的线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安徽最为宝贵的遗传基因。

“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安徽发展给予殷切期望,希望安徽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省委书记李锦斌说:小创新小发展,大创新大发展,不创新难发展。

在各类创新主体中,基层地方政府创新是核心与关键之一。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安徽各地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创造了很多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经验。通过梳理总结安徽基层创新优秀案例,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成功经验,可以找到一些困扰基层创新之问答案的线索。

创新气质如何修炼

一事创新不难,全域创新才难。当今时代,某一领域、某一环节的创新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全域、系统的创新,要求处处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只有当创新内化为一个城市的气质,全域创新才能成为可能。创新气质如何修炼?在合肥,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作为全省发展的排头兵,合肥在地方政府创新方面也是一马当先。此次入选的“合肥培育协同创新平台”案例,2018年11月曾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予以通报表扬。透过这个案例本身,分析解读这座城市更有价值。

合肥的创新并不局限于“培育创新平台”这一事上。事实上,近些年来,合肥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创新。正是这样的全域创新,才造就了“省会城市的合肥现象”。当人们津津乐道于“黑马合肥”、“网红合肥”时,殊不知“气质合肥”才是其强势崛起的根源,创新气质才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合肥的创新气质是如何炼成的?

创新就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创新需要敢想敢干的勇气。在中国城市格局中,合肥原本是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色。“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2005年“大拆违、大建设、大招商”,到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揽湖入怀,再到2017年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敢想敢干的精神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政府的使命就是服务创新,只要有利于创新要素生根发芽,我们就要敢于打破坛坛罐罐。”不破不立,打破坛坛罐罐,大破大立,一个城市才有创新的勇气。

创新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新需要大的格局和远见。从国家创新型城市,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再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合肥的城市格局从来不局限于一地一域,而是胸怀全局、志存高远。

合肥过去基础薄弱、产业单一,如果按照传统发展模式追赶,只能步人后尘永远差人一步。但合肥从一开始就聚焦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发展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十年如一日。如今,合肥很多新兴产业领跑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保持30%以上。“无中生有”发展需要的是远见和魄力。

“创新,是一场沉默者的长跑,是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在这场以十年为单位的城市长跑中,合肥的决策者极富格局和远见。正是这样的格局和远见,创新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创新有舍才有得,创新需要“舍得”的智慧。合肥投资150亿元引进京东方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事实上,在合肥发展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合肥市通过“靓女先嫁”的策略,引来了海尔、美的、格力等家电行业龙头企业,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大院大所乃国之重器,合肥舍得投入巨资,建设了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13个高端协同创新平台,从资金扶持、土地保障、人才机制上全力以赴支持,从而集聚了一大批创新资源。

“对于在合肥的高校,我们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支持学校里面的科研。”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说。有舍有得,大舍大得,这就是合肥创新“舍得”的智慧。

“或者创新,或者消亡。”当创新成为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这个城市不仅具备了独特的魅力,更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欠发达地区如何创新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不仅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指出了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条捷径。

过去,欠发达地区习惯于产业“梯度转移”或跟随式发展,差距往往越拉越大。要实现“后发追赶”,必须“弯道超车”走出新路,因此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创新。在“2018安徽地方政府创新十佳案例”中,界首探索就是欠发达地区创新的典型。

地处皖西北的界首,是一个典型的中西部内陆县级市。和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界首科技创新没有良好的条件,深受“四缺”问题困扰,即缺科技创新资源、缺重大产业基础、缺科技人才优势、缺科技金融支撑。然而,界首却凭借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界首路径”。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发展首先需要思想观念的创新。针对欠发达地区创新资源要素有限、创新主体不足等问题,界首创新了四大理念。

一是界首即高新区。以国家高新区的理念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用创新的理念引领全市各项工作,围绕高新区来规划建设城市,融城入园打造门户城市。

二是服务企业创新“四问”工作法 :同行业里最优秀的企业是谁,同产业里最优秀产业集群在哪,同领域里最顶尖的专家是谁,同领域里最优秀的科研团队在哪。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才能对标最优秀的企业、最优秀的团队,看清自身的差距,为下一步缩小差距提供决策支持。

三是抓创新从“老三样”变为“新三样”。“老三样”是抓高企、专利、项目,关乎企业发展;“新三样”是科技人才、科技平台、科技金融,关乎创新生态。从“老三样”到“新三样”的转变,体现的是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体现的是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通过建立“政府搭台、部门牵线、企业唱戏”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企业与高端资源进行了无缝对接,院士团队等高端人才纷至沓来。

“为什么那么多院士团队落户界首?为什么那么多高层次人才团队选择界首创业?为什么界首短期内能签订350多项产学研合作协议?究其原因,是因为界首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耦合反应,升腾出创新的蓬勃生命力。”界首市市长何逢阳说。

思路一开天地宽。如今在界首,创新已经蔚然成风,高端创新资源丰富,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界首探索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界首案例也给其它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大发展理念如何创新落地

五大发展理念是统领发展的总纲和大逻辑,但在基层落地的过程中却面临一些难题。特别是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一直是基层需要破解的现实问题。

过去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位更高、理念更先进。“两山”理论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这就需要基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当前,安徽正在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从此次评选来看,各地涌现出了不少绿色发展、“两山转化”的典型案例。如,黄山市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安江方案”,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经在全省全面推广,并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而另一个案例,“‘两山’转化的旌德路径”,同样值得去分析总结。

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旌德县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县域发展新路,为广大中西部地区践行“两山”理论提供了样板经验。

位于皖南山区的小县旌德,过去交通闭塞,没有资源优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比较艰难。旌德发展也曾走过一些弯路,承接了发达地区转移的一些落后低端产业,但旌德人很快意识到这里并不适合发展传统工业,常规的发展路子旌德走不通。

旌德要发展必须创新。此时,“两山”理论为旌德指明了路径。早在2015年,旌德就开始在全国率先探索“两山”理论的实践之路。实践“两山”理论关键在于找到“两山”转化正确的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旌德敏锐地抓住了大健康时代来临的重要趋势,果断提出“健康旌德”的发展新方向。围绕大健康,旌德一手抓健康制造,一手抓全域旅游。发展大健康与旌德的绿水青山虽然高度契合,但实践中却面临区位劣势、基础薄弱等重重困难。

“区位优势不足,所以下决心去破解交通瓶颈;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不足,所以我们追根溯源抓创新;旅游景点缺乏、旅游基础设施差,我们另辟蹊径去抓全域旅游;干部队伍老化、能力素质跟不上,所以我们大兴创新、学习、实干、忠廉等新风。”以问题为导向,当难题逐步被破解,创新就接踵而至。

旌德县创新建立“四个一”生态文明体制,创新发展健康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无中生有创新打造全域旅游,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生态富民、生态脱贫等等。旌德县通过“两山”转化创新实践,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只要勇于探索创新,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旌德案例带给人们的启示。

9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