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19年 > 2019年2-3期 > 路径/实务 > 区域

“三变”治淮新方略

  作者:代若玄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杂志时间:2019-03-14
淮河流域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沿岸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变? 治淮方略又经历了怎样的嬗变,才驯服了“桀骜不驯”的淮河?

2018年8月,淮河水位还未完全退下,阜南县王家坝闸前却一派安详平静,几个孩童嬉笑玩耍,一群路人欣赏着二胡演奏。不远处的保庄圩由政府统一规划兴建,自从赵年喜带领一大家子从住了大半辈子的庄台搬迁过来,就再也没有为洪水忧过心。

而就在十年前,蒙洼行蓄洪区还流传过一段无奈和“绝望”的顺口溜——“家住岩岗头,用水贵如油;想水水不来,盼水水不走。”

淮河流域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沿岸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变?治淮方略又经历了怎样的嬗变,才驯服了淮河?

思路之变:从治水到亲水

“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曾是几代淮河人“家”的模样。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淮河于是变得桀骜不驯。如今,走进淮河蒙洼行蓄洪区,情景早已截然不同。

“2003年淮河大水,行蓄洪区启用,庄台也不能幸免。俺家两间土坯房泡在水里,好不容易积累的一点家产又一次全没了。”赵年喜回忆说,他经历了近10次蓄洪,不停地搬迁转移,直到前几年国家发放补助,搬迁安置到保庄圩,才算安定踏实。

一排排整齐的砖混房,像极了城市的住宅小区,这就是保庄圩,王家坝的新农村。来到保庄圩,仿佛进入一个崭新的城区,医院、学校、商店、花园应有尽有,还有宽阔的马路、巡逻的治安队员……

从庄台到保庄圩,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迁建。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和滩区实施了“退人不退耕”式的居民迁建工程,累计安置五十余万人。沿淮百姓从洪水威胁中转移出来,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其背后则是治淮思路发生重大转变,从祖祖辈辈与洪水斗争的“人定胜天”,转向主动退让的“人水和谐”,以人为本,还道于水。

为实现“人水和谐”,2010年前后,行蓄洪区改造成为治淮重点工程。对于标准低、应用频繁的行洪区,老百姓逐步迁出来,开凿分洪道“让路于水”;对明显盘占河道的行蓄洪区则彻底废弃,恢复河道。与此同时,一批治淮重大工程的完工和科学调度,以及防洪能力水平的提高,为“人水和谐”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水文干部李守会介绍,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王家坝水文站报汛还依靠电报、对讲机,测流靠的是小木船、流速仪,测一次水流要花五六个小时。

“如今我们用水位遥测自动采集系统实时监测水位,每6分钟就得到一次最新数据。淮河流域上空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卫星、雷达监测系统,全天候监测雨层的分布和强度。”李守会介绍说。

过去,由于预报滞后、防洪工程不足,加上调度措施不够科学,遇特大洪水时过分强调拼命保堤,实在顶不住时,为了快速分洪,只能炸坝分洪,那阵阵爆破声曾让沿淮居民心惊不已。今天,依靠高科技预报和科学调度,爆破分洪几乎不存在了。

眼界之变:从防洪到治污

张功利是蚌埠市龙子湖区仇岗村一个普通村民,却曾吸引了世界目光。2011年,一部记录张功利带领村民与当地一家化工厂抗争历程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入围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提名。

曾经,九采罗化工厂落户仇岗村后,偷排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沿着沟渠漫入田地、鱼塘,顺着村里的鲍家沟流向淮河,给村庄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张功利家的青苗全部被烧死,多次交涉未果后,张功利把化工厂告上了法庭。在政府和环保组织的介入下,2009年4月,化工厂撤出仇岗村。仇岗人的噩梦终于结束。今天,村民们种地、养猪,年收入能到六万元。村里大大小小养殖户的污水全部流入管网,进污水处理厂处理,治污与民生实现了双赢。

仇岗村的变迁,是治淮思路从防洪到治污转变的缩影。近年来,为了守护绿色安全的水世界,沿淮地方政府铁腕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倍多的淮河流域,因为日益严峻的“人水争地”矛盾一直深受污染困扰。淮河也被列入全国治污重点“三河”之一。十一五、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水资源保护工作在全流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淮河沿岸重要城市蚌埠,席家沟和八里沟两个排污口曾经臭气冲天、黑水横溢,民众怨声载道。如今,当地政府除了督促相关企业实施技改和增设治污设施外,还专门投资增建污水处理厂。据了解,目前蚌埠闸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常年超过七成。

蚌埠八里沟,以往每逢雨天,沟里的臭水就漫上来,污染物又粘又滑,连路都无法走。现在污水被排灌站抽入处理厂,水干净了,路也好走了。

安徽省连续多年铁腕推进节能减排,制定了《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限批”管理办法》,对淮河流域未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和地方,实行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对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的项目“一票否决”,一批投资上亿、甚至几十亿的项目被拒之门外。与此同时,淮河流域所有市、县都建成了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大大提升。

路径之变:从政府包办到全社会合力

一间五、六平方米的破旧砖房,窗户没了玻璃,屋后垃圾遍地,屋内尘土堆积,水泵和水质处理设备锈迹斑斑。这是宿州市符离集镇四山村一座小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尴尬现状。

政府投资40万元建成的这项惠民工程,目前仅靠村干部个人贴钱勉强运转。村委会主任陈建华介绍,工程建好后没有人负责日常管护和运行,这几年都是村干部代为管理,“我们技术上不专业,日常事务也多,根本无力胜任。”

四山村的困境正是很多地方政府包办水利工程建管而遇到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治淮方略一大变化,是治水由政府包办转变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今天保障水资源安全,无论是系统修复生态、扩大生态空间,还是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分清政府该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依靠市场机制。事实上,淮河流域一些地方已率先做出了有益探索。

滁州市定远县永康自来水厂的净水车间内,几台大型自动化净水设备,正在连续不间断地生产自来水,日供水量2万吨,受益群众2万多人。永康自来水厂总经理、江苏企业家朱从军介绍,这座自来水厂总投资5000多万,其中国家投资占60%,个人投资占40%。在朱从军看来,定远县一系列做法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目前,定远在全县规划布局自来水厂选址建设。每个片区只建设一座日供水能力3000吨以上的自来水厂,划定每座自来水厂供水范围,并将各水厂供水范围特许经营权授予社会投资主体。“这样既避免了多点重复的无序建设,又在政策上保证了社会投资风险最小化。”朱从军说。

虽然政府财政资金在自来水厂控股,但不参与盈利和分红,水厂盈利全部归社会投资者,社会投资者还拥有所占股份的产权,可以转让、继承。“从这几年的运转情况看,每座水厂年平均纯收入达100多万元。”朱从军说。

收益有保障,企业才会愿意投资、愿意参与管理。据了解,近十年间,定远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获得3亿元投资,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社会资本。这不但缓解了贫困县的地方财政压力,同时又有了一支专业队伍长期运营自来水厂。

“现在俺们村家家喝上了干净的水,再也不肩挑味苦、碱大的井水喝了,还用上了太阳能、抽水马桶,生活像城里人一样方便。”定远县严桥镇红岗村村民李福刚说。

据了解,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力下,2018年底,定远县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农村供水全覆盖,确保全县农村人口饮水水质安全。

(作者单位:合肥八中)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