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18年 > 2018年11期 > 特别策划

打好城市角逐的“科创牌”

  作者:本刊记者 姚成二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杂志时间:2019-03-25
看得见的是纸面上的数据扩张,看不见的将是滨湖科学城带给整个合肥的城市品味、城市功能的改变,将再造一个“新合肥”。

“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是事关安徽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要树立世界眼光,坚持一流标准,体现创新特色,努力建成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科技创新新高地、现代城市建设新高地、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10月9日,在合肥滨湖科学城成立揭牌仪式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说。

“新高地”是合肥未来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如同跳高运动员的标杆,合肥将如何实现纵身一跃?在未来的城市角逐中,合肥又将怎样发挥好科学城这张“王牌”的作用?

催生产业蝶变的“黑马”

如果把滨湖科学城比喻成一栋建筑,那么产业就是地基,科技创新是“柱”和“梁”,体现着发展的“高度”,它将直接决定滨湖科学城在区域创新大格局中的地位。

滨湖科学城将怎样夯实地基、建好“柱”和“梁”?“在新阶段新起点,滨湖科学城要聚焦聚力,从中催生‘黑马’,形成合肥发展的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安徽省政府特约咨询专家、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告诉《决策》。

这源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整体布局和科技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一方面,从全国层面来看,创新型城市试点由20个增加到现在的61个,扩面达3倍,合肥要能脱颖而出,需要有过人之处。

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新材料等领域,哪项技术能率先成熟,哪些新产业及其产业链能率先勃兴,充满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恰恰孕育着成为“领跑黑马”的机会。“这就如同风险投资,广泛投入以求赢得‘黑马’。在这样的新布局中,合肥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着‘黑马竞争’,因此必须善于寻‘马’养‘马’,催生领头‘黑马’。”宋宏对《决策》分析说。

那么,滨湖科学城的“黑马”在哪里?要催生科技创新“黑马”,需要巧妙运用“长短板理论”,放大并再造优势。

首先,在“长板”上,合肥优势明显。在原始创新领域,合肥拥有量子通信、智能语音、质子医疗等高端先进的长板;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合肥拥有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国际领先的长板。

“滨湖科学城要选择长处发力,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做出优势,在长三角做出影响,也就在全国乃至世界做有影响力。”安徽大学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仁发告诉《决策》。这些领域的技术成熟度和可转化性高,以滨湖科学城为引爆点,未来打造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直接提升合肥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上的影响力。京东方合肥10.5代线就是一个典型。

2017年12月,全球首条第10.5代线正式实现产品下线与客户交付,标志着大尺寸、超高清8K新时代的开启,在全球显示领域创造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更进一步确立了合肥的“全球显示之都”的地位。未来,像这样由合肥产业引领的行业变革,在滨湖科学城将会不断上演。

其次,在“短板拉长”上,合肥同样大有可为。作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业大市,雄厚的产业积淀一旦融入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便能化短为长,完成蜕变,在全球价值链高端上占有一席之地。

“合肥所需要做的,不是坐视制造业‘缩短’下去,而是加快制造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嵌入,促进制造业改造升级,从而化短为长,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赢得新的竞争力。”宋宏对《决策》分析说。

这与滨湖科学城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滨湖科学城的未来是要集聚高质量科技供给力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黑马”集群,这些“黑马”正是来自于“做强长板,拉长短板”。但滨湖科学城的未来不仅有产业蝶变,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上。

优化创新生态圈

2018年3月,一份《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让合肥感受了“缺兽之痛”。在这份榜单中,北上广深等地成为“独角兽”出没的“福地”,而科教土壤丰厚的合肥却难寻“独角兽”踪影。

滨湖科学城正在成为破解合肥“缺兽之痛”的“金钥匙”。“独角兽”的培育离不开新兴产业和人才两大核心要素,这在滨湖科学城皆蕴藏生机。

“虽然暂时缺席独角兽榜单,但合肥拥有扎堆的新兴产业集群和肥沃的科教土壤,厚积薄发,一定会于无声处听惊雷。”安徽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潘峰对合肥的创新潜力充满信心。

打造“独角兽的产房”,只是滨湖科学城的战略目标之一。滨湖科学城的雄心,是培育新经济爆发、成长的栖身土壤,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创新布局更注重时效性和扎堆效应,哪里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更活跃,创新资源就流向哪里。“滨湖科学城的建设不能说完全进入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但起码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开启了系统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宋宏告诉《决策》。

在滨湖科学城的打造中,宜学、宜研首次被提到了宜业、宜居之前,建设宜学宜研宜业宜居的一流创新生态,成为未来发展的首要目标。这种规划思路和战略安排,突破了过去把创新生态环境当作外部后位保障的思维定势,将创新生态系统列为内在的前置条件,标志着合肥迈入“产学研用‘共生’”的创新范式3.0时代。

中科大先研院是创新范式3.0时代的生动缩影。“先研院充分依托四方资源,立足于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以创新链为核心,带动技术链、人才链、资本链、产业链四链互动的创新森林体系。”中科大先研院副院长陈林说。成立6来来,先研院先后累计孵化企业200家,开发新产品240项,销售收入近5亿元,申请专利150项,崛起为科技创新小高地。

由中科大先研院平台扩大到滨湖科学城来看,合肥未来将建成3—5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10个以上新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以及超过100家国家级创新转化平台。在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下,滨湖科学城收获的不仅是资金的滚动增值,最终得到的是合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这将突出表现在合肥服务业的发展上。宋宏认为,要建设高水平的滨湖科学城,必须要有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发达服务业。数据显示,2017年合肥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97.62亿元,明显低于同为长三角副中心的杭州、南京;合肥三产占GDP比重45.7%,分别低于杭州、南京16.9和14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滨湖科学城的破土而出,将为合肥服务业加速发展踩下油门,引爆合肥新一轮服务业发展。按照发展规划,滨湖科学城将建设集聚科创、商务、会展、文旅等资源要素的综合服务核,打造国际化都市区的“智慧服务之心”,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典范服务之区”,成就创业梦想的“创客服务之城”。

再往深层次看,步入创新范式3.0时代的滨湖科学城,其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将会在合肥、长三角乃至全国产生标杆示范效应。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圈中,滨湖科学城与张江科学城一西一东,在区域创新体系上交相辉映,如“日月合璧”式“双城同创”。“过去讲竞合关系,今天则是合竞关系,科技创新上合作大于竞争,尤其是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间节点上,滨湖科学城要增加‘合作’思维,打造核心竞争力。”宋宏告诉《决策》。

再造一个“新合肥”

2006年11月,滨湖新区打下第一根基桩,拉开了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序幕;12年后的2018年10月,滨湖科学城成立,落下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子。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座科学城带来的搅动力,正像湖面上的波纹一样,一层层向外展开。

首先,滨湖科学城将助力合肥在全国科技创新图谱上争先进位,为“比肩京沪、对标宁杭”提供契机。

从全国科技创新的大格局来看,合肥位列全国第一方阵。2017年,合肥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15%,排在全国第7位,省会城市第4位,仅次于武汉、杭州和西安,比省会GDP排名高出5个位次。但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京沪、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宁杭相比,合肥现有资源、主体、实力、产出等体量仍相对落后。

“必须清醒认识到,合肥是后发城市,最近十多年创新发展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有原先基数较小的原因。”宋宏告诉《决策》。在新起点上,创新速度决定着城市的强弱与兴衰,合肥科技创新要“比肩京沪、对标宁杭”,就必须要具有“领跑”功能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平台,这是未来合肥科技创新起舞、追赶超越的载体。

其次,环视周边,兄弟城市科技创新大动作、大手笔频频,发展形势逼人,竞争态势逼人。南京强势启动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杭州打造“未来科技城”,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紧锣密鼓;武汉创建“设计之都”、百万资智回汉,一场科技创新制高点争夺战已经打响。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多次强调:“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人家在跑步,我们还在散步,就永远赶不上人家。”由此,在这种区域创新格局下,滨湖科学城应时而生,敲打在合肥科技创新发展的鼓点上,成为合肥未来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杀手锏”。

再次,滨湖科学城将是合肥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新增长点。在“2018年度省市领导圈定课题”中,有一项重要议题便是“合肥特大型城市建设空间布局研究”,其中的关键点之一正是滨湖科学城。从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间,滨湖新区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10倍,常住人口增长了10倍,带动就业数超过100倍。

以这样的速度计算,滨湖科学城在承载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上将具有爆发性的倍速增长,到2020年,合肥市区常住人口可突破500万,迈进特大城市行列。按照总体发展规划,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世界级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之都。

看得见的是纸面上的数据扩张,看不见的将是滨湖科学城带给整个合肥的城市品味、城市功能的改变,将再造一个“新合肥”。

“产业结构决定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决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决定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水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朱胜利对《决策》分析说,“如果合肥仅仅是个加工制造城市,这个城市就是技工蓝领城市。滨湖科学城有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将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带来人口结构升级,进而影响城市的需求和品味。”如同美国贝尔国家实验室、日本筑波科学城,因一个科学城带来的城市功能演变,同样即将在合肥迸发。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