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院 > 课题研究

铜陵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思路研究

(简本)

  作者: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  编辑:胡心玥  来源: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时间:2019-04-09



一、铜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农村社会改变单纯的“生产发展”为“产业兴旺”,要求农民生活从“生活宽裕”提升到“生活富裕”,要求乡村发展由单一的“环境友好”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二)铜陵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

“三农问题”上,铜陵市存在其他地市发展中所具有的共性问题,诸如涉农产业规模小、环境压力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凸显、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诸多问题,但是相对而言在乡村振兴发展中,铜陵市自身特点和外在机遇决定了未来大有可为、发展可期:一是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丰”、环境提升和民生改善等诸多指标处于安徽省前列;二是过去多年特色产业厚植,为产业兴旺发展高标准提供基础;三是从历史上思想解放大讨论、改革试点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看,改革创新是铜陵市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质;四是从战略实施看,区划调整和跨江发展为铜陵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五是高标准对标苏浙沪主要城市做法,为铜陵市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六是鲜明的地域文化和过去多年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有助于铜陵市乡村文明建设之路。

二、铜陵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思路


在铜陵市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中,既要继承过去已有的做法与经验,又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因此我们认为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有所侧重: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规划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战略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五个振兴”的总部署、“七条路”的总路径,聚焦兴产业、补短板、抓改革、优环境、强机制,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落地见效,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规划目标

铜陵市在皖江城市带发展中速度凸显,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结构。近年来,铜陵“三农”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乡村环境得到新提升,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新变化,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铜陵要走出具有铜陵特色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之路,打造乡村振兴的“铜陵样板”,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实现领跑或并跑。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原则。以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扎实做好就业增收、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工作,全面创造农民美好生活。二是坚持城乡融合的原则。要重新审视对“农村”地区的空间认识和区划界定,做好地理空间上的要素重新组合配置;要改变仅凭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惯性认识来对城乡进行划分的传统做法,保障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得到顺利实施。三是坚持产业融合的原则。一方面,农业不仅是一个提供物质产品的产业,还是一个提供非物质产品的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互联网+农村”等新产业新业态,都是乡村产业发展应该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一定是在乡村中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产业,所有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各项要素都必须围绕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在坚守农民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规划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让农民享有产业链环节中的绝大部分收益。四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创新,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深化乡村治理体系改革。五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乡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发展机遇等因素不同,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结合铜陵各地乡村不同的特点布局各具特色的产业。六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三)规划的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结合“铜陵样板”内在要求,努力争取铜陵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领先和长三角城市群领跑位置,确定铜陵市实施乡村振兴的四个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脱贫任务方面“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标准线”,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2年取得跨越式发展,乡村振兴的铜陵亮点、铜陵特色、铜陵样板基本形成,铜陵乡村振兴走在全省领先位置,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城市;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完善,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高标准对接长三角先进城市,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水清岸绿产业优”铜陵样板和领跑城市;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乡村振兴“铜陵样板”的重点任务


铜陵市未来乡村振兴发展中,要以“五个升级”为重点任务,打造乡村振兴的“铜陵样板”。

(一)打造铜陵市现代产业升级版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合理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多功能型的都市型农业,市场化的定制农业,品牌化的高效农业。

(二)打造铜陵市乡风文明升级版

按照“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特色传统文化”主线,加强铜陵——枞阳文化融合,彰显铜陵市“铜雕之都”艺术和文化产业基因,加大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发挥乡愁聚乡贤的力量,民俗促民规的引导作用,凝聚道德力量。强化载体和形象工程建设,如铜陵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开展的以“艺术改变乡村”为主题的田原艺术季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滋养乡村的功能,推动公共艺术融入乡村生活。

(三)打造铜陵市乡村治理升级版

按照“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清廉正村”主体框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的作用,促进“德治、法治、自治”三治不断固化升级,打造铜陵乡村振兴“善治样本”。

(四)打造铜陵市环境优化升级版

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强化规划、整治和防护系统化管理,做好村庄、村舍和道路“整治和绿化”提升工程,做到“水清路畅景美”,创建一批示范项目,力争成为生态环境优化促转型升级的典型。

(五)打造铜陵市小康生活升级版

瞄准枞阳县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全力支持枞阳县脱贫攻坚,加大贫困村政策倾斜力度。重点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无缝对接。促进资源向农村倾斜,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做好生产主体的保障措施,确保城乡百姓全面奔小康。

四、乡村振兴“铜陵样板”的实施路径


(一)在城乡融合上攻坚突破

围绕“一江两岸三河四湖五洲”,实现铜陵江南江北空间融合、交通聚合、功能复合、生态耦合全面跃升。结合铜陵市建设“四好农村路”道路提升工程,谋划铜陵市城乡融合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促进公共资源和要素在铜陵市和县(区)乡的合理规划配置。

(二)在产业兴旺上攻坚突破

以铜陵市各县(区)区域特征和优势产业发展区域为基础,形成“一轴驱动、一带引领、两翼齐飞、八大优势特色产业、三大支撑产业”发展格局。一轴:打造沿S320、S103、G347东起义安区钟鸣镇,中至郊区大通镇,西至枞阳县会宫镇、官埠桥镇的铜陵市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主轴;一带:沿江设施农业产业带;两翼:突出发展以农耕文化、观光休闲、高新科技为标志的都市型农业江南翼(义安区、郊区),突出发展以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为标志的生态型农业江北翼(枞阳县);八大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培育绿色粮油、精品蔬菜、现代林业、循环低碳畜牧业、健康水产业、休闲旅游业、农产品现代流通业八大优势特色产业。三大支撑产业: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科技研发。

谋划项目载体,如电商物流产业、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庄园等。

(三)在创新驱动上攻坚突破

在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农村承包地的“三权分置”,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三块地”的改革,要以公平与效率为目标,实行管治与市场相结合,匹配好供给与需求。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路径,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土地以保障性功能向财产性功能转变,更好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做好清产核资界定工作,通过资产运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铜陵市农村闲置房屋信息管理和发布平台,鼓励农村闲置房屋专业化规模化租赁,发展“共享农房”经济。

(四)在载体打造上攻坚突破

特色小镇(区)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加特色小镇、特色街区和重点镇的项目建设和有效投资。推进生态宜居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全面提升工程,促进功能完善,打造乡镇建成区整治升级版。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进一步推进大通、钟鸣特色小镇建设,培育建设江南天井小镇、永泉度假休闲小镇、犁桥慢生活小镇、弘桥智谷电商小镇、浮山旅游名镇、项铺雨具小镇、钱桥生态小镇、陈瑶湖糯米小镇、麒麟花卉苗木小镇、横埠秸秆小镇、西湖运动康养小镇等10余个特色小镇,把特色小镇打造为城乡融合新载体,建设为高端产业、产品和高端要素的集聚地。

产业园建设。通过“绿色发展、科技引领、特色立园”等措施,持续增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效应。绿色发展,开发出“互联网+休闲农业+民俗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生态休闲于一体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引领,引进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等各类科研创新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驻园区,将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专利应用到农业产业发展中,实现科技强园;特色立园,依托凤丹、白姜等本地农业特色资源优势,抓紧建设凤丹科技、白姜深加工、顺东龟鳖、坚果食品加工等项目,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发挥普济圩现代农业集团公司农机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精品农业。承接对接周边城市产业,横埠工业园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连城工业园重点发展高端纺织和服装加工产业,新楼工业园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桥港工业园发展港口物流业,加快江北港新区建设。

港口建设。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岸线,整合利用港口资源,着力打造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港口企业,建设临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完善以港口为中心的铁公水联运体系,提升产品集散中转和物流配送能力,做大做强港口经济。以港兴市,加快发展永丰港区、江北港区、枞阳港区,打造服务周边产业和城市枢纽港——永丰港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港——横港和长山港区、合肥经济圈通江达海重要门户——江北港区,推进港城一体发展,发展临港经济。

(五)在项目建设上攻坚突破

沿江生态提升工程。以“聚焦四美、实现四高”为战略导向,以“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促升级、创品牌、统规划、强机制”为主抓手,科学划定江心洲、沿江1公里、沿江5公里、沿江15公里、市域范围内五道生态防线,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严格治理工业污染、城镇污水垃圾、农业农村污染、固体废物和车船等移动源污染,从源头上强化污染治理。充分利用沿江资源,发展沿江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森林旅游、休闲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相关产业。完善江豚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

引江济淮配套工程。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加快铜陵枞阳段引江济淮工程土地征收工作,推进引江济淮枞阳段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做好村民安置点等工程项目和配套服务项目,服务好省引江济淮一号工程。围绕引江济淮工程,做好小城镇规划调整,进一步加强道路、水利、农田等“三生”的项目规划建设工作。

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江北水系建设,推动民生工程向防治水灾害聚焦,推进长江铜陵河段综合治理、长江干流崩岸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强闸站一体化建设。着力推进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完成枞阳永登圩等水利薄弱环节治理项目建设,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城市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主要园区等重要区域防洪排涝能力。

跨江发展及其他枢纽工程。加快过江通道建设,争取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推进G3长江公铁大桥、江北港新区铁路专用线等重点工程,提升跨江快速交通能力,实现江南江北互联互通。加快国省干线路网建设,保障S221重点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实现国道236、省道335路基贯通,畅通国省干道。优化江北农村路网布局,提高县道、乡道、村级公路等级标准和通达深度,解决广大村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围绕跨江发展,谋划一批道路、水利、环保等工程项目,提升跨江发展对江北的辐射带动能力。

(六)在资金保障上攻坚突破

创新财政支持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建立支农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将不同层面、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整合后统筹使用,瞄准乡村发展关键环节整体投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支农资金管理体系和支农资金监管体系,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引导符合条件的项目和资金落地乡村振兴示范镇。

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优化环境,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做好乡村振兴项目谋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探索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的财政奖补机制,对长期投入的企业给予更多财政支持、贴息政策和配套项目投入。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鼓励其可通过投资、技术服务、入股以及招商等形式,共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业态,授予“荣誉市民”“名誉村长”等称号,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及乡村项目开发等优先权。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租赁村闲置房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田园综合体”、生态观光园。

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农业农村信用与金融对接机制,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对接农业企业与农户的金融需求,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激发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与生态保护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引导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做好金融和信用连接机制。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推广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保险公司、农业信贷担保、涉农财政补贴担保等增信模式。稳妥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财产权等“四权”抵押贷款业务,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七)在人才保障上攻坚突破

打通城乡居民双向流通渠道,发挥铜陵市的辐射作用,让枞阳县和郊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和整体规划,提升村庄环境,集聚人气和人才,打通城乡居民双向流通渠道,让更多人才回到乡村扎根乡土,带来新理念、新思路,带领农民打破认识的天花板。

尝试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职称标准条件不受学历、所学专业等限制,重点考察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对获得职称的职业农民给予奖励。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建立乡土人才协会,开展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加强乡土人才交流合作。

1367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