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区域经济

长三角的前世今生

  作者:王运宝、姚成二、夏自钊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19-05-22
动态的长三角,从不缺乏想象的空间。长三角形成今天的“朋友圈”,整整用了37年。

长三角,从未有过今天这样的热度。

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展蓝图呼之欲出,距离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方才半年。

5月22日,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在安徽芜湖召开,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至国家战略后,召开的首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

有人曾将长三角各省市,形容为一个人的手:五指各有差异,却能握指成拳。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如何“出招”,拭目以待。

QQ图片20190506184806.jpg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

01、长三角的演变

动态的长三角,从不缺乏想象的空间。长三角形成今天的“朋友圈”,整整用了37年。

早在1982年12月22日,出于推动区域经济联合的目的,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这被认为是长三角经济圈的最早雏形。

3个月后的1983年3月22日,“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成立,标志着带有探索试验性质的长三角区域合作第一次真正启动。其最初的管辖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和绍兴等在内的10个城市。同年8月18日,上海经济区规划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参会的除上述10个城市外,安徽派出观察员参会。

1984年2月,上海经济区省市长会议在上海召开,安徽首次作为经济区成员与会。这是安徽第一次与长三角亲密接触,也是上海经济区的第一次扩容。

在经过3年多的实际运作后,《上海经济区章程》在1986年7月获得通过,一个相对完整的合作框架搭建起来。然而,1988年6月,当时国家计委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停止经济区活动,合作“搁浅”达10年之久。但是,搁浅并不意味着沉寂,自发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就没有中断。

1992年,长三角悄然生变。

最初的上海等10个“元老”,加上舟山、扬州、南京、镇江,共14个市的经济协作办公室发起组织,成立长三角14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了5次会议。在1997年,上述14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经济圈再一次启动。但相对15年前的“上海经济区”,范围已大大缩小。

当时间推进到2003年,经过5年发展,长三角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最吸引眼球的字眼。这年春,沪苏浙高层领导闪电般互访,签订一揽子协议,并提出共同建设以上海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

更重要的是,是年8月,长三角南京峰会接纳浙江台州为新成员,15+1的新格局出现。这是长三角的第一正式扩容,地理概念首次实现突破,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概念开始形成。这给那些渴望分享长三角品牌的城市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间。

紧接着在2004年3月初,以“长三角15城市+黄山”的模式,共同建立起第一个跨区域的无障碍旅游区。这是安徽真正与长三角的一次实质性专题合作。

02、扩容路线图

有了两次成功的扩容实践,2004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五次会议上,安徽的合肥、马鞍山,江苏的盐城、淮安,浙江的金华、衢州等6个强烈要求加入长三角协调会的城市市长或副市长列席了本届会议。

这一细微的改变不仅仅是形式,更在内容。自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协调会的章程规定:“长三角协调会由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组成 ”。在这次会议上一致通过的新章程规定,长三角协调会由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和其他城市组成。这标志着“15+N”格局终于“芙蓉出水”。

但遗憾的是,这次峰会没有讨论具体新成员的加入。

面对长三角外围城市申请加盟的高涨热情以及“扩容模式”的激辩,长三角协调会在2005年10月明确表示:“目前暂不考虑扩容,扩容尚待机再议。”这使得长三角朋友圈扩容问题又变得扑朔迷离。

此时,等候在长三角圈外申请“长三角绿卡”的城市达到了11个,媒体开始惊呼:长三角周边城市遭遇“最昂贵的门票”。但仍然抵挡不住“外围”城市心怀的“一体化”梦想。

“如果你们愿意,请让我们靠近,让你们明明白白我们的心!”在2005年11月举行的长三角城市峰会上,江苏省淮安市领导用上了一句流行情歌的歌词,用以表达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中正在排队等待进入长三角的10个城市的共同心声。

2007年5月15日,终于有了好消息。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座谈会上,长三角范围正式从16个市扩展到两省一市,这成为长三角发展的又一个标志点。

2008年初,长三角出现了一个“热词”——“泛长三角”。这对安徽和苏浙沪来说,都是重新审视自身区域定位的一个新起点。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让长三角跳出地理范畴,建设泛长三角经济区,早已成为学者专家热议的话题。同年,安徽省党政领导首次参加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

种种迹象表明,长三角朋友圈即将迎来扩容。2010年3月,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6个城市正式加入,朋友圈成员从此前的“15+1”变为22市。长三角从原来人们熟知的沪苏浙“一市两省”,扩展到沪苏浙皖“一市三省”。

到了2013年4月,徐州、芜湖、滁州等8座城市正式加入朋友圈,扩容至30个。至此,长三角朋友圈覆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全境以及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芜湖等5地市。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3省1市的26个城市组成,其中安徽8个。

这一年6月1日,有着长三角“小朋友圈”之称的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正式启动,此后两年,从上海松江区的1.0版本,到沪嘉杭联动的2.0版本,再到沪苏浙皖九地市的3.0版本,升级的背后,正是长三角朋友圈扩容的一体化过程。

今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从1982年“上海经济区”的萌芽,到1997年长三角协调会的15个城市,再经过多次扩容,区域范围已覆盖三省一市。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区域经济中的“金字招牌”,持续吸引着外界关注的目光。

2018年6月1日下午,201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举行了成果发布会。

03、历次座谈会谈了什么?

在长三角“朋友圈”的扩容演变中,大小会议不胜枚举,但有一项会议最受关注,便是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三省一市党政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处于战略性层面。

这项定期会晤机制的设立,源自2003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建议。自2004年酝酿启动至今,由各省市轮流举办已历经15年。

2005年12月,第一次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长三角区域合作正式纳入苏浙沪决策层视野,座谈会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区域合作,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007年11月,“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提法首次提出,从那时起,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长三角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2008年对长三角来说是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安徽省党政负责人首次参加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奠定了长三角目前的格局。当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座谈会提出,联手应对挑战,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座谈会在合肥召开,这是首次在安徽举办,标志着安徽已经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到了2013年,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重点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升级版’”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是长三角首次提出“升级版”概念。

2016年,国务院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有了更详尽、明晰的路线图。

方向既定,随后的两次座谈会均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到了2018年6月1日,在上海举行的座谈会上,聚焦更高质量一体化,并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在2018年初,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让三省一市的合作更加走向实质化,一体化的推动相比以前更加全面和深入。

5个月后的11月5日,进博会上传来喜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15年的历程,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不仅致力于打破行政界限,更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上不断释放长三角“朋友圈”的圈群效应。

G60科创走廊

04、圈群效应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半年来,长三角各城市的“一把手”们忙得很。三省一市各城市的领导动态发生了细微变化,地方“一把手”带队外出,除了常规的学习考察和招商引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建立各种“朋友圈”。

这些城市或建城市联盟、或建产业联盟、或建园区联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与以往城市圈群不同,“朋友圈”不再拘泥于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近距离的辐射就近合作,而是远距离、跨省、跳棋式的合作。

新型合作的背后是地方政府越来越感受到打破行政壁垒、避免恶性竞争的重要。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专业化分工水平仍然偏低。从结构相似性系数来看,苏浙皖三省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生产力布局盲目重复依然比较严重。

报告分析认为,其根源是行政壁垒阻碍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怎么办?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打破行政壁垒,让市场主体以更低成本开展合作,让要素流动更加便利。

G60科创“朋友圈”正是在这种诉求下应运而生。在G60走廊上,跨省分工、协同创新的产业联盟“抱团”正在改变产业雷同、低质竞争的“内斗”。画圈拉群本质上是为了超越行政区经济,提升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水平,而这正是“圈群效应”的着力点。

透过城市“朋友圈”的精彩互动,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步入产业相容、制度突破、消除行政壁垒等核心层面。20多年的持续努力,从“要素破壁”到“机制破壁”再到“思想破壁”,长三角三省一市正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树立“一盘棋”思想,重构一种全新的区域经济运作体制机制,全面走向“融时代”。

42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