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19年 > 2019年5期 > 特别策划

合肥打造科创“朋友圈”

  作者:本刊记者 姚成二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杂志时间:2019-05-30
“合肥的‘主角身份、主体心态、主动作为’,将让科创‘朋友圈’再上新台阶,‘圈群’效应也更加明显。”

合肥再一次惊艳全国。

4月24日,全国首座以创新为特色的主题型场馆“安徽创新馆”在合肥正式开馆,同步举办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成立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

一个月前的3月28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物联网)授牌暨签约仪式在合肥滨湖科学城举行,这是G60科创走廊第一家挂牌成立的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被视为“小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合肥将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依托G60科创走廊,加强与包括松江在内的各城市的深度协作,进一步激发‘圈群’效应,壮大‘聚合’力量,携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在揭牌仪式上表示。

合肥打造科创“朋友圈”的强烈决心,跃然纸上。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科技如何实现协同创新,产业如何跨越关口、迈向高质量发展,合肥正通过科创“朋友圈”在下一盘大棋。

小“朋友圈”的抱团

90后年轻人张星阳,来自合肥市肥西县投资促进中心,一年前的8月,他被调到位于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的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

同一时间,与张星阳一样来自合肥,在合肥市商务局对外贸易促进处工作多年的吴雅静,也来到这个长三角跨区域协调机构“报到”,担任商务组组长。两位素不相识的合肥人,因“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而成为同事,为搭建合肥跟G60的“朋友圈”牵线搭桥。

众人拾柴火焰高。像张星阳这样肩负同一使命、从长三角9个地市,汇聚到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共有28人,他们组成了一支富有激情的实干铁军。“从一个区的事,变成了涉及沪苏浙皖的区域大事;从一个城市的战略,上升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家组成了一个G60科创长廊‘朋友圈’。”张星阳告诉《决策》。

“朋友圈”扩大了,如何做出能刷屏的内容?合肥亮出了自己的速度。

2018年9月1日,G60科创走廊推进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方案实施,共织一张“网”,与科创走廊内企业进行对接,跨区域共享各地政策。不到20天,合肥就在市政务中心开通G60通办窗口,发出了首张跨城市证照,赢得了“朋友圈”的纷纷点赞。

紧凑高效的速度印证着区域一体化的热度,也折射出G60“朋友圈”的共同目标,集聚和整合九地市的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完成长三角一体化重大任务的先行先试。

合肥更是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先后加入G60科创走廊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机器人联盟,牵头成立新能源汽车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1746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纳入开放共享名录;试点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实现九城市“一网通办”合肥基层行政服务窗口全覆盖。

“通过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科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推动产业集群的‘抱团式’创新,为合肥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带来生机和活力;对于企业来说,扩大了朋友圈,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是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基础。”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牛倚林告诉《决策》。

G60科创走廊新能源汽车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便是体现一体化大合作的生动实践。联盟将以“服务产业、服务企业”为核心,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上下游企业和单位,集聚国内外行业内最为优质的企业,合力打造行业品牌和标杆,建设国际一流的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高地。

G60“朋友圈”达成的共识,也在落地生根。12个重大产业项目协同布局中,合肥占到四分之一。上海保隆新建合肥汽车电子产业基地项目;海尔数字科技(上海)与海尔家电供应商合肥航嘉、山鹰纸业签约;启迪与合肥携手开展科技园区开发建设等,一系列合作项目纷纷牵手。

“在312国道形成的沪宁合产业轴中,合肥处在西端桥头堡位置,而新诞生的G60科创走廊‘朋友圈’,给了合肥新的机遇,合肥正成为长三角产业轴和创新轴交汇融合之所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对《决策》分析说。

小圈镶在大圈内,由G60科创走廊“朋友圈”放大到长三角“朋友圈”,合肥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大“朋友圈”的联动

3月21日,上海与合肥再次“联姻”。中国银联支付创新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合肥滨湖科学城,将打造长三角城市群西翼区域性金融创新中心。

这是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朋友圈”的直接红利。对上海与合肥来说,也是真正的双赢。合肥借力中国银联,助力金融产业升级,集聚全球支付行业优秀人才,嵌入全球金融体系,推动合肥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对上海来说,是金融业向中西部扩展的一大步。两个一大步叠加成合肥“朋友圈”的再次升华。

就在中国银联热潮尚未散去的几天后,合肥又迎来1个刷“圈”的好消息。

3月30日,合肥高新区百个亿元以上高质量发展项目集中开工。其中,阿里云创新中心、网易(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基地、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合肥高新区金融研究院等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

两个“高光时刻”,让合肥大刷存在感。站在长三角的风口下,借此体现自身的科创聚合力,激发产业的集聚效应,是合肥打造“科创”朋友圈的战略目标。

崛起的“中国声谷”见证了澎湃的科创聚合力。作为全国首家定位于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在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同推进下,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国家队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联手布局人工智能核心领域。

2018年,“中国声谷”实现产值超过650亿元,同比增长30%;入园企业达到433家,同比增长102%。合肥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树起了“金字招牌”,在科创“朋友圈”打出了“名堂”。

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点赞了这条“朋友圈”。“合肥创新生态完备,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成果卓越。”2019年2月,海康威视落户合肥高新区,将基于海康威视在全球领先的视觉感知技术,建设“海康威视合肥科技园”,打造以视觉感知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

有来更有往,“朋友圈”也在提升合作共赢新模式。合肥与上海二维码乘地铁互联互通;中科大设立上海研究院量子中心,建设应用示范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国轩高科在上海建设全球总部基地暨上海电气国轩研发基地;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政务”、“人工智能+法院”的优势技术,正在长三角全方位“扎根”。

联动效应在“朋友圈”畅快流动,如自然婉转的乐章,不断塑造着合肥的创新“气质”。在合肥市市长凌云的眼中,这气质犹如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各类资源要素向合肥集聚。

特别是人才的“强磁场效应”,引起强烈关注。在刚刚发布的2018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合肥继去年以黑马身份入选榜单后,再次跻身第三,紧随上海、北京之后。

光学科学家吴周令从“硅谷”回来,第一站便选择了合肥。2012年,他创办了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从事高端光机电一体化仪器自主研发;2年后,又与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在合肥创办利弗莫尔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合肥这个‘家’的磁场越来越强,这将成为未来合肥科创‘朋友圈’不断升级的核心支撑。”吴周令告诉《决策》。

“合肥要有做‘群主’的决心和智慧”

在长三角,上海正全力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朋友圈”;南京也紧锣密鼓举全市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主动扩大国际“朋友圈”;杭州更是冲在创新前沿,雄心勃勃建设环杭州湾“最铁朋友圈”。

苏浙各地市也借地缘优势,纷纷摩拳擦掌,已将主动融入“朋友圈”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方略,并对周边城市的一举一动高度灵敏,随时捕捉机遇,盘算着各自的发展计划。

新一轮“朋友圈”的塑造与扩容,也揭示了当下要素配置和产业布局的重大转变,从过去注重一城一地内部配置,转向跨城、跨省配置。这对合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强调区域联动联通的语境下,谁能够拓宽产业发展的地域视界,谁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合肥若不能超前谋划,打造以己主导的‘朋友圈’,意味着将失去一个巨大机遇,乃至让发展此消彼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告诉《决策》。

目前来看,合肥“朋友圈”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一些重大合作项目纷纷落地,也建立了一些合作机制,为未来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区域经济专家看来,还存在很大的升级空间。

首先,从“朋友圈”的高度看来,仍有巨大合作提升空间。“合肥最关键的是找到核心的合作伙伴,也就是在创新发展、产业成长过程中,产业关联度、紧密度最高的‘朋友’。”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认为,这个“朋友”便是上海、杭州和南京,要打造核心城市科创“朋友圈”。

创新是合肥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合肥最大的优势。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综合性科创中心、南京创新名城、杭州数字创新中心为核心,携手开展科学探索和原始创新,由分散重复向协同创新转变,可以发挥产业创新策源地功能,成为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的引爆点。

“虽然四大核心城市科创主攻方向不同,但在研发中存在大量的中间技术和共性技术,合作空间非常大。”在宋宏看来,城市竞争已从传统产业时代的“竞合”关系,转变为创新发展时代的“合竞”关系,尤其是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间节点上,合肥更要增加合作思维,升级“朋友圈”的高度。

其次,从“朋友圈”的宽度看来,具备大有可为的条件。合肥的优势产业,除了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一代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同样走在前列;而作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业大市,雄厚的产业积淀也让合肥有底气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朋友圈’一定要树立一个旗帜,标明旗帜的主题,主攻哪个方向和哪个领域,在这个领域有实力就有号召力。”宋宏认为,合肥在这些领域,具备做“群主”的实力,要抢先下好“画圈拉群”的“先手棋”。

第三,从“朋友圈”的深度来看,未来大有潜力可挖。从2008年安徽省领导首次参加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人座谈会算起,合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已有11年。11年来,合肥在区域定位上从长三角的配角变成了主角。

在这个融入的持续进程中,合肥摒弃了观望的客体心态,树立了长三角意识,以主角身份、创新长板,主动体现自身的担当与责任,这是未来合肥提升“朋友圈”深度的根本。“合肥要有做‘群主’的决心和智慧,以‘主角身份、主体心态、主动作为’,让‘朋友圈’再上新台阶,‘圈群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刘志迎告诉《决策》。

4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