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19年 > 2019年7期 > 产业/商界 > 徽商

程明:源出皖山,激荡闽水

  作者:胡 磊 马 明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杂志时间:2019-08-02

1989年,20岁出头的程明背起行囊离开家乡,从安徽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福建闯荡。30年,他从无到有,一手创办了福建晨明集团。他白手起家,在强手如林的福建纺织业占据了宝贵的一席之地。他热衷奉献,受在闽徽商企业家一致推举成为福建安徽商会会长。他功成名就,仍满怀赤子之心,念念不忘回报桑梓。程明的奋斗历程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源出皖山,激荡闽水,既蜿蜒曲折又波澜壮阔。他用30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书写了一部当代徽商不凡的创业史。

玉汝于成

程明出生在安庆桐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童年时家中甚为贫寒。然而,祖辈的荣光却让程家始终挺立着傲然的筋骨。历史上,程家在当地十分显赫,清代顺治年间的榜眼程芳朝是程明的祖先,他为人忠厚正直,诗书文章俱佳,曾担任过康熙皇帝的老师。或许是继承了祖先的文脉,程家世代书香传家,子孙后代一直保持着“穷不丢书”的传统,程明六个兄弟姐妹虽然小时候生活贫苦,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却极为重视。

程明的父亲是村里的大队书记,性格严厉刚直,在村里声望很高,他每天忙于工作,很少能顾及家庭。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是程明的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地料理。在程明的记忆里,父母一生热衷奉献,不求索取,父亲虽说是村里的干部,却没有让家人沾得一点光,相反付出的更多。

记得一次,村里遭遇了罕见的水灾,眼看圩堤就要垮塌。风雨中,身兼大队书记和圩堤主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跳下河里,希望用身体堵住缺口。看着瘦弱的父亲在汹涌的洪水中,年幼的程明却无力替父亲分忧,心中很不是滋味,他不觉得这样就能阻挡洪水,可为什么父亲还是要奋不顾身地跳下去?

程明家中兄弟姐妹多,时常吃了上顿没了下顿,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厨房里已没有一碟像样的菜肴,父母却执意要留客人在家吃饭,他们说,这是待客之礼。许久,一家人终于在后院拾到一枚鸡蛋,母亲二话不说,就拿了去做菜招待客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鸡蛋已是难得的珍馐美味。“父母时常教育我们,哪怕再穷,对待朋友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要想做好事先要学做人。”懵懂的程明年少时不能理解父母,直到多年以后回忆起来,才深省父母的言传身教是自己一生的宝贵财富。

梁启超曾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最好的学校。相比今天20多岁的年轻人,当年的程明很早就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没伞的孩子,在雨天更需努力奔跑,程明不善言辞,只是默默努力。

从学校毕业后,程明进入当地一家国营服装厂做销售员。在那个年代,国营单位被称为“铁饭碗”。因为是“旱涝保收”,不少同事工作的积极性并不很高,程明却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别的销售员一个月只能做到一两千元的利润,程明却做到五六千元,虽然工资很微薄,他却干得十分起劲。程明发现,这份工作带给他的,绝不仅仅只是每个月几十元的收入,更多的是眼界的开拓和能力的提升。就像李嘉诚说的那样,自己“一生中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销售员,这是用10亿元也买不来的。”

命运不会亏待努力的人,因为业绩突出,程明工作的第一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副科长,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单位供销科科长,这时的他才刚刚20岁出头。年少时期的艰难困苦磨练也塑造了程明,人生的第一步虽崎岖艰难,却走得稳健踏实。

花开无声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大型服装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因为业务往来关系,程明经常往返安徽和福建两地,工作的头两年,他几乎跑遍了福建大大小小的城市。改革开放不到10年时间,沿海的繁荣与发达已经将安徽远远甩在身后,让程明既惊讶又向往。福建服装行业产业化程度很高,利润也远高于内地,这里一笔订单的提成,竟比老家一年的工资还要多。

程明心想,这或许就是自己人生转折的机遇窗口。回去后,程明告诉家人自己辞职创业的想法。不出意外,父母严辞拒绝了他,在他们看来,程明这是不懂事,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辞职简直是自毁前程。尽管家人百般劝说,可一向倔强的他还是毅然放弃了铁饭碗,只身一人前往福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

虽说是铁了心要出来,可程明的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刚到福州,程明还是从事自己的本行,做起了销售。起初的一段日子里,背井离乡的他为了节省开支,就在车站里打地铺和衣而睡,白天一边工作,一边寻找着机会。

闻名中外的福建长乐纺织业历史悠久,民营经济发达,企业家实力雄厚。长乐人素以吃苦耐劳和团结著称,经商能力强,思维也很超前。因为本地企业多是抱团发展,外地人来到长乐,往往很难立足,民间曾流传“世界怕美国,美国怕长乐”的说法,并不言过其实。

“长乐人骄傲是有理由的,外地人如果达不到与他们对等的层次,是很难融入到长乐人的圈子里。”程明暗下决心,如果无法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用人品、真诚、踏实努力,赢得对方的信任。

程明对客户对朋友的热心,有时甚至看起来有些“傻”。一次,程明陪一位客户去看病,可是专家号非常难约到,只能早点去排队。为了能顺利挂上号,程明没顾上吃早饭,天还没亮就赶到医院。当他把挂号单交到朋友手上时,已经又累又饿,两眼发黑。朋友一脸惊讶地问程明什么时候到的医院,他却笑着说自己刚到。

程明很清楚,年轻的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付出更多的体力和精力,他深信,自己的默默付出总有一天会换来回报。

后来,这件事在长乐的企业家圈子里传为美谈。一名当地的前辈企业家对程明开玩笑地说,你是做生意的料吗?你太老实了。他的话没有说完,其实,长乐人最崇尚“老实人”。长乐的企业家知道程明这个安徽人心地善良,舍己为人,又很能吃苦,渐渐地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几位长乐的企业家朋友主动找到程明,要和他一起合作办厂,就这样,程明在长乐交到了一批荣辱与共的朋友,生意规模越做越大,客户也逐渐从长乐当地的几家中小企业扩大到上市公司。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长乐工厂的产能已不能满足需要,程明又相继在长乐附近的永泰县和家乡桐城投资建设了新的生产基地。目前,程明名下企业年产值已近10亿,成为福建纺织行业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

闽皖连心

程明在福建闯出了一片天地,也赢得了在闽安徽企业家的爱戴和尊敬。2017年,福建省安徽商会换届,程明获得大家的一致推选,成为商会第四届会长。

主持商会工作后,程明更忙了,个人休息的时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可对他而言,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在程明看来,福建企业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部团结。在福建安徽商会,程明大力提倡家文化。他时常说,只要是安徽人,来到商会就是一家人,不管有什么困难,大家互帮互助。让在闽发展的安徽老乡拧成一股绳,是程明心中的愿望,浓浓的乡情也让他感到无比的幸福。

程明给新一届商会的工作主题定位为创新,在他看来,福建安徽商会不能只局限于内部发展,更要致力建设成为皖闽两地发展协作的重要平台。“这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事业,让我又一次感受到创业之初的激情。”实际上,程明在很多场合,都扮演着家乡形象大使的角色,向身边的企业家朋友介绍安徽的投资机遇和招商政策,让大家充分了解今天安徽的发展成就。

随着纺织产业政策的调整,长乐当地企业也纷纷思考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发展需要。一次聚会时,几位企业家朋友和程明商议,希望能够合作投资建设一个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型纺织项目。程明坦言,大家可以选择到不同的地方投资,但自己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就是家乡安徽。

行胜于言,为了推动项目落在安徽,程明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安徽三分之二的地市,现场调研考察当地的投资环境、优惠政策,仔细梳理后,将一沓沉甸甸的资料交给了其他几位合伙人。他带头入股这一项目,用真金白银的诚意,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这个年产100万锭的大型棉纺织项目,目前已经达成投资意向,即将开工建设。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5亿元左右,年上缴税收1亿元左右,提供2500个就业岗位。

对于程明而言,家乡安徽是自己的根和脉,而福建则是梦开始的地方。如何打破距离的障碍,让两地产生更紧密的联结?程明认为,跨区域合作的突破口在于区域文化的融合互补,徽商文化源远流长,贾而好儒、以义取利的精神影响深远,闽商合群团结、敢闯敢拼的特点,也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程明的办公室里,摆放着福建本地的红茶和家乡安徽的绿茶,每当有客人造访,他喜欢亲手为客人沏一杯茶,茶中包蕴万千,氤氲的香气中,也是一种交融和碰撞。

身为桐城人的程明,从小就受到这座文化名城的熏陶,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特别的情怀。程明认为,文化是最佳的粘合剂,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灯塔。他正计划着未来更多关注文化产业领域,去搭建文化合作交流的桥梁,这不仅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为了对外传播徽文化,展示安徽形象。2018年,中国桐城派书画院创办十周年,院方力邀程明出任书画院理事长,程明欣然允诺。让桐城文化在当代继续发扬光大,是程明心中始终萦绕的夙愿,他不仅慷慨解囊,为书画院提供资金支持,还亲力亲为,为书画院各项活动奔走。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多彩,皖闽两地民间交流擦出的火花,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无论何时,我都愿成为一个皖闽交流合作的支持者、发扬者、付出者,哪怕只是一个小卒,也要冲锋在前,努力地趟过河去。”程明谦逊地说道。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