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19年 > 2019年8期 > 智库/观点 > 洞见

2018安徽城市竞争力 “龙虎榜”解析

  作者:安徽财经大学县域经济研究所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19-08-26
大城市集聚能力强,能产生规模经济。从指标分析来看,省会合肥发展最好,各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芜湖次之,其他城市规模较小,溢出效应有限。

城市竞争力是区域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安徽城市竞争力,挖掘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科技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辐射。

合肥各项指标领先

城市综合竞争力涉及城市多方面发展能力,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极为复杂。本报告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环境结构、空间结构四个方面着手构建指标体系,为尽可能准确评价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选取9个二级指标、83个三级指标,从基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政府能动力、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创新能力、生态环境质量9个层次构建具体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2018安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结果来看,合肥稳居第一,芜湖、马鞍山、铜陵、蚌埠次之。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与去年相比差别变化不大,但是相对排名位置稍有变动。

总体来看,省会合肥的经济实力最强,皖南皖东地区经济较强,皖西北城市经济较弱。省会城市合肥的综合得分值雄踞全省第一,其中合肥在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创新能力和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均排名第一。芜湖、铜陵、马鞍山、滁州由于受经济发达的沪苏浙的辐射带动,其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各项指标均值基本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铜陵、淮北排名上升较快

铜陵、淮北等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分别是第四名和第十名,排名较去年上升较快。

铜陵市上升较快的原因在于,2017年铜陵市市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7.22%,远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13.9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为10.55%,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率为12.2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铜陵市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仅有1.73%,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极高,2017年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为20.11%,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为12.74%,产业发展迅速;主导产业增速为24.67%,增长速度为全省第一。铜陵市的万元GDP能耗、万元GDP废水排放量及废气排放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9%,环境保护效果显著。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技术改进经费支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综合而言,铜陵市市内生产总值增速、非农总产值增速、主导产业增速均位于全省首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环境保护效果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铜陵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迅速上升。

淮北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上一年上升较为明显,可能的原因在于,2017年淮北市市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5.83%,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13.95%,人均市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6.14%,比全省平均增长率高了2.07%;第二产业产值占市内总产值的比重为61.55%,2017年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为19.87%,比全省平均增长率高了4.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在资源利用方面,淮北市万元GDP废水排放量及废气排放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水平有所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4%,人均绿地面积为16.7平方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环境保护初显效果。

综合而言,淮北市第二产业带动市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迅猛,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环境保护有所成效,推动了淮北综合竞争力上升。

发挥大城市溢出效应

根据最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合肥、芜湖属于大城市,安徽目前没有特大城市。大城市集聚能力强,能产生规模经济。从指标分析来看,省会合肥发展最好,各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芜湖次之,其他城市规模较小,溢出效应有限。

因此,应优化城镇体系结构,重点发展合肥、芜湖,提升合肥、芜湖的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促进集群式发展。优先发展合肥都市圈和以芜湖为中心的皖江城市群,打造“一圈一群”城市体系结构。安徽省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靠近江苏、浙江,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带。合肥与芜湖应把握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皖江与长三角相邻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利用大城市的溢出效应发展皖江城市群,形成以合肥、芜湖为双核心的城市布局,扩大与马鞍山、铜陵的城市边界,进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对安徽城市发展来说,应当施行不同区域之间差别化战略,在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如皖北的淮南市淮北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蚌埠市要充分发挥其老工业基地和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将皖北经济圈联系起来,为省内其他城市和全国输送能源。皖西南地区应利用旅游业的自身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皖江城市带的联系,利用各自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安徽省的整体经济水平提升。同时各地应该发展高新技术,增加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并且形成省内高中低的层次化,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总的来说,安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城市化水平低、主要城市竞争力不强、科技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工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转变相对滞后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外经济交流、整合区际资源,明确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执笔:周加来、周   慧)

3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