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院 > 课题研究

关于宿松县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及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下)

  作者:松言时间:2019-02-26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傍大别山余脉,南临长江。全县总面积2393.53平方公里,下辖9镇13乡,总人口87.35万,其中,农村人口74.55万,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07个村(社区)有扶贫开发任务,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70个,贫困户3.85万户12.34万人。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2014年至2016年实现脱贫19698户75050人,20个村出列。2017年经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备案标注,脱贫7166户23341人,20个村出列。目前尚有贫困户10973户25719人、贫困村30个。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总体目标,宿松县结合2014年到2016年三年贫困人口脱贫实际,科学制定“十三五”脱贫三年滚动计划:在完成2017年任务的基础上,2018年计划脱贫2.5万人、30个贫困村出列,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目标;到2020年,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打响了反贫困斗争的攻坚战。在当前宿松县脱贫摘帽的关键期,结合工作实践,本人就如何把脱贫攻坚这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从全县总体来看,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长期制约着宿松县的总体经济发展。在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宿松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打基础、保运转、强保障的政策措施,推动不少村级集体经济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但是仍有部分村庄,一方面由于受生态环境制约,集体产业较为单一,一村一品缺乏的问题比较明显,增收渠道狭窄,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近几年由于宿松县整合资金大部分投向了贫困村,造成了一部分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缓慢,甚至滞后于贫困村,直接影响了全县的整体水平。尽管今年县财政安排每个非贫困20万元壮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但投入太少,难以起到明显效果。

二是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够足。部分贫困人口受现代化文明的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劳动生产技能欠缺,“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不强。2017年全县46809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有8539人,占比23.61%。或者怕承担风险,不愿参与产业扶贫项目,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三是因病因灾返贫现象不可避免。因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等多种因素影响,长久以来,宿松县贫困群众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发展种植业、劳务输出等,增收渠道不多,遇到突发事件,特别是因病因灾而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为脱贫带来了难度。

二、对策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促进“产村融合”,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各村在县、乡(镇)的统一规划引导下,面向市场发展一种或几种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做出品牌,做优村产,在必要情况下打破村界甚至乡(镇)界,共同发展关联度较大的具体产业,避免恶性竞争,实现抱团共赢。

二是“志智双扶”,提振脱贫信心,努力营造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改进创新工作方式,增强贫困群众的参与度、获得感,如“劳动收入奖励计划”、“村民积分制管理”等扶贫激励模式。加强技能培训教育,指导和帮助贫困群众掌握生产技术,同时注重小额扶贫信贷的供需对接,为贫困户自主创业和经营主体带动脱贫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切实做到智随志走、志以智强,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三是稳定脱贫,确保持续增收,实现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既要考虑短期脱贫目标的实现,又要统筹考虑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高效优势产业扶贫的路径,实现“造血式”稳定发展。同时,逐步加大对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变贫困村与非贫困村顾此失彼的局面。同步研究非农人口贫困问题的解决举措,尽早确立“后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框架。



906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