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19年 > 2019年10期 > 特别策划

进阶之“路”

  作者:本刊记者 姚成二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19-11-07
交通改变城市,后发型内陆城市对综合交通网络的重要性具有 更深的感知。“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最朴素话语里包含的发展 道理,在合肥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上海乘坐高速铁路2个半小时,从武汉出发2个小时,从南京出发55分钟,火车一停,每节车厢的喇叭里就会响起同样的声音:合肥到了。”许春樵的散文《穿城而过》的开头别致而新颖。这篇收录在《阅读合肥》中的文章,充满了大气和自信。

但驶入高铁时代,只是合肥一系列改变中的一个横断面。70年风雨兼程,从只有一条淮南铁路线,到如今的“米”字型高铁枢纽,合肥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出远门需要到蚌埠转车的“铁路盲肠”,而是具有全国优势的交通枢纽。

从仅能容纳260人的小站,到如今建筑总面积 49万平米的“安徽第一站”;从破小的三里街机场出发,途经骆岗机场,到新桥国际机场腾飞;从“安徽高速第一路”合宁高速到“4纵4横1环”的高等级国省干线公路网;从五里墩立交桥到轨道交通,合肥凭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体系,造就了强大而便捷的交通网络。“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最朴素话语里包含的发展道理,在合肥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路走对了,就不怕远。那么,合肥走了一条怎样的交通进阶之“路”?

铁路“盲肠”到“时钟型”枢纽

胡朝新是一名“老铁路”,在合肥铁路岗位上工作了近40年,亲历了合肥铁路的过去和现在。2018年,已经60岁的他,正式从合肥站客运主任岗位退休。

在胡朝新的记忆中,最早的老合肥火车站就像“卖西瓜的瓜棚”,站房条件破旧,工作环境艰辛。1953年,老合肥站站房面积不足600平方米,仅能容纳200多名旅客。

彼时的合肥,仅有一条淮南铁路穿过,去往南京、上海等城市没有直达车,需北上绕道蚌埠再南下。更尴尬的是,淮南铁路经合肥止于江北裕溪口,造成合肥的列车通达范围小,前往全国各地基本上都需要通过中转来解决,合肥一度被称为铁路“盲肠”。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995年合九铁路的开通,合肥迈出了升级的第一步。

合九铁路在九江与京九铁路连接,打通了合肥的南下通道。在全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的1997年4月,合肥通达范围增加到广州、深圳等地。这对于合肥来说意义重大,直通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珠三角,一股新的发展活力扑面而来。

2000年10月,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改变了淮南铁路的“死胡同”状况,合肥铁路从此彻底告别了“死角”格局,华东第二通道开始形成,合肥通往长三角城市有了多样性和选择性。2004年,宁西铁路西合段开通运营,这是华东地区联系中西部的交通大动脉,进一步增强了合肥交通的枢纽地位。

当时间推进到2008年,合肥迎来了铁路枢纽格局的革命性改变。

这一年4月,合宁铁路正式开通,结束了合肥绕道蚌埠去往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历史。合肥至南京的动车组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到上海3小时内,标志着合肥进入“高铁时代”。

与看得见的里程变化相比,更深刻的是由此带来的区域经济联系。时空距离的拉近,加速了当时“泛长三角”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和心理融入的亲近感。从这一刻起,合肥加快了融入长三角的进程。

“以高铁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便捷的现代通信方式等‘时空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得跨区域的交流合作成为可能;同时,资本流动更让安徽与长三角在经济上紧密相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部部长侯永志分析说。这一年,安徽省党政负责人首次参加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为日后合肥加入长三角朋友圈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在2009年4月,合武铁路开通,连通合宁铁路,标志着沪汉蓉高铁开通运营,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铁路大动脉,合肥的枢纽地位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此后,合肥掀起了铁路建设的热潮。2012年10月,合蚌高铁开通运营,结束了北上京津没有高铁动车的历史,时间缩短到4小时。2015年6月,合福铁路开通,合肥便捷南下福州、厦门,标志着京福高铁大通道全线运营。

这又是合肥铁路历史上又一标志性节点,京福铁路构成了贯通安徽南北的纵向高铁通道,与东西走向的沪汉蓉高铁在合肥“十字相交”,合肥成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全国重要铁路枢纽。

更大的作用是合肥成为撬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京福铁路北连京津冀、中联长江经济带,南接海西经济区,还联通着皖江城市带、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将这些国家级战略布局连在一起,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与此同时,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的商合杭高铁全线开工,合安高铁也成功破土。经过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以合肥为圆点的“米字型”枢纽已经形成,合肥“1、2、3、4、5小时高铁经济圈”得以确立。

2016年7月,全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浮出水面,合肥将从“米”字型升级成“时钟型”枢纽,向12个方向放射,成为全国19个综合铁路枢纽之一。外界评价说,合肥成为“高铁新贵中的新贵”。高铁飞驰,让人们看到了合肥腾飞的曙光。

“三里起步,骆幕迎新”

在不少“老合肥”的记忆里,三里街附近有一座使用了40年、废弃了30多年的老机场。这座于20世纪30年代修建的土质跑道机场,主要供小型飞机停靠加油和运输军火弹药使用,抗战胜利后,机场基本废弃。

1957年初,安徽省投资98万元扩建三里街机场,扩建后跑道长1000米,宽50米,新修调度楼、候机楼等设施。当年12月初,开通上海-合肥-徐州-北京航线,揭开新中国安徽航空的第一页。

由于机场跑道为碎石道面,晴天可以起降,雨天跑道泥泞飞机停飞。1962年,三里街机场再次进行扩建,不仅增长了跑道、增加了承受重量,还在跑道中心建了一、二、三号联络道,可供多种型号飞机起降。

运行整20年后,1977年12月,合肥骆岗机场建成启用,三里街机场移交安徽省体委作训练中心,完成了从航空1.0走向2.0时代的转变。骆岗机场当时被誉为全国“八大机场”之一,掀开了安徽航空崭新的一页。

与阴雨天便停飞的三里街机场相比,骆岗机场是升级版,机场用地4119亩,为安徽省会干线机场和国际航班备降机场。当年旅客吞吐量便突破20万人次。1996年,旅客吞吐量已达到6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364.3吨,与1977年相比,旅客吞吐量增加了32倍,机场扩建迫在眉睫。

是年4月,骆岗机场第一次扩建,新增登机廊桥2座,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80万人次。2002年,骆岗机场又进行了第二次改扩建。进入21世纪,出境游越来越火热,但骆岗机场的硬件条件并不具备开通国际航班的资格。

2004年,骆岗机场再次“升级”,争得开通国际航班资格。此后虽历经多次扩建,但随着合肥城市大建设快速扩张,夹在合肥经开区和滨湖新区中间的骆岗机场片区,已经无法适应不断壮大的合肥发展需求。

于是,一座新的机场破土而出。2013年5月,新桥国际机场正式启用,这个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时刻被冠以“骆幕迎新”,标志着合肥航空从2.0走向3.0时代。

3.0时代的新桥国际机场是目前国内最高飞行区4E级枢纽干线机场,可供当今世界除空客A380外所有已投入商务运营的飞机起降,通航全球范围内63个城市,国内主要大城市实现往返。2018年11月,新桥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步入全国大型枢纽机场行列。

更为重要的是,新桥国际机场形成了合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载体——空港经济区。工业时代,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液,港口成为最大赢家;服务业时代,城市对港口的依赖度降低,对机场的依赖度与日俱增,人流取代物流成为经济运行的血液。

从区域格局上来看,新桥国际机场是合肥城市竞争的一张“王牌”,打好了这张牌,将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据“沿街旺铺”的黄金地段。《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打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这意味着,合肥新桥机场作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组成部分,将引领合肥深度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

合肥机场的一路嬗变,也孕育着这座城市新的未来。“合肥机场的风雨历程可以概括为:从三里街机场出发,途经骆岗机场,在新桥机场腾飞,一道道航线通达世界,带来资源要素的流动。作为长三角区域最西端的空运中心,新桥机场成为安徽通往世界的重要经济通道。”安徽民航机场集团市场部部长秦俊说。

立体交通托起“动起来的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句顺口溜:从南京到北京,中间有个跳舞厅。这也是那时安徽公路的真实写照。

1978年,安徽全省完成交通建设投资不到1亿元,公路通车里程仅2万多公里,合肥交通情况更是不容乐观。80年代初,全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春天,安徽大胆提出了建设高速公路的设想。

“安徽要迎头赶上周边省份,合宁高速公路必须尽早修好!”时任安徽公路设计院副院长兼规划室主任朱精业在《“安徽高速第一路”回忆录》一文中写道。

1986年10月,合宁高速正式开工建设,比中国最早建成的沪嘉高速公路开工时间只晚了一年半。经过5年建设,1991年4月,合宁高速投入试运行,成为全国第三条高速公路,开启了安徽高速新纪元。

一路通,财富送。合宁高速不仅圆了安徽人“早修高速快致富”的夙愿,更是成为安徽改革开放的“形象大使”,极大地改善了沿线改革开放的硬环境。

合宁高速刚建成时,香港兆峰集团总裁李兆峰正准备到内地投资,当他从南京下飞机后,进入安徽境内,立即感受到合宁高速公路的平坦和快速,感受到了安徽人的实干和创新,毅然决定投资安徽。这件事后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成为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

高速上的滚滚车流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安徽的触角第一次与长三角地区无缝衔接,合肥也开始源源不断地从中国经济最前沿承接产业转移。

更深远的影响是,合宁高速的建成结束了安徽要不要修建高速公路的争论,给了安徽一个坚决而又肯定的声音:经济要腾飞,基础靠交通;交通要发展,高速公路最见效。

很快,江淮大地掀起了一场又一场高速公路大建设的场景,合安、合巢芜、合六叶等高速相继建成通车,一条条建成的高速拉近了安徽与外省的距离。

2003年,是合肥高速公路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年12月,全长163公里的合徐高速北段正式通车。这条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的高速路,像一条黑色的巨龙,与合徐高速南段首尾相接,穿行在皖北大地。以合肥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安徽“十字型”交通主干网形成。

2005年,《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6-2020年)发布,一批连接合肥的高速路上马。2008年南沿江高速、合淮阜高速建成通车,合肥实现了“市市高速通合肥”的目标,也由此建成全省任何一个地市均能在3个小时内到达省会的交通网络体系。

高速公路外联通达,合肥城市公路也在合纵连横。

1995年,合肥明确提出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城市要向外延伸,一座五里墩立交桥开始屡屡成为合肥人的谈资。

这条全长1100多米的立交桥,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标准公路立交桥,规模当时是华东第一、中国第四,1996年5月全线通车,完成了合肥道路交通建筑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成为合肥迈向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2008年2月,合肥交通迎来一个符号节点——金寨路高架正式通车,这是合肥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快速路,成为合肥南北向和新老城区的交通主动脉。

金寨路高架的建设吹响了合肥大规模建设高架桥的号角,此后8年,长江西路、裕溪路、包河大道等八大高架相继建成通车。2019年8月,随着第十条高架郎溪路高架放行,合肥高架总里程突破72公里,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综合承载力,合肥成为了一座“动起来”的城市。

如果说十座高架桥将合肥从“平面交通”推向“立体交通”,那么2015年2月贯通的“新地标”环巢湖大道则推动合肥从“环城时代”迈向“环湖时代”。

没有地铁的城市不是现代化大城市。2016年12月,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合肥圆梦地铁,阔步迈入“轨道交通时代”;2017年10月,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使用,与1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网“十”字型骨干线路,标志着合肥市轨道交通正式跨入“换乘时代”。再过两年,合肥就将进入“网状时代”。

2019年9月,长江东路改造工程项目进行公开招标。这条于上个世纪20年代修建、承载着合肥人历史记忆的“安徽第一路”,它的每一次蝶变,都紧跟这个城市发展的脉搏跳动。

大道驰江淮,鼙鼓声声急。放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宏观视域下,长江路从“新”出发,更是合肥进阶之“路”的再攀升。

264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