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区域经济

回顾安徽七十年 谋划未来新发展——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佛子岭论坛综述

  编辑:纪海涛  来源:大会秘书处时间:2019-11-15
论坛既可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又是繁荣安徽省社会科学的具体行动。

201911041109165992_lhbw8Bsp.jpg

2019年11月2日至3日,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在霍山县佛子岭镇召开2019年年会,并与安徽省经济学学会联办“佛子岭论坛”。

本次论坛主题为“安徽70年发展与未来展望”,来自省社科院、省发改委、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经济研究院、省城乡规划院、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安师大、安财大、安农大、安工大、安理工、安中医、安庆师大、淮北师大、铜陵学院、蚌埠学院、合肥党校、宣城党校、滁州党校、池州党校等高校党校、政府及研究部门、媒体和出版机构等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倪胜如主持开幕式,中共霍山县委书记项跃文、省发展战略研究会首席经济学家程必定研究员、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兼省经济学会会长曾凡银教授分别致辞。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雷到会指导并致辞,充分肯定社科学术团体发挥新型智库作用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50余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了专题发言,总结了安徽七十年来的成就与经验,对如何推进安徽“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讨交流并提出对策建议。

安徽70年发展和未来战略展望

程必定研究员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成功地实施了以农业为基础战略和工业化战略,并指出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在提出和实施安徽工业化战略中所做出的贡献;建议未来30年应实施智能化战略。韦伟教授总结提出了70年来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再到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路径,将70年划分为农业、工业化初始阶段(1949-1996)、大规模工业化阶段(1997-2015)、向创新强省迈进阶段(2016-),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还脱节,产业链还不够完整,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产业链的补链、延链、优链工作,要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推动安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刘志迎教授研究了安徽省前13个五年规划(计划)期,安徽省GDP占全国比重在3.24%左右,近五年提升:“十四五”规划应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为动力,以改革开放和优化发展环境为“激活动力、释放能量”作保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好城乡和区域经济关系,深入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极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靠企业主体数量和质量提升,全面实现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建议“发展企业”“跑部钱进”“土地财政”“融资平台”“收费罚款”等五种地方财源中坚持前两个,慎用后三个。吕连生研究员回顾安徽经济发展过去70年的历程,安徽经济发展如果按照重大特征变化来划分,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一是建国后安徽工业化初期阶段(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激起工业化的初兴阶段(1978—1995);三是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的阶段(1996—2005);四是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2006—2015);五是工业化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洪功翔教授认为,第二产业发展强力拉动,合肥市经济发展龙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效促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共同推动等是安徽崛起的主要支撑因素;坚持工业强省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公与非公“两条腿”走路战略和龙头带动战略,是根本原因;安徽紧抓多个新机遇,充分落实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则安徽将继续保持加速崛起态势。徐亚平教授分析了中国经济稳增长难题,给出稳增长与抑泡沫的动态平衡中安徽未来发展的选择。张会恒教授基于安徽省民营经济2000-2018年数据分析了其产业结构演变轨迹和特征,得出安徽民营经济发展较快、贡献较大且潜力较强;但体量偏小竞争力偏弱且与江浙沪差距大。提出安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在于三个“有效”:即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企业能力有效提升、政策措施有效执行。丁国华高级经济师撰文认为实施“十四五”赶超战略,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在于全面打造高水平创新高地。要把专家咨询研究与政府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咨询研究成果进入各级党委与政府视野,进入政府决策程序,充分发挥战略研究的社会效益。

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

宋宏教授认为,制度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健康发展的深层要求;分析了长三角面临的压力和首要共同利益需求;从交易成本与效率、制度变迁与创新、产权明晰与“公地悲剧”、等层面分析了制度一体化的重要性,以欧盟为例分析了一体化共同政策的实践经验,最后提出以区域性共同政策统领消弭政策分割的对策。胡艳教授认为加快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着眼于圈内各市,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战略上统分结合,战术上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做大做强龙头合肥,纳入舒城和桐城;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推进产业链高级化,提升合肥城市能级;加强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对标对接,促成中东西部都市圈合作融合;加强与杭州、宁波都市圈的协同联动和互动互补。陶爱萍教授测算了长三角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出安徽在区域协调共享、资源配置效率、创新驱动发展、产品服务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成果惠民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打造“安徽服务”品牌、加速软性基础设施、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胡登峰教授提出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需要面对的四大问题,分析了皖北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获得更多投资商机。提出以“融”为基调,进一步建设好多层次多主体区域协作机制;以“联”为基础,培育和发展板块经济和都市圈经济,以“快”为目标,解决好区域发展中营商环境问题和空间格局问题,以“特”为统领做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定位。王建民教授认为,创新人力资本投资、研发资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三种投入要素对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产出均有正向贡献,但安徽省与江浙沪差距明显。要素组合方式使安徽省技术创新产出处于不经济区间,是阻碍安徽省技术创新绩效产出的内在因素。汪晓梦教授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指标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建议拉高标杆对接全球创新,激发活力强化创新协同,发挥优势引领创新发展。谢韬处长撰文认为长三角产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历史发展进程的理性回归、合肥大有可为的时代机遇,建议树立一盘棋的战略发展思想,构建一体化的系统政策制度,实施项目化的产业合作方式,打造协同化的区域创新模式,形成网络化的互联互通格局。

70年与安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冯德连教授在界定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对安徽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估,建议着力加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规划引导、着力提升集群网络创新能力、着力提升集群科技创新水平、着力提升集群区域品牌影响力、着力提升集群开放合作水平和着力营造集群区域创新环境。陆林教授划分了70年来安徽旅游业发展经历了政府主导发展阶段(1949-1978)、政府主导的皖南旅游发展(1979-1999)、多区发展、重点提升(2000-2009)和旅游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2010-)四阶段,总结了成绩和问题,提出要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积极服务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落实旅游融入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行动计划,才能实现安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何春主任认为推动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全面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所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认为打造承接新兴产业是该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江城市带发展,发改委为此做了大量的谋划并拿出了诸多具体措施。倪胜如副主任认为安徽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转变,行业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需求结构呈现由“消费高投资低”向“消费和投资协调推动”的转变,承接产业转移由省际毗邻地区逐步向纵深推进;剖析了安徽新一轮承接产业升级转移的现实条件;建议在皖北地区,以现代农业为重点,全方位推进农业合作;在皖中和皖江地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强制造业全面协作合作;在皖南和大别山区,以特色旅游为重点,开展文化旅游合作发展;在沿江和合肥都市圈,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重点,开展建筑业发展合作。汪时珍教授认为安徽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同时,也应该注重将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各种文化元素注入到实体产品或服务中,切实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进而增强产业竞争力,从而把安徽悠久的文明文化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凌宏彬处长全面调研了皖台集成电路产业,提出皖台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发展的意义,研究了合作中的问题,建议加大对台招商力度、促进产业聚集效应发挥、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做好台湾人才引进培育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合作发展环境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杨根子教授级高工在分析安徽钢铁产业发展70年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成绩和经验,提出了安徽钢铁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若干建议。张廷龙教授认为安徽省通用航空产业企业分散、偏弱;产业链不完整;机场建设不足;通用航空大众消费尚未有效开发。建议科学布点和培育航空产业研发和整机设计、制造基地,避免价值链低端锁定;依托龙头企业和航空产业园,按区域布局维保、运营等核心环节,形成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完善通用机场网络,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和“大众消费”两大应用市场培育;四是加强整体规划和引导,准确定位通用航空产业园类型,错位协调发展。丰志培教授认为,安徽省中药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安徽中药产业70年发展取得了不凡成就,但也存在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工业发展质量不优、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中药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从创新引领升级、协调促进优化发展、绿色推动可持续发展、开放促进国际化、共享提高贡献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荀守奎教授基于2018年及以前数据测算,发现安徽产业集群经济总量提升、集聚效应凸显、区域优势逐步形成、研发服务平台较多,但存在产业层次低、创新不足、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规划。建议政府完善创新金融支持、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实施人才引进;行业管理要提供行业指导,企业转变观念、发挥优势、提升创新能力。陶群山教授认为安徽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资源和潜力深厚,在规模发展、特色凝练、品牌培育与业态拓展初步形成发展模式。需通过结构转型、产业创新和政策激励来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70年与安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孔令刚研究员认为,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酝酿和准备新的突破,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要发挥国家级试验区和示范区“雁阵”和“尖兵”作用。要系统总结各类示范区建设经验,争取在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空间落地中有一席位置,搭建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平台,以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国家试验区及示范区的功能再造与提升,推进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改革开放。胡厚国教授级高工认为“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对策措施,在分析国内“城市双修”试点城市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的原则、程序和主要技术方法。江三良教授认为基于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105个县市高质量发展的分析,研究了制度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发现制度创新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市作用程度不同,欠发达地区的制度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强。任志安教授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构建了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框架模型—“CHIES”模型,得出皖北地区在地区发展、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发展水平、产业创新力度和经济发展效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给出提高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一遵循、一关键、两协调、一紧抓”实施方案,简称“1121”方案。刘复友教授级高工结合规律和安徽特点,提出了点状分布、近域集聚和组群联盟的省域城镇空间格局演变三阶段和恒定特征,从内外因总结了差异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直接推动、国家政策和战略扶持以及交通格局变化显著影响等动力机制,展望了未来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的合芜宁连绵带即将形成、皖北城市群不断壮大、皖南和皖西区域特色发展三大趋势。杨力教授认为作为资源型城市,淮南市应把大数据作为推进产业转型的突破口,以高新区建设为重点,打造长三角数据存储基地;以发展能源互联网为切入,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体系;以优势产业为依托,运用大数据开发煤电资源。伍万云教授认为宣芜合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仍存在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难题。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常设机构;高标准制定中长期合作目标确保宣芜合科创走廊实质化运行;加快沪江浙区域高校和研究机构向周边区域技术扩散;建议安徽省和上海市研究,依托上海市白茅岭农场,高水平规划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的核心区。

70年与安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张庆亮教授分析了安徽农村纵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发现融合程度较低、利益联结较弱、形式过于单一、缺乏龙头主体、制度保障不足等问题及其原因,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培育新型主体、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等对策建议。栾敬东教授总结了“十三五”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十四五”发展思路,建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扩大对外农业合作。江激宇教授认为70年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持续不断推进农村减贫事业,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分析了精准扶贫成效与基本经验,将打赢脱贫攻坚战转接到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巩固防止返贫工作机制和支撑保障,夯实已有基础、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成效,加强组织保障等,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李致平教授认为2019年1号文件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城市对农业农村反哺能力有限。发扬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大胆改革突破,着力推进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和宅基地制度联动改革,对于“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王荣森教授分析了我国粮食增产减缓、供求结构不平衡、社会居民储粮习惯改变和进口量大增等问题,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隐忧,并且提出了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拓展贸易渠道,对接粮食出口新兴市场、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的过程等建议。汪建华研究员认为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十四五”要坚持创新强农,协调助农,绿色兴农,开放促农,共享富农,推动乡村振兴和三农全面升级。重点是瞄准农业现代化,着力产业升级和农民现代化;着力各类经营主体升级,着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升级,着力农业诸要素融合升级,着力基础设施升级。深化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和优质生活产品生产,推进现代农业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谢培秀研究员分析了影响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内外因素,指出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导致城市房价上涨的根本因素。虽然在贸易战和“房住不炒”政策遏制下房价出现了下跌,但关键因素仍未消除。改革这一制度,具有经济、政治、军事、生态和社会五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常伟教授分析了70年来农业结构偏差演变,改革前与重工业化战略、统购统销体制、人口下放政策和户籍政策有关;改革后与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以及分税制改革有关;入世后税费改革虽缩小偏差,但国际市场冲击、农村人口外流和老龄化、农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滞后均扩大了偏差。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推动市民化进程,营造城乡居民共同促进乡村振兴局面。王永龙副教授认为70年来,安徽省农村公共品供给明显改善,但仍有诸多问题,政府单一供给、事权与财权失衡、监督工作欠科学、社会参与度不高。安徽农村公共品适宜采取多元供给的策略,科学分类统筹谋划供给,优化合作完善供给机制,明晰产权建立动力机制,尽快缩小与江浙沪差距,让安徽人民过上更加期待的“美好生活”。程明讲师撰文认为70年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先后经历了“产权归一”、“两权分离”、“三权分置”几个阶段。展望新时代的农地制度改革,农民的土地权利将进一步得到尊重与保障,改革的进程将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效率和公平兼顾仍是变革原则。

70年与安徽高质量生态建设与开放发展

蒋旭东研究员通过研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开展了安徽省105个县(市、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总体良好,区域差异明显,局部地区面临超载压力,相关问题需高度重视。为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安徽“十四五”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进一步疏解承载压力,提升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创新并落实资源环境承载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林斐研究员认为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是新时代内陆地区发展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速度大大加快。安徽及内陆省份要形成对外开放差异化发展路径,并聚焦提升区位交通优势,加快通道建设建设,建设开放平台,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双向格局,优化营商环境,分享开放政策红利,建议从区位交通、市场、平台,环境与格局六个方面探索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特色路径。张先锋教授分析了中美经贸摩擦长期化、复杂化对安徽经济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剖析了新形势下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安徽应加强主体培育,増强外贸竞争新优势;突出转型升级,提升引进来走出去水平;聚焦重点领域,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强化改革创新,优化开放发展环境;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国际贸易新模式等政策建议

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

曾凡银教授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为安徽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国先试先行林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度体系,构建党政领导挂帅、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体制机制。确立了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目标任务、考核奖惩机制、追责问责机制,有效促进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林业和生态治理能力。袁维海教授回顾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认为数量型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走到历史尽头;改革开放40年来牵引转变政府职能这一“牛鼻子”,绘就了今天独有的政府机构改革壮观画面;进入新时代,简政放权,打赢“放管服”改革攻坚战正当其时,并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张彪教授基于安徽发展历程分析,认为安徽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加速工业化助推城镇化,城镇化拉动消费,进一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随着传统经济增长要素优势减少,经济发展动力边际递减。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改革”和“创新”的安徽基因,要往“深”里改、往“实”里改,防止改革“空转”“打滑”;重视科技创新攻关尤其是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释放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动能。

黄国雄研究员认为,安徽社会科学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1978年4月,省委召开全省社会科学界大会,时任省委书记万里到会讲话,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社科联领导班子和哲学学会、历史学学会、教育学会、经济学会等四个学会负责人,恢复了被“文革”中断的社会科学界活动,推进了全省社科蓬勃发展。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于1986年由省委倡导成立,这是不多见的。如今,全省已有150多个社科类学会、研究会,为安徽四十多年高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现在安徽与沪江浙比还有逊色。建议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战略,真正落实激励政策,给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提供更优的研究环境。

这次研讨会是由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发起,与安徽省经济学学会联合,学者们积极呼应,并且得到霍山县、佛子岭镇特别是迎驾集团的大力支持,合力举办的“佛子岭论坛”。论坛已成为安徽省智库的新型交流平台,既可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又是繁荣安徽省社会科学的具体行动,受到主管部门、学术界和与会者的高度肯定。

7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