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市县动态

丽水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与启示

  编辑:纪海涛  来源:黄山市政府办、市政府政研室时间:2019-06-07

“两山”理念发源于浙江湖州,成长于丽水。2018年4月,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102字的“丽水之赞”,对丽水绿色发展的做法和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丽水之赞”背后的“丽水之干”,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一、丽水之干:丽水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曾八次深入丽水调研,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十几年来, 丽水始终遵循“尤为如此”重要嘱托,坚定不移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全国率先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路子。

一是“护绿”为本,助推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坚持用最顶格的生态标准、最严格的生态管理、最科学的保护机制擦亮生态底色。

规划管控上,科学严格。在全国率先发布第一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专门出台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全市95.8%的区域列为限制工业进入的生态保护区、90%以上森林和水域划入自然生态红线区和生态功能保障区,强化红线管治,源头保护生态。

产业发展上,严控准入。先后出台生态工业发展负面清单、生态产业鼓励培育类项目清单、生态产业限制发展类和禁止发展类项目清单,对产业发展严格实行准入管理,坚决不招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污染难以治理的项目,坚决不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清单实施以来累计否决高污染、高排放项目200多个,其中不乏年产值上百亿、年税收上亿元的项目。

环境整治上,动真碰硬。在全省率先提出“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的“两无”目标,铁腕整治“黑色GDP”,相继开展合成革、钢铁、阀门、铸造等行业整治,不惜因此减少年工业产值100多亿。同时,将近5000家涉污企业纳入全市“污染源地图”,标明企业信息、坐标方位等,初步实现可视化监管。

考核激励上,导向鲜明。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对生态经济、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等5大方面33项指标进行考核;2014年又对9个县(市、区)的中6个县(市)集体松绑GDP和工业考核,由注重考核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考核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GEP核算(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指一定区域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构建形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新体系,推动GDP和GEP规模总量协同增长。

二是“革绿”出新,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供给。坚持以改革创新助力绿色发展,立足生态最大优势,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丽水模式”“丽水经验”。

创新“山”“林”文章——林权改革: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在全国率先推广林权抵押贷款,为20万户农户建立“林权IC卡”。创新推出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首创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信用”“林权+担保”、生态公益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2008年到2017年,丽水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总量一直占全省一半以上份额、居全国各地市首位。

创新“屋”“地”文章——农村金融改革:农民变股民、资产变资本。全面完成2727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量化资产近14亿元,农民累计分红超6000万元。在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基础上,探索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三权抵押贷款”成为丽水农民生态创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截至2018年6月,“三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近350亿元。

创新“河”“水”文章——河权到户:死水变活水,水流变“金”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河道管理权和经营权分段或分区域承包给农户,把河道日常保洁与管理工作责任落实给承包者,承包者通过鱼类观光或结合农家乐等实现溢价收益,每公里河道年均增收 8000元以上,形成了政府、村居、承包户、村民共赢共享的良好局面。

创新“迁”“富”文章——农民异地搬迁:让位于生态,脱贫奔小康。以生态核心区、高山远山、地质灾害点为重点,大力推进整村搬迁和小规模自然村撤并,一大批山区农民(仅“十二五”期间就异地搬迁3万多户、10万多人,整村搬迁750余个)搬迁至基础设施较好、产业相对发达的中心村、中心镇和县城,通过在家来料加工、上山规模承包、下田特色经营、合伙创办企业、就地进厂打工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搬迁后比搬迁前,户均收入增加1.65万元,人均增收3587元。

创新“智”“才”文章——建立两山学院:夯实智力支持,强化人才保障。采取“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由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丽水学院合作共建中国(丽水)两山学院,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两山”理论与实践研究,面向全国培养“两山”创新型复合人才,全力打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三位一体综合性平台。今年3月,两山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首期研讨班,丽水市110人成为首期学员。

三是“点绿”成金,探索价值转化多元路径。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变美丽风景为美丽经济。

突出发展生态精品农业,“丽水山耕”品牌亮丽。针对农产品品类多而散、主体多而小,形形色色农业品牌难以在市场形成影响力竞争力的问题,政府主动参与、积极引导,以政府所有、生态农业协会注册、国有农投公司运营的模式,打造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品类、全区域、全产业链的地级市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建立了“1+N”全产业链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1”为“丽水山耕”品牌引领,“N”为品牌背后标准化、金融化、电商化的服务,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品质,金融创新破解融资难题,电商发展提升线上营销力度),通过建立统一的认证、追溯系统和标准化程序,免费为符合标准的农产品提供品牌认证背书。截至2018年6月,“丽水山耕”背书产品870多个,累计销售额超百亿元,平均溢价超30%,品牌价值超26亿元。

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赶街模式”引领全国。坚持电商化营销,在全国首创乡镇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赶街模式”(“赶街”网 2010 年起步于遂昌县,是国内最早探索乡村电商的互联网平台。“赶街”在每个自然村建立了一个村级服务站,让农村居民在村内实现购物、售物、缴费等一站式办理,实现了“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打通了优质生态产品的输出通道。截至2018年9月,丽水市已建成8200余个“赶街”村级电商服务站、20个“中国淘宝村”,7个县(市)入选全国电商百佳县、数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首个农村电商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去年丽水市实现农村电商销售额近224亿元,“倪老腌”(被称为网上最贵的“土豪金辣椒酱”)等一批优秀互联网品牌长盛不衰。

大力吸引生态“对口”企业,“国镜药业”优势尽显。充分利用清新空气、洁净水源、宜人气候等生态优势,成功引进浙江国镜药业、德国肖特集团等对生态环境要求严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尤其是国镜药业落户丽水后,与其母公司科伦药业集团内其他86个子公司相比,企业系统维护费用低60%,水净化成本低50%,生态比较优势化为竞争优势,短短三年时间公司业绩从集团末位一跃到前列,2017年实现产值2.8亿元,上缴税费1200余万元,成为浙江省健康医药产业标杆企业。

拓宽思路推动产业转型,“遂昌金矿”华丽变身。素有“江南第一矿”美誉的遂昌金矿,历代开采造成资源枯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丽水市摒弃“坐吃山空”传统路径,一手抓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治理历史遗留污染,打造“花园式”矿山、“国家级绿色矿山”,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连续 8 年在矿山内出现;一手抓国家矿山公园创建,推进矿业遗迹开发,推出以观光旅游、矿业科普宣传、现代金矿生产流程展示为主题的“中国黄金之旅”,成为首个国家4A级矿山公园,被誉称“绿洲中的黄金世界”。2017年接待游客近2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100万元,有效带动了附近乡村 600 多人就业。

深挖优势推进文旅融合,“古堰画乡”名声大噪。作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教科文遗产所在地和“丽水巴比松油画”发祥地,莲都古堰画乡小镇深挖山水人文优势,坚持“旅游+写生”“文化+生活”“艺术+创意”理念,大力发展油画、写生、休闲等产业,全力打造“油画”文化、“古堰”文化、“音乐”文化等主题品牌,先后举办中国写生大会、“世界丽水人古堰画乡行”、全国“诗画浙江”好歌曲唱作大赛总决赛、“画的 N 次方”、 特斯拉 2017“寻找最美江南”全球宣传片拍摄等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特色活动,获批“中国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2018 年,景区接待游客近180 万人次,较3年前游客量增长 46.2%、门票收入增长 137%;景区核心区居民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3000多元增至 3.9万元,高出莲都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近90%。

保护开发蝶变农村老屋,“丽水山居”浓郁乡愁。丽水拥有众多依山而建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近些年随着农民下山进城,许多原有民居成为“废居”、原有村落成为“空心村”。丽水趁民宿经济兴起之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专门制定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行动计划,出台实施意见,设立奖补资金,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引导社会资本、引进国内外人才参与古村复兴,通过“古村+”嫁接生态、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成功打造了下南山、过云山居、牧云居、柿子红了等“丽水山居”品牌民宿。到去年底全市农家乐民宿近4400 家,全年接待游客 3450多万人次、实现营收超40亿元。特别是此次考察的下南山村,40多幢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在村民搬走后破败不堪、濒临倒塌。2016年,当地创新思路引入专业的乡村休闲产业企业——联众集团,按照修旧如旧和保留原生态风貌原则,以“古村+众创”互联网分享模式“活化”老屋,实现了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和农户利益的共享共赢。据统计,单就项目利润收入一项,就已为下南山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增加 274.5 万元,为古民居农户带来 640.5 万元收入。

二、丽水之赞:丽水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显著成效

丽水市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释放出了巨大的“生态红利”,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是守住了绿水青山“金饭碗”。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全国全省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1.7%,空气质量在国家重点监测的169个城市中排名第5,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5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据《丽水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资产核算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丽水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096.31亿元增加到4672.89亿元,是当年该市生产总值(1298.2亿元)的3.6倍。

二是培育了生态经济“新引擎”。2006年到2018年的12年间,全市生产总值从362亿元增长到1394.67亿元、增长2.9倍,人均生产总值从1952美元增长到9613美元、增长3.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4.94亿元增长到130.01亿元、增长4.2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2.8:45.7:41.5调整优化为6.8:41.4:51.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958元增长到42557元,增长2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869元增长到19922元、增长5.1倍,增幅连续10年位居浙江省首位。2018年,全市18项经济指标有14项增幅跻身全省前三,其中有9项位居全省首位。

三是打响了城市形象“靓名片”。先后获批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唯一的践行总书记治水理念先行示范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首个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市、首个国家公园设立标准试验区,并以地级市全省第一、全国第四的优异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丽水最响亮的城市名片。

三、丽水之鉴:我市推进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横向比较,丽水与黄山形同“姊妹”:“天赋”特质上,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黄山“八山一水一分田”;绿水青山、优质生态,同为两市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同是绿色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实现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所在;“学业”成就上,丽水精心绘就了“两山”理念的美丽画卷,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黄山成功打造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新安江模式”,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和而不同,好问则裕,“丽水之干”深刻启示我们:

一要唱好“主题曲”。对于黄山而言,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始终高擎生态文明这面大旗,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坚决克服在发展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不必转化”的守成心态、“不用转化”的盲目认知、“不敢转化”的畏难意识、“不会转化”的本领欠缺等认识误区,跳出黄山看黄山,放眼全局谋新局,学习先进补短板,充分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全面融杭接沪等重大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探索推动我市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和充分释放,全力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坚定写好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绿色赶超、绿色崛起的“黄山篇章”。

二要做好“加减法”。做“加法”——让生态更优。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行动,大力实施新一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对上抓争取,力争补偿规模再扩大、标准再提升、范围再拓展、模式再创新;对内抓延伸,加快建设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力打造“新安江模式”的“长效版”“拓展版”“推广版”。同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持续推进太平湖、阊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让江河湖水更清、山林山场更绿。做“减法”——让污染更少。借鉴丽水“两无”做法,强力推进“低小散”等涉污企业的关停并转、改造提升和整合入园,加快全市园区生态循环系统建设,稳步增加天然气等能源供应,打造更多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工厂。聚焦“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巩固提升农药集中配送成果,深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要打好“转化牌”。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加快把生态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推进生态工业集聚化。把黄山优越的生态环境作为对外招商推介的重要“卖点”,以各类开发区为载体,积极引进一批绿色食品、天然饮用水、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绿色能源、大健康等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持续打造绿色产业链、培育新动能。综合运用环保、安全及标准等各种政策手段,倒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快转型升级,把传统产业打造成具有持续稳定竞争力的新经典产业。二是推进生态农业品牌化。黄山市好山好水出好的农产品,但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小散弱,牌子众多如“繁星点点”,叫得响的却“寥若晨星”,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要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泉水鱼、黟县“五黑”、黄山贡菊等特色种养业,大力推动徽茶、徽州臭鳜鱼、黄山烧饼、黄山茶干等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学习借鉴“丽水山耕”、遂昌“赶街”模式,组织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重点管好用好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产品电商全覆盖工作,让黄山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更响、价值更高。三是推进生态旅游品质化。要深入推进旅游品质革命,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市民宿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也存在单体独栋多、成片开发少,个人经营多、企业开发少,市场不规范、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要借鉴“丽水山居”模式,学习“下南山”做法,积极引进理念先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大企业大集团,采取“企业+集体+村民”的模式,对具有开发价值的“空心村”进行系统规划设计、整体改造开发,着力打造一批民宿综合体和民宿产业村,进一步提升徽州民宿品质、打响徽州民宿品牌、发展民宿产业集群。

四要念好“道德经”。一方面,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结合“六城联创”,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让保护好“一湖碧波、两江清水”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在巩固拓展“生态美”超市、生态红包等经验做法的同时,探索建立企业和自然人的生态信用档案、正负面清单和信用评价等机制,试行生态积分“加减分”制,并与金融信贷、资金奖补、政策扶持等联动挂钩,既正向激励,又反向惩戒,在全社会形成鲜明的生态价值取向。

五要用好“两只手”。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作用,健全完善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层面,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规划、政策等方面的“顶层设计”,重点完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要借鉴丽水建立“两山学院”的经验,联合多方力量,争取设立旅游发展、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方面的高等学院、研究院,充分发掘和利用黄山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优势,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黄山实践向纵深发展。市场层面,要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着力破解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等流转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积极探索农村产权交易、抵押、贷款等新模式,鼓励农民以农村产权入股各类经营主体,打通生态资源资产化、资本化的转换通道;要积极争取、探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水资源使用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试点工作,鼓励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王康康)

7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