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区域经济

温州为何倾力打造小微企业园

  作者:毛丰付 陈文平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19-12-30
温州建设小微企业园的最大收获,是打破了单个企业创新能力弱的痼疾,通过小微园构造起一整套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773702164781728058.jpg

“影响不小,收效不微”,是浙江省领导视察温州“小微企业园”后,给出的评价。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对小微企业重视不够,其实对于后发地区来说,税收和就业基本是靠小微企业。相较于招大引强,各地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着力扶持小微企业,在“小升规”上下功夫。目前来看,如何扶持小微企业,各地经验并不多。

2014年以来,温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微企业园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工小微企业园159个,已竣工86个,为近4000家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围绕小微企业园建设,温州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创新、资源整合、配套集聚,通过聚集和扶持,很多小微企业升为规上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温州利用小微企业园推动民营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经验举措,对各地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罕见的“一把手工程”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的各类经济实体中,小微企业可以称得上是发展之源,是老百姓实业致富之道。但由于受资源、技术和体制等方面约束,温州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着缺空间、缺资金、缺规范、缺政策、缺创新等“五缺”难题。毋庸置疑,温州小微企业面临的瓶颈是“通病”。对于这一通病,温州的疗法无疑具有样本价值。

面对发展桎梏,2013年,温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小微企业园建设,并将其作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来抓。

2013年9月温州市振兴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首次提出建设小微企业园。陈一新强调,“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具有扩大有效投资、破解空间制约、转变发展模式、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多重效应,是解决产业‘低小散’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是实现产镇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工程,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抓手。”

动员大会之后,各县市区和相关市直部门“一把手”签下了“军令状”。此后数年,小微企业园建设成为瓯越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靓丽风景。

然而,当时温州此举,在浙江省内引起了争议。一些评论认为,与其花大量资金、人力和资源去建设小微企业园,不如集中资源和精力去招大引强,而且小微企业的成长有周期,短期内难见成效,对于追求政绩的地方政府来说,后续动力是个难题。

但是,温州用实际成绩打消了这些质疑。从2014年初启动至2015年底,温州全市建成小微企业园91个,入驻企业近1000家。其中,近200家小微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这些规上企业此后数年纷纷从小草成长为温州实体经济的参天大树。短短两年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证明了当时温州决策者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值得一提的是,陈一新调任武汉市委书记后,小微企业园建设也是武汉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并在“光谷”得到成功实践,今天武汉一批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和独角兽企业,不少都是那时种下的果实。

可学可鉴的“四大抓手”

在实践中,温州探索出一系列可学可鉴的做法,具体而言有四大抓手。

首先是破除土地产权分割障碍,采取务实灵活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2013年,温州疏堵结合,出台政策,突破了原则上只对需求15亩以上企业供地的制度安排,允许对只有2000-3000平方米左右厂房需求企业供地供房;允许为设计单元面积仅几亩的厂房办理土地证、房产证,走出了企业联建后产权分割的新路子。政策一经推出,获得小微企业的欢迎。

其次是以保本微利为基准降低企业成本,打造负担最轻的政策环境。让企业不仅能拿到地,还要拿到价格较低的地。参与投资建设小微企业园的建设方,利润控制在15%以内。政府尽可能为企业减费,此举为小微企业节约1/4到1/3的建设成本,这一项为企业减轻负担近40亿元。

第三是以产城融合配套强调“四优”标准,打造环境最好的创新环境。为避免小微企业园形成新一轮的低小散,温州在布局之初,坚持规划引领,始终将“产城融合”的理念贯穿小微企业园建设全过程,具体要求标准是集聚强、配套好、品质高、管理专。在园区管理上,推行专业化运营管理,提倡小微企业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建立产权清晰、职责明确、独立法人资质的小微园运营机构。

最后是金融支持“一站式”服务,打造手续最简的融资环境。各银行机构以小微企业园为载体,针对小微企业园量身打造专属金融产品,开发出小微企业园开发贷、按揭贷、项目贷、设备贷等产品,为小微企业从早期厂房建设或购买,后期设备更新购买整个周期提供一条龙资金服务。针对小微企业园入园企业规模小、无担保、无抵押等特点,温州市发挥政府增信平台作用,推动成立了小微企业园信保基金,为28个重点小微企业园提供25亿元融资担保。

一整套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温州小微企业园建设的创新实践,不仅形成了企业园区建设新模式,更打造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生态,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都具有突出的借鉴意义。

在建设小微企业园的过程中,温州最大的收获是打破了单个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弱的痼疾,通过小微园构造起一整套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践证明,通过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互补,可以克服单个企业创新风险和成本过大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持续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小微园配有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又通过技术改造设备补助等方式,鼓励入园企业进行设备升级和创新投入。乐清智能装备小微园,就是技术创新平台与小微园建设有机结合的典范。园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 7.2万平方米,主导产业为智能装备制造业。2017 年乐清市与浙江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共建乐清智能装备与制造研究院入驻园区,并投资5000万元建设中试基地。目前已经引进10位高层次专业人才共 40 人的创新团队、16 家智能制造小微企业入驻。

如果说小微企业集成创新打造了小微企业的内生良性循环系统,那么,以要素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跳出要素制约瓶颈,则是从外力上助推小微企业壮大为隐形冠军和参天大树。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空间制约、贷款难和成本高,受宏观经济环境、要素限制和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的制约,短期内无法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从体制上进行突破,解除由于制度约束造成的企业发展受限,通过体制改革释放红利,以点带面推进小微企业新一轮发展,可以跳出要素制约瓶颈。

温州小微企业园的活力源于土地和金融两大核心要素的制度突破,推动整体产业整治和集聚提升齐头并进。事实上,在研究产权分割政策时,温州政府部门内也担心对小微企业供地造成新一轮低小散和企业拿地炒地皮。温州市分析标准厂房可租不可售导致企业经营生产成本高企的弊端,清醒认识企业“三改一拆”、转型升级客观需要,大胆提出产权分割政策,率先开始改革突破。

在现阶段,体制机制的改革,辅助以系列配套政策的集中推进,往往比散乱的、部门各自为政的优惠政策,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更能取得实质性成效。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市经信局)

78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