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资讯

系列发布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

  编辑:纪海涛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时间:2020-01-14

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系列新闻发布会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

中共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滁州市委、市政府和460万滁州人民,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滁州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滁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滁”字极具文化意味,它既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这是古人为滁州量身打造的一个字,其“山水城”之意高度凝练了滁州的本色。世人总结、介绍滁州,最具代表性的有“八个一”:“一山一亭”,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琅琊山,全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一书一文”,清代全椒著名文学家吴敬梓所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欧阳修留下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一帝一村”,出生于凤阳县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小岗村;“一歌一舞”,传唱全国的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来源于天长民间小调,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凤阳花鼓舞。

近年来,滁州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是闯出了符合阶段特征的发展之路。

◈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滁州的发展历程,以1978年的“大包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扬子”、2008年以后的“大滁城”为标志,滁州历经解决群众温饱到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皖东大地“旧貌换新颜”。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对接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设,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滁州迈上了以“大江北”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是取得了奋力争先进位的丰硕成果。

◈ 我们始终把发展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01.7亿元,增长272.2倍;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357.1亿元,增长446.4倍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保持了稳中奋进、冲刺争先的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冲进并站稳全省第一方阵,去年经济总量有望顺利实现冲刺全省第三的奋斗目标。

三是擦亮了勇于探索创新的改革品牌。

◈ 我们积极传承改革基因、扛好改革大旗,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当好推深做实改革的先行者,不断提升改革整体效能。从当年的“大包干”,到二轮土地承包、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接补贴改革,到近年来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滁州先后承担了83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在全国走在前列;天长医改、定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来安农村垃圾治理模式、企业用工“周转池”制度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放管服、效能改革不断深化,全市11.7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与长三角18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事项“全程网办”“跨市通办”,改革始终是滁州最靓丽的名片、最显著的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亲临小岗,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牢记和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

第一,坚持以创新培育动能,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我们把创新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出台“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施人才招引“三大行动”、人才培育“三大工程”,累计与近百家知名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去年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超全省平均水平,增速居全省第1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20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3位;我们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双招双引”行动,新上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牵动性强的好项目,厚植了支撑即期、引领预期的新动能。目前,全市已形成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玻璃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726家。

第二,坚持以协调增添后劲,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

 我们把区域协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和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东西之间、城乡之间协调联动发展。去年部署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县域经济振兴、“大江北”战略“四个突破年”行动,厚植了城乡发展支撑。目前,全市形成了以“大滁城”为龙头、县(市)城镇为支撑、美丽乡村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滁城主城区扩大到90平方公里、70万人。境内高铁通车3条、在建2条,高速通车11条、在建4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在建里程均居全省第一。

第三,坚持以绿色装扮皖东,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大力实施“绿色滁州”、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等行动,把绿色理念贯穿一、二、三产各个环节,把好环保源头关,深入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推进滁河跨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9%,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国考断面水质年度均值达标。皖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第四,坚持以开放拓展空间,对外合作迈出新步伐。

我们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以与南京同城化、合肥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东向开放、沿线(高铁)开放、境外开放步伐。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10家,其中滁州经开区为国家级;中新苏滁高新区为苏州工业园走出江苏省第一个合作园区;天长金牛湖新区、来安汊河新区、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南谯高教科创城、全椒东部新城等一批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去年1—11月,全市实现外商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居全省第4位,实现进出口总额36亿美元、增长31.7%,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2位。滁州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坚持以共享增进福祉,民生保障实现新提升。

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坚决扛起革命老区政治责任,2013年以来,全市1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77万户20.2万贫困人口脱贫,定远县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由5.69%降至0.1%。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8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230元13127元,分别是1978年的65.1倍、122.7倍,预计2019年这两项收入分别增长9.6%10%每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各领域风险平稳可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我们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等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市上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特别是,我们旗帜鲜明鼓励担当作为,营造巩固了干部干净干事、群众群策群力的好生态,干部为事业想、组织为干部想在滁州蔚然成风,皖东大地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去年12月18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参加滁州所在组讨论,肯定滁州“逆势上扬势头好、招大引强效果好、深化改革经验好、一体化发展开局好”,表扬滁州“工作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可圈可点,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好答卷”,要求滁州“奋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全省前列”。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重任在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四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持续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多作滁州贡献。

答记者问

新华网记者:去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把滁州列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请问,滁州是如何抢抓机遇,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

中共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国家《规划纲要》将滁州作为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并明确支持中新苏滁高新区等省际合作园区建设和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区域深度合作,这对滁州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更是重大政治责任。

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东向发展、融入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取向,早谋划、快行动,打造了一些战略平台,取得了初步成效。早在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建设时,我们就同步开展毗邻区域规划研究,提出实施大江北战略,得到南京高层的充分认可。2018年底,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滁州市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实施意见》。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计划》出台后,我们又及时研究制定了我市《行动方案》,确定了8个方面重点任务、120项具体工作。去年以来,我们紧锣密鼓推动相关任务落实,与南京签订“1+2”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启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与苏州签订《中新苏滁高新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开展了扩区前期工作;与合肥都市圈加强对接合作,36个项目列入都市圈年度跨区域重大合作项目库。同时,我们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全线加快建设,宁淮、合新高铁开工建设,滁天、来六、明巢、滁西环等高速加快推进,合宁高速改扩建工程通车。承接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比如,去年新招引了总投资110亿元的晶科光伏组件、50亿元的圣泉化工等一批大项目;前两年招引的总投资100亿元的福莱特二期、50亿元的创维产业园、50亿元的亚玛顿一期等大项目已经开工,总投资240亿元的惠科光电、100亿元的星恒一期、50亿元的利维能一期等已竣工投产。近年来我们引进的项目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沪苏浙地区。共建共享了一批民生及公共服务项目,苏州外国语学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琅琊路小学、南京儿童医院等一批沪苏浙地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滁设立分校、分院,宁滁公交实现无缝对接,与长三角城市实现医保门诊费异地直接结算,等等。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规划编制衔接、重大合作平台落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工作,力求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谢谢!

安徽日报记者:请介绍一下,滁州近年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最关键的支撑是什么?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中共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期间,锦斌书记专门到滁州所在组讨论,在肯定滁州工作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梳理总结这几年的工作,指出滁州干得好,就是因为抓机遇、大招商、善作为。我们也深深感到,近年来,滁州之所以能保持稳中奋进、冲刺争先的好势头,主要是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抓招商、坚持不懈上项目。具体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一是千思万虑谋项目。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开动脑筋,谋划储备五大类重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类、重点平台类、重点产业类、重点城建类、重点乡村振兴类)。比如,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我们积极在地图上“找项目”,谋划推进了一批高铁、高速、水利、电力、燃气、通信等重大项目,并力求纳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库,今年将成为滁州重特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最多、投资最大的年份。

二是千山万水引项目。我们坚持东西南北中一齐跑、境内境外一齐招,盯住大企业,寻求好项目。要求各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园区每年要在30亿元乃至百亿级的大项目上求突破,全市每年要确保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均300个以上。去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29个、新开工330个、新投产247个,居全省前列。

三是千方百计扶项目。一批干部在外招商,一批干部在家安商。市县两级全面组建企业帮扶中心,常态化组织“四送一服”,扎实推进“三比一增”,深入开展“进企业门、解企业困、帮企业忙、促企业进”等活动,当好“保姆”和“服务员”,为企业和项目解难题、办实事、助发展,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四是千辛万苦盯项目。在招引上,我们灵敏捕捉信息、高位对接洽谈,自始至终盯住不放、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转化上,我们聚焦“开工、竣工、投产、达效”四大核心环节,认真落实“四督四保”推进机制,分层次、高频度调度,每双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每季度开展“三看三比”,倒逼真干快干,推动项目加速转化。

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地抓招商,把功夫下在大项目上、高质量项目上,积蓄了发展后劲、增添了发展活力。谢谢!

安徽卫视记者:请问滁州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有哪些经验分享?又有哪些新的举措?

中共滁州市委副书记、滁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许继伟: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营商环境是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行政权力上做“减法”。抓权力“瘦身”,动态调整市级政府权责清单,去年较2018年净减少223项,精简比例达10%,其中行政许可减少15项,行政处罚减少193项。抓要件“压缩”,企业申请材料较2018年精简35.4%,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时限压缩了7成以上。抓企业“减负”,2019年为企业减税降费39亿元,税负较改革前下降14%。

二是在公正监管上做“加法”。对一般商品和服务领域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公众关注的产品和服务等开展重点监管,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实行全程监管。全市行政执法单位监管覆盖率达100%。在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中,市场监管工作居全省第一。

三是在优化服务上做“乘法”。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100%、“一门”进驻率达92.8%、“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9.9%,服务满意度达100%。2018年,政务服务工作在营商环境监测调查中居全省第一。

四是在解难纾困上做“除法”。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5条意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市场主体达31.2万户,比上年增长19.7%。创新开展“进企业门、解企业困、帮企业忙、促企业进”系列帮扶活动,去年为企业解决问题4437个。2018年度“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考核获全省优秀等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加快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一是强化政策落实。贯彻落实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意见,让民营企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二是强化政务服务。在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开展7×24小时“随时办”服务,提升便利度。在市县全面建立企业服务中心,组织专门机构、专职队伍、专业力量安商扶商富商。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健全项目会商研判、联系帮扶、分级调度机制,强化用钱、用地、用工等保障,让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

中安在线记者:请问滁州近年来在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中共滁州市委副书记、滁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许继伟: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滁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近年来,我市民生支出始终占财政总支出85%以上,民生改善力度越来越大,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一是聚力补齐民生短板。精准脱贫取得关键进展,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截至2019年底,已有20.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5.7%降至0.1%。定远县成功摘帽。生态建设持续发力,强化控车、控尘等“五控”措施,PM2.5平均浓度连年持续下降;加快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贯彻落实“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五连降”;聚焦护绿、增绿等“五绿”,年新增造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9%。努力为民办好实事,坚持每年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包括新建改造农贸市场、公厕等,有效解决了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连续多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近两年改造面积178万平方米,惠及2万多户。

二是着力提升保障水平。稳就业上,年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左右,登记失业率目前降至2.73%。2019年全国“春风行动”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企业用工周转池”创新举措获人社部、审计署表扬。强保障上,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年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和高龄津贴1亿多元、各类救助金9亿元,37万名群众受益。促增收上,去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228元、14439元,分别增长9.6%、10%,连续两年高于经济增长。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完善教育布局,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考核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校园安全工作在全国作经验交流。加快打造健康滁州,深化“三医联动”,综合医改获省政府表彰。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率达30%以上,县域医共体“天长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全国推广。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密延伸公交线路,提升公交运力,全市所有乡镇及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60多万老年人、残疾人可免费乘坐公交车。新建了一批公共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公共自行车实现市县全覆盖。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一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建成开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89%。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有”目标,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滁州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请问近年来滁州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中共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亲临小岗,发表了重要讲话,滁州上下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三年多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落实总书记在小岗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率先推出“农权贷”、开展“两权”抵押贷款,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发放;如期完成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任务,970个村同步推进“三变”改革、占比达90%;推深做实“一抓双促”工程,实施“党建引领助振兴、村企联建促脱贫”三年行动,首批243个规上企业结对帮扶200个村;党建引领信用村创建试点工作得到省委组织部肯定。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去年粮食总产达482.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三品一标”总数达952个、居全省第2位,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46个。全市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其中,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82个、占7.9%。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全市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创建率分别达90%、92%以上,111个乡镇(街道)、1227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全部建成。同时,我们部署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三转”攻坚行动,有效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我们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部署开展“四突”攻坚行动,2018年度群众对扫黑除恶的知晓率、满意率均居全省第1位;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队伍满意度综合排名居全省第2位。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民生福祉等方面,抓重点、攻难点、盯热点、创亮点,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为全国全省改革创造更多“滁州经验”。谢谢!

4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