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资讯

​系列发布会: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编辑:纪海涛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时间:2020-01-14

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系列新闻发布会

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wKg8TV4cTWSAcUqAAAz0bFJMVbU856.png

中共宣城市委书记 陶方启: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宣城市委、市政府和280万宣城人民,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宣城的关注、关心、关爱,表示衷心感谢!

宣城2000年撤地设市。如果用一个字来介绍宣城,那就是“美”。宣城之美,美在历史,有着2100多年建城史,江南名邑,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美在人文,是千年诗人地,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美在山水,森林覆盖率近60%,空气质量全省领先,是全国首批、目前安徽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美在环境,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满意度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这是省委基于宣城发展基础、条件和特征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宣城孜孜以求的奋进目标。宣城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抓手,坚定不移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沪苏浙深度融合、一体联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们以率先的行动抓融入。

宣城是我省唯一一个同时与苏浙接壤的市,处于安徽“东进”的最前沿,沪苏浙产业“西移”的第一站。早在2001年撤地设市之初,宣城就开全省之先,率先作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决定,此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东向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之以恒加力推进。2009年,我市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之一;2013年加入“南京都市圈”;2016年入列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跻身G60科创走廊;2019年国家规划纲要明确我市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

我们以系统的思维抓谋划。

2018年以来,我们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先后两次召开市委全会,就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系统谋划部署,作出“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决定》,制发7个配套政策文件,在全省市一级率先出台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形成“1+7+1”政策体系。我们提出,总体要求,就是“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主要目标,就是围绕“五个高”,打造“一区”“一枢纽”“三基地”;具体举措,就是实施“十项对标提升”行动,重点在“六个一体化”上寻求突破。

我们以深度的对接抓突破。

一是推动思想观念等高对接。从观念更新入手,开展“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大讨论,分层确定追赶和赶超目标,建立常态化党政对接交流、干部学习锻炼机制,每年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先后选派261名干部到沪苏浙地区跟班学习。

二是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对接。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先手棋”,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牵头组建G60新能源产业联盟,九城市77家企业加入;5家企业参与组建G60新材料产业联盟,宛陵科创城列入G60协同创新平台,宁国经开区被授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已入驻沪苏浙企业101户,年产值30亿元。强化招才引智,共招引落户高层次人才团队59个,28个团队入选省级扶持团队,居全省第3位。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1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创新持续力居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第3位,创新潜力居全省第1位,创新综合能力全省第3位。

三是推动产业协作融合对接。全市在建的合作园区有5个。与浙江萧山合作共建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已入园企业21家,建成投产19家,浙江省委政研室专程调研,称之为“传统产业转型的典范、浙皖区域合作的样板”。近三年来,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1028个,居全省第1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719.1亿元。其中82.1%的投资项目、73.8%的到位资金来自沪苏浙。

四是推动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以交通互联互通为重点,持续开展交通大会战、大提升,“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公路交通建设投资237亿元。全市已建成9条高速公路、4条连通苏浙的一级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3位。与苏浙连接的3条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芜黄高速加快建设,宣泾高速、G50宣广高速改扩建、申嘉湖高速西延宁国段即将开工。合福高铁、杭黄高铁建成运营,宣绩高铁全面开工,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将于今年开通,宣城市区即将进入“高铁+航空”时代。另外,宁杭高速二通道、宁宣高铁、宣镇城际铁路、宁杭高铁二通道、杭临绩高铁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正在谋划或推进,县县通高速、通高铁即将实现。

五是推动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坚持服务对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与沪苏浙匹配衔接、标准一致的制度机制。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发布动态“最多跑一次”清单,进驻政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最多跑一次”。提出“一次不用跑、事情能办好”,建成覆盖全市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网上平台全网通办率95.3%。全域推行长三角“一网通办”,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在宣城发出。强化开放协同,与G60九城市联合发布扩大开放“30条”,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宣城综合保税区正在申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实现全覆盖。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政务服务指标位居第一。

六是推动民生和社会治理一体对接。着眼共建共治共享,全方位深化与苏浙毗邻市县合作。强化生态共保联治,建立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跨界断面水质监测、联防联合执法等机制。强化文旅合作,联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成立有关文化旅游合作联盟,开通首条浙皖省际公交线路。强化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保互通机制,实现与沪苏浙地区3500余家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强化共建共治,推动社会治安和社会治理“联防联治、联控联管”,建设平安边界。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东向发展、一体融入,宣城与沪苏浙融合的紧密度进一步加深,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我市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一批招商重点项目的相继落地,为未来经济增长增添了强劲动能、积蓄了发展后劲。2019年,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4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22亿元的华威铜箔、16亿元的天时新能源产业园建成投产,总投资60亿元的蚂蚁乐居智慧家居产业园及总部基地、30亿元的德龙快装新材料开工建设。

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宣城经开区集聚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近50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广德PCB产业园已入园企业55家,引进关联企业20余家,2019年产值110亿元。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79家,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30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均居全省第2位;A股上市企业8家。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前列,2019年分别增长9.6%和9.5%左右。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宁国、广德、宣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总数居全省第2位。

各位媒体朋友!近年来宣城东向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缩影和生动实践。今年是国家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计划,立足“干”、突出“抢”、奋力“争”,着力对标沪苏浙,积极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贡献宣城力量。

答记者问

安徽卫视安徽新闻联播记者:宣城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东向发展,并持之以恒加力推进。请问近些年宣城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共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

谢谢你的提问。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近些年宣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可以说收获良多、感触很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感受,那就是“变”。

一是宣城的位置在变“重”。过去受行政区划限制,宣城处于长三角之外,属于边缘地带。随着这些年的融入实践,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由“圈外”变成了“群内”,由“边缘”变成了“前沿”,由“成员”变成了“中心”,由“我与长三角”变成了“我的长三角”,在长三角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

二是宣城的影响力在变“大”。过去宣城在对接融入中,基本上都是我们到沪苏浙上门学习、登门求教、寻求合作,而他们来宣很少。招商也是如此。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沪苏浙城市主动来宣城交流增多,上海市松江区、南京市、常州市、杭州市、湖州市以及一些县区和部门都先后我市对接考察,由“单向融入”变为“双向互动”。沪苏浙企业、客商、游客更是纷至沓来,把宣城作为产业转移、休闲旅游的“首选地”,宣城在沪苏浙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提升。

三是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在变“新”。不仅速度加快、体量扩大,而且产业集群集聚,块状经济逐步形成,企业在转移中转型升级,市场竞争力和内在质量不断增强,如我刚才提到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宣城经开区锂电新能源、广德PCB产业园、宁国中德智造小镇等就是例证。同时近几年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占全部工业比重处于全省前列。强化绿色智造,2019年,我市获评国家绿色工厂4家、绿色设计产品8个,均居全省第1位;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3个,居全省第4位;绩溪富凯特材高端轴承钢及润滑脂项目入选国家强基工程;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幅居全省第1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超省下达年度目标3个百分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三年共处置盘活“僵尸企业”近200户,盘活土地1万余亩。

四是干部的观念作风在变“优”。这是最为宝贵的变化。在与沪苏浙对标对接中,我们的干部包括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作风效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思发展、比进步的氛围更浓,争一流、扛红旗的意识更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劲头更足,这种在理念、作风上的嬗变,是最大收获,也最为根本。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宣城是G60科创走廊城市,这些年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请问下一步宣城如何在科技创新方面继续发力,来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中共宣城市委副书记、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长孔晓宏:

非常感谢对宣城发展的关注。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争当排头兵,不仅是一体化的排头兵,更是高质量的排头兵。宣城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创新能力、潜力在全省靠前。刚才方启书记也介绍了,我们把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作为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宣城发展的重要地位。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强化创新驱动,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就是三个“强力推动”:

一是强力推动创新宣城建设。实施“三个一”:出台一个文件,就是出台《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今年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打造“一座城”,就是大力推进宛陵科创城建设运营,精心打造市域科技创新基地。目前,一期8.5万平方米已经交付,一批科创项目和科创团队即将入驻。建设“一块地”,就是强化跨区域“双创”合作,探索“孵化在外、转化在宣”合作模式,在上海建设“科创飞地”。

二是强力推动创新能力提升。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确保今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8%以上。

三是强力推动人才集聚。深入实施“宛陵聚才行动”,积极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新高地行动,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不少于10家,吸引更多市外高层次人才来宣创新创业。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陶书记您好,您刚才介绍说宣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将重点打造“一区、一枢纽、三基地”,请问宣城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中共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

谢谢你的提问。打造“一区、一枢纽、三基地”是我们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省《行动计划》提出的方向定位,体现了省委对宣城“争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排头兵”的要求,切合宣城现阶段发展实际。关于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宣城有好山好水,更要保护好。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责任,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宣城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在融入发展中,必须坚守底色、擦亮绿色,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关于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交通要先行。有了完善的交通网络,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虽然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苏浙相比还有差距,还有一些“断头路”、“瓶颈路”,全省4个不通高速的县,其中包括宣城的泾县、旌德县,水运也是我们的短板,物流成本相对较高。我们提出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就是要拉长区位优势长板,让各种资源要素更好更快汇集宣城,服务发展。关于打造先进制造基地。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骨干支撑。宣城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强市”是现阶段最为重要而紧要的任务。我们提出打造先进制造基地,就是着眼于宣城发展阶段性特征,着眼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着眼于错位发展、长远发展,为赢得未来区域竞争打好基础。关于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的区域竞争其核心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宣城是G60科创走廊城市之一,同时还有合工大宣城校区。我们提出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就是要充分用好G60科创走廊城市科创资源,依托宛陵科创城平台,加强与沪苏浙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对接合作,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将宛陵科创城打造成“G60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更多向我市转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活力。关于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宣城是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是省《行动计划》确定的“一圈五区”之一。我们提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就是要充分发挥好宣城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把宣城打造成践行“两山”理念的示范区、沪苏浙地区的“后花园”。谢谢!

国际商报记者: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发展的重要保证。请问下一步宣城在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方面还要采取哪些举措?

中共宣城市委副书记、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长孔晓宏:

谢谢你的提问。实践中我们感到,一个地方的发展,既需要硬环境的支撑力,更需要软环境的吸引力。近年来,宣城市坚持服务对标、超高对接,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政务服务指标位居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对标沪苏浙,开展营商环境提升系列行动。

一是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采集、一套材料、一档管理、一日办结“六个一”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一次不用跑、事情能办好”。

二是持续优化惠企服务。实施稳企强企增企行动,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做实“智慧政务”,加强皖事通APP宣城分站建设,提升实体大厅服务功能。

三是持续完善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在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总框架下,加强与长三角区域政策、制度体系的无缝对接。比如,加强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衔接贯通,提高跨区域数据共享和数字化治理水平;参与构建长三角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区域协同机制,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全天候“随时办”服务等,进一步提升政务效能、服务质量。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宣城市将围绕“争当排头兵”,重点在“六个一体化”上寻求突破,请介绍下相关情况。

中共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

谢谢你的提问。《宣城行动计划》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原则,系统部署了8个方面重点任务,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工作推进中,我们考虑要从最有共识的事、最需要率先突破的事、最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事做起,来体现标杆性进度、展现示范化成果。所以,我们提出,在全面融入过程中,重点要在“六个一体化”上突破。其内容很丰富,因为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我想说的是,这“六个一体化”中,最为关键就是“产业分工协作一体化”。

对当前宣城来说,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机遇,更多更好地承接项目,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是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我们考虑要“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同时发挥作用。

一方面,发挥好市场作用,把招商的重点、主攻方向、力量更多投向沪苏浙,强化以商招商,推行“产业+基金+政策+平台”招商模式,着力招大引强引优,加快产业集聚。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与沪苏浙重点城市政府之间合作,探索共建合作园区、发展“飞地经济”,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目前,我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都与沪苏浙相关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当前我们要在深入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宣城萧山产业园等现有合作园区共建的同时,积极推进“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上海光明集团对接合作,力争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谢谢。

8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