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0年 > 2020年1期 > 路径/实务 > 样本

传与融:民间文化创新发展的黄山样本

  作者:张妙文 盛学峰 汪彩兰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0-01-17

徽州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体系之一,它以自己独有的品格和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标本和典型代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徽州民间文艺表演是徽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直观的呈现形式,近年来,黄山积极将其融入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融入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推动黄山旅游品质革命和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出民间文化创新发展的地方样本。

打造“城市名片”

黄山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项目有33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省级项目63项,市级项目97项,县(区)级项目150项。徽州民间文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独有的优势。

首先,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资源十分丰富。在黄山市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类有95项,占总数的29.6%;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6项,市级43项,县级31项。其表演特色鲜明,与徽州地域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而且多与传统节日及庆典紧密相连,大多数民间文艺植根于乡村文化土壤,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深深地融入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强烈的地域归属感。

同时,徽州民间文艺表演传承有序。其由徽州先民自己创作、编排并表演,传承千年之久,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大多民间文艺表演传承谱系清晰,人才储备较好。据统计,徽州民间文艺表演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有37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4人,占黄山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20%。黄山市50多个传统节目有稳定的演出队伍,有些剧团常态化演出,剧目较多,观众群体较广。

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徽州民间文艺表演提升了黄山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游客的文化体验。徽州民间文艺表演频频亮相重大文旅活动,增强了景区(点)的文化内涵,其与旅游演艺相结合,丰富了游客的夜间生活。

近年来,黄山市以民间文艺表演为起点,探索出了一条传承、创新的文艺发展路子,涌现出了一批带有“黄山烙印”的优秀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将徽州民间文艺表演打造成“城市名片”,使之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成为城市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品牌。

让文化“活起来”

徽州民间文艺表演如何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与传承是第一步。

积极振兴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坚持以广大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大力发展植根群众的民族民间文化。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打造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完善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的抢救,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第二步则是建立徽州民间文艺表演示范村。把传承弘扬优秀民间文艺纳入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特点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第三是搭建徽州民间文艺表演平台。建立巡演展演机制,各示范村利用传统节日组织民间文艺节目进行演出。组织优秀民间文艺节目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巡演。选送优秀节目参加每年一届的“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推荐节目参加“皖江八市群艺大赛”及全国、世界性重大文旅活动。

第四是推动徽州民间文艺表演与旅游融合发展。徽州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板块,不少古村落既是有名的旅游景区(点),又拥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节目,黄山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政府为纽带,建立旅游企业与民俗表演队伍的合作协调机制,让原汁原味的民间文艺表演在服务村民的同时展示给游客,提升景区(点)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推动民间文艺表演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第五是打造徽州民间文艺表演公共文化产品。黄山市将徽州民间文艺表演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每个乡镇每年配送一场民间文艺表演,为群众送上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具有黄山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各县(区)通过对各示范村民间文艺表演的挖掘与整理,每年选取一些重点选题,吃透传统底蕴、汲取创作营养,创作生产3-5个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参加全市民间文艺汇演,形成一批传播当代核心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

最后则是扩大徽州民间文艺表演网络传播。完善徽州民间文艺表演的音像资料,建设民间文艺表演资源数据库,建立民间文艺表演网站,促进民间文艺精品网络传播,推动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供给,实现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资源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公共文化资源的最大共享。

“送文化”变“种文化”

无论是生产创作还是文化消费,传统文化都应是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所应指向的对象。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注重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为群众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黄山市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落脚点,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机结合,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打造公共文化特色品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徽州民间文艺表演成为黄山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了以徽州民间文艺表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形成了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机制。黄山市建立相关机构,加强沟通与管理,从各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制定一系列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形成科学有序的长效机制。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和资源优势,分工协作、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形成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共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黄山市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依托乡镇文化站在全市建成80个村级民间文艺表演示范点,建设范围达60个乡镇,占全市101个乡镇的60%,覆盖人口达90万人。通过选取优秀民间文艺节目,进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品牌,为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记得住乡愁的公共文化产品,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最后,黄山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全面把握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节目的精髓,深入挖掘内涵,融入时代元素,推动民间文艺表演走向景区,促进景区转型发展;推动民间文艺表演与旅游演艺结合,丰富游客夜间生活。实施“旅游+徽州民间文艺表演”战略,通过十条主题旅游风景道有机串联景区(点)、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构建“全景旅游”的空间格局,推动黄山旅游品质革命和全域旅游发展。

(作者单位: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4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