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区域经济

他们焦虑什么?复工复产期公众情绪调查

  作者:梁钰苓 徐 莹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0-03-30
在13类职业中,民营企业主、普通工人、商业服务员担忧处于高水平,民营企业主担忧显著高于其他10类职业。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对公众心理影响巨大。由疫期初期的恐慌紧张,到宅家多时的无聊烦闷,再到复工复产推迟的焦虑。当前,各地开始有序地推进复工复产,此时公众情绪状况如何,不同群体表现出什么特点?

为了解复工复产期公众心理状态特点,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方式,共回收1961份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公众情绪以乐观平静安全为主,同时担忧情绪较强,担忧聚焦在健康、口罩、管控和生活生计上,公众担忧情绪和担忧点存在职业差异。

333.jpg

担忧情绪存在职业差异,民营企业主最显著

本次调查对象年龄主体是30-50岁,占比65.3%;学历分布各个层次,主要集中在本科(42.0%)和大专(20.9%),占比62.9%;调查对象处于不同工作状态,未上班、在家远程上班、正常外出上班、奋战疫情防控一线比重依次为35.3%、23.8%、14.1%、14.1%;职业分布相对较广,除去其他类别,涵盖12类职业,主要以私企员工(34.9%)、党政/国企/事业单位(30.4%)、经营者(13.2%)、医护人员(8%)为主,占比86.5%。总体来说,调查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非重点疫区的公众心理状况。

调查发现,公众对疫情关注度高达99.2%,其中非常关注占比87.1%,85.3%公众比疫期前更关注政府政策信息。在媒体、街道或村居发布的公告/通知、运营商推送的手机短信等手段中,99.2%公众通过媒体获取疫情信息。中央官媒、地方官媒是公众获取疫情信息主要的可信赖途径,分别占比88.9%、87.0%。

被问及疫情对情绪心态的影响时,仅有7.9%公众认为没有影响,92.2%公众表示情绪心态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从得分来看,公众乐观、平静、安全等积极情绪得分均超过3分,在中等水平以上;从百分比来看,超过80%受调者体验到中等程度及以上的平静、乐观、安全。在负性情绪中,公众担忧情绪比较突出,得分超过3分;超过42%的人担忧强度较大,在所有情绪中强度比例最大;无助、恐惧、悲伤、恐慌、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小于2.5,强度较小。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公众恐慌、恐惧等负性情绪较弱。但因疫情风险依然存在,生产生活仍受影响,所以担忧情绪依然比较强烈。调查发现,77.2%公众认为日常生活受到比较强烈及强烈影响,70.8%公众认为工作学习受到比较强烈及强烈影响,55.5%公众认为经济受到比较强烈及强烈影响。

在13类职业中,民营企业主、普通工人、商业服务员担忧处于高水平,分别为3.64、3.59、3.57,民营企业主担忧显著高于其他10类职业。可能因为这些职业群体工作、经济收入受疫情影响较大,而当下全面复工复产还是面临一些难题,所以他们担忧情绪会比较高。相比上班上课群体,未上班群体感受到的无助、恐惧、恐慌情绪比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上班上课群体工作生活开始步入正轨,恐慌等情绪会更少。

疫情图表.jpg

出现焦虑反应,商业服务人员最焦虑

与疫前相比,部分公众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反应。有42.1%公众生理状况发生变化,出现失眠、心慌、胃口变差、肌肉酸痛等问题,其中失眠比例有二成。69.9%的公众报告自己比以前更加关注身体不适,36.0%一有身体不适就会怀疑是否染病,21.3%变得容易焦躁。出现这些反应与个体过度焦虑担忧有关,因为疫情影响,部分公众出现这些反应属于正常的焦虑反应,当疫情解除,焦虑反应会随之减弱消失。

当前,公众担忧焦虑仍然是担心染病(70.2%)、买不到口罩(46.0%),同时还来源于管控严格感觉形势严峻(43.2%)、生产和生活不知道会受疫情影响多久(40.6%)、工作受影响(35.8%)、经济收入下降(35.1%)。管控严格感觉形势严峻成为第3个担忧焦点,本来期待疫情褪去,却管控加强,可能让不少人感到形势严峻而担忧。同时,未完全的复工复产使得公众生计生活受影响,后3者均是关于生计生活问题,说明这已成为当前公众一个普遍担忧点。

在13类职业当中,商业服务人员担心染病的比例最高,达到78.6%,其次为党政机关公务员/村居委工作人员、办公室职员、国企/事业单位职工、医护工作者,比例在70.1%-74.3%,民营企业主比例最低,为55.1%。在买不到口罩方面,办公室职员和普通工人担忧比例最高,分别为52.7%、51.4%,个体工商户和医护工作者担忧比例最低,分别为33.1%、30.8%。在担心工作受影响上,民营企业主、民企或外企高管比例最高,达56.4%、53.1%,其次为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劳动者,达48.4%、46.3%。在担心经济收入下降方面,商业服务人员和个体工商户比例最高,达67.9%、65.4%,其次为民营企业主和普通工人,比例为59.0%和52.0%。

短期情绪疏导与心理干预长效机制

调查发现,公众以乐观、平静、安全等积极情绪为主,这是疫情防控有效的结果,也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公众担忧情绪仍然比较强烈,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担忧情绪容易转向不满、愤怒,出现对防疫措施的抵触,不仅给公众自身带来心理健康风险,也不利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

为此,要加强公众情绪疏导工作。政府要从加强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两方面着手,提升公众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着力于切实关注、回应和解决公众的担忧焦点和实际难题。

特别要注意到,公众情绪随着形势、管控措施、自身诉求变化会发生改变。必须加强对公众情绪研判预判,了解当前公众的担忧点,预测管控措施、形势变化后公众的情绪变化和担忧点,了解不同群体的状态,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好澄清信息、解决问题、预防工作。

比如,担心染病、买不到口罩是主要担忧点,建议统筹和加大口罩、消毒用品的供应,利用社区网格管理等手段保证每户都能有口罩必备品,同时要借助媒体宣传手段,引导民众科学、合理、按需、按功能地使用口罩等防疫用品,减少因口罩不够带来的担忧,避免过度使用,浪费资源。

当前,能否顺利、尽快、安全地复工复产是公众关注的,特别是民营企业主、民企或外企高管、商业服务人员、个体工商户等职业群体,他们担忧相对强烈。要积极推进复工复产相关措施,加强复工复产措施的宣传,主动做好相关解释引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发挥政府、银行、出租人、客户和员工等多方利益相关方的合力作用,共同助力复工复产。

随着复工复产地推进,担忧、焦虑情绪的下降,可能也会出现风险意识下降的情况,要提醒公众客观看待形势,继续做好疫情防控。

此次疫情中,心理服务工作启动迅速,国家卫健委在疫情初期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给予指导,不少地区迅速组建心理援助队伍,为一线医务人员、被隔离对象提供心理援助,心理学界也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心理服务。心理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真正发挥应急事件中心理救援的作用,需要建立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长效机制。

要加大心理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当地的、全国性的心理服务专家库。同时,在突发应急预案中要增加独立的社会心理服务保障预案,明确主管部门、经费来源、专家队伍等内容,制定早期防范、危机发生、危机后三个阶段的心理干预流程,并做好平时演练,以备不时之需。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中山市委党校)

52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