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市县动态

激活创新动力 强化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支农工作的调研

  编辑:纪海涛时间:2019-09-09

金寨县“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条件、亚热带气候及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决定了全县农业必须走特色优质发展之路、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为此,金寨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支农工作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机制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农村综合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的发展技术需求及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革新,原有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服务推广体系、基础设施条件、工作管理体制机制等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与创新。

(一)职能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农业是基础产业,学科多、内容广、技术复杂,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与创新在县级层面涉及到农业、林业、科技、粮食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资源分散,影响了科技推广与应用的效果。

(二)科技支撑体系力量有限。县乡农业科技人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高校毕业人才大部分流向大企业或一二线城市,基层单位既使招录一批新工作人员,但经验和力量仍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年龄结构上,人才青黄不接表现突出。加之,受职称评聘结构比限制,造成一些技术人员高职低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不能有效支撑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一方面科研创新动力不强。当前农业科研实行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方式,难以发挥团队的作用,创新效率不高。一方面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大部分农业企业科技含量低,高级人才少,企业研发能力不足。

(四)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农业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受市场冲击、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索影响大,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评估难、抵押难、融资难始终是农业企业发展及科技创新难以跨越的坎。

二、“五个方式创新”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尝试

(一)农业大体制改革,优化职能,消除“九龙治水”不力症结。2013年11月,为理顺农业管理体制,整合科技人才资源优势,金寨县启动了大农业体制改革,整合了农技、农机、畜牧等19个涉农部门成立县农业发展委员会,下设“四中心一局”五个直属机构,人随事走,定岗定责,量化考评,协调推进,统筹承担全县大农业工作任务,契合刚结束的机构改革,职能更加优化。一是机构功能配置更加优化。除水利、林业部门外,将所有涉农部门整合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力量单薄、机构臃肿、职能交叉等弊端,加强了“统”的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二是科技推广体系日趋科学。改变以前产业分行、职能分段、链条分节的问题,实现了职能向管理服务与科技创新职能并重转变,技术推广服务向体系化完善,产业向一二三产同步并重发展的目标。三是项目资源优势得到彰显。划转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职能的同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县财政每年安排现代农业产业资金2100万元及“两个替代”资金2000万元,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亿元以上,集中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及科技推广创新工作。

(二)产业联盟大组合,整合资源,解决科技创新力量不足难题。与安徽农业大学启动了产学研合作机制,量身打造了“安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大别山综合试验站”、“金寨县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和“金寨现代农业合作中心”三大服务平台,建立了“1+1+N”技术服务模式,即一名首席专家,一支专家团队,为N家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推广服务。一是借力借智解难题。组建了茶叶、生态养殖等9大产业联盟,集中开展试验示范及课题攻关,6年来共引进新品种83个,示范新技术53项,引进新机械39台套等,切实解决了一批农业农村发展难题。二是跟班作业学技术。全县农业技术干部及广大经营主体参与首席专家及教授的指导活动,学到了实用技术,为老区培养了一支的带不走的农业人才队伍。三是互促互补探新路。加强校县合作,组建产业联盟,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真正将校县合作建设成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赢共荣”的平台。

(三)创新“师带徒”模式,言传身教,扭转培训效果低下局面。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创新了“六安瓜片”茶传统手工制作“师带徒”实训模式,采取“1+1+20+N”的模式,即依托1个“六安瓜片”茶经营主体,自聘1个瓜片制作技术师傅,带20个徒弟(其中贫困户10人),手把手传授N个茶农学习六安瓜片炒制技术。一是传承了六安瓜片手工制作工艺。从2017年试点,至2019年全县在23个乡镇启动了50个“师带徒”式实训点,从鲜叶采摘、炒制和拉老火等手工制作环节开始,跟班学习,使六安瓜片手工制作传统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弘扬和传承。二是助推了产业发展。2019年实训50个点中有38个点设在六安瓜片茶叶新区,带动诸多(N个)茶农从事六安瓜片茶叶生产,全县茶产业系列产值达21亿,年增速保持10%以上。三是解决了茶农卖茶难的问题。通过引进茶叶企业开办实训点制作六安瓜片,六安瓜片鲜叶收购价达到100-120元/斤,亩效益提高到5000元以上。

(四)推行“一村一技”方式,服务上门,疏通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通道。建立乡镇农技人员“一村一技”驻村联系机制,重点围绕春耕春播、秋收秋种、畜禽养殖、疫病防控等重要农时和关键生产阶段,与经营主体、种养大户,特别是贫困户实行签约服务。一是科技示范推广持续加快。农技人员重点指导经营主体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仅2019年前4个月,全县就建立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43处,推广新品种7个,新技术6项。二是农技人员技术优势得以发挥。“一村一技”农技人员到村服务,明确了主体责任,落实了工作任务,建立奖惩考核机制,倒逼农技人员主动而为,据统计2019年前4个月全县基层100余名农技人员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及种养大户和贫困户达0.5万户,培训农民2000人次以上。三是科技扶贫效果良好。生态种植、畜禽养殖及农机维修三支服务队,采取“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服务模式,通过签约服务,保障经营主体及广大贫困户的技术需求,服务率达到100%,贫困户满意率达96%。

(五)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扩大支持,破解科技示范资金不足困境。启动了农村金融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组建徽银和江淮2家村镇银行,全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乡镇新增网点或建设离行式自助银行,推出了“科联贷”、“助保金”、“劝耕贷”、“油茶贷”等金融新产品,促进金融雨露更多的洒向山区群众。一是农业融资困境逐步缓解。推广低成本、可复制、可持续、“量体裁衣”式的农村金融产品,截至2018年底,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1.2亿元,是改革前4.6的倍。二是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成以政策性银行和大型银行为主导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全县现有银行机构10家、保险机构17家,金融服务室28个,助农取款点371个。三是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实现了“贷款申请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的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

三、“四个层面联动”破解科技支撑难题

(一)党委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大力破解科技支撑难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只有高度重视,才会从优质资源上进行合理的配置,在体制上、机制上加以改革与优化。如金寨县在全省率先进行农业大体制改革,特别是金寨县在农业体制改革比中央提前5年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职能划入农业部门,改革超前,契合潮流,顺应发展。

(二)基层人员务必全力以赴。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广大农技人员及乡土人才常年处在生产第一线,与广大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打成一片,他们是农村经济的管理者、农业科技的推广者,更是乡村振兴工作中最能出智慧、出成果的创新者。如金寨县槐树湾乡农技中心蚕桑农技员陈从明,40余年如一日坚守着当地的蚕桑这一支柱产业,保持产业持续发展经久不衰,如今退休了又被返聘为蚕桑产业村第一书记。

(三)经营主体务必主动参与。农业科技支撑的落脚点是服务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民,金寨县一方面从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用地指标及金融信贷上出台了支持主体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创新产业利益链接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基地”紧密型利益联结体,采取“大园区小业主”的方式,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不断提升主体的参与度。

(四)优势资源务必合理配置。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是否有效发挥的关键是优势资源是否集中,在加大基层研发经费的投入的基础上,金寨县每年整合超亿元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层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设施设备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通讯员:李玉洁)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