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枞阳县物流业发展条件
枞阳县地处安徽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铜陵、合肥、安庆、池州等四座城市之中,国土面积1473平方公里,总人口81万,下辖19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14个行政村和社区。枞阳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县、物产丰饶的资源大县、山清水秀的生态文明县、潜力可期的重点开发县。县域尽享“一带四区”发展先机,处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被列入主体功能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是安徽省7个重点开发县之一,皖江示范区核心区域、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组成部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覆盖区;又处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宜城发展战略的辐射区,是铜陵市唯一县份并得到了发展战略优先考虑、产业项目优先布局、基础设施优先完善、资金投入优先安排、社会事业优先加强等“五个优先”支持发展。境内县经开区“一区四园”总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态势良好。
1、地理区位
(1)从全国来看,枞阳县是“长江经济带”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阵地,可接受两大战略的双重辐射,依托黄金水道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跨越全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已然是全国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区域。从地理区位来看,枞阳县位于八百里皖江核心地带,下连苏浙沪,上通赣鄂川,拥有顺江出海对外开放的最佳区位,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向泛长三角腹地扩展的第一站,也是长江经济带向东扩张延伸进而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阵地,可接受两大战略的双重辐射。枞阳可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及资源要素条件,可深化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协作,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2)从全省来看,枞阳县位于“皖江城市带”主发展轴的中心位置,具备成为区域新增长极的良好基础。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已将建设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枞阳县位于皖江城市带主发展轴的中心位置,区划调整至铜陵更让枞阳县在规划中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优势愈发突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更具潜力。未来枞阳,将以横埠镇和横埠工业园区的建设为着力点,借助跨江联动、拥江发展等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成为皖江城市带中新的增长极。
(3)从区域来看,“合铜工业走廊”的建设,将极大拓展枞阳县发展空间,巩固其“皖江新兴增长极、绿色发展典范区”的核心区域地位。安徽虽地处长三角,资源丰富、区位较好,但经济相比拥有多条成熟工业走廊的江苏和浙江两省有一定差距。由于受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阻隔,工业布局分散,呈现合肥、沿江、沿淮三大板块化趋势,且板块间经济联系较弱、发展不均衡。合肥与铜陵位于安徽南北中轴线上,通过“合铜工业走廊”的规划建设,打造一条跨越江淮流域、沟通南北、纵贯全省的纵向经济发展支撑轴,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区域间联动发展、融合发展,成为安徽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枞阳作为“合铜工业走廊”的重要一极、铜陵的唯一县份,随着“合铜工业走廊”的规划实施,必将充分接受合肥、铜陵的辐射和带动,拓展发展空间,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枞阳县可实现与合肥、铜陵在产业上的融合发展和移植嫁接,真正实现与铜陵跨江发展、拥江发展,尽享“一带四区”发展先机。
2、交通区位
(1)从全国来看,枞阳县地处国家骨干交通通道上。枞阳县位于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通道中的“一横”长江沿线节点上。根据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将以流通节点城市的功能提升、流通产业作用的发挥、消费潜力的释放为目标,全面构建“三纵五横”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枞阳县作为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通道中的节点城市,可依托“一带一路”综合交通,构建区域流通通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来看,枞阳县可接受“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皖江城市带”等发展战略的多重辐射与带动,境内公路、水运等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逐步奠定了枞阳县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物流发展的交通条件优越。
(2)从区域来看,枞阳县在区域物流通道网中占据重要位置。枞阳县位于合肥、铜陵、安庆、池州四市之间,将成为省内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枞阳县位于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上海至武汉、南京至九江的正中心以及安徽省两点(合肥、黄山)一线(皖江城市带)战略的“十”字交汇点,处于国家东西交通大动脉和安徽省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随着国道347的通车运行,池州长江大桥、济祁高速的快速推进,引江济淮的开工建设,深水岸线码头的开发利用,北沿江高铁、合庐铜铁路、铜枞轨道交通一号线的规划实施,这些势必历史性提升县域交通环境,一跃成为“外联内畅互通”的交通便捷之地。
3、经济基础
(1)区划调整后的枞阳,经济发展快,产业基础好,居民生活水平高,为枞阳县物流业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末,枞阳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4.7亿元,年均增幅10.1%。五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64.5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11.4亿元,年均增幅8.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9%,累计完成777.3亿元,是“十一五”2.5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授权专利600多件,万人专利拥有量6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家,民营科技企业60家,研发经费累计投入3.37亿元。2018年度,枞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5亿元,同比增长6.2%;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84.2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13.2%;固定资产投资121.8亿元,同比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亿元,同比增长7.5%。
(2)区划调整后的枞阳,得到铜陵“五个优先”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条件更为优越,物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为未来物流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从产业增加值看,枞阳县物流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17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4亿元,是2015年的1.1倍,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3%,占GDP的比重为2.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3.2%的平均水平,占服务业的比重高于全省7.7%的平均水平。从运量规模看,水路货运量和港口吞吐量较快增长。公路方面,2017年货物运输量1557万吨,同比增长6.7%;货运周转量达34326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3%。水运方面,近年来港口吞吐量实现稳步增长,年增约4%。其中,201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209万吨,同比增长4.1%。从运输结构来看,公路、水路运输为枞阳县最主要运输方式,货运量及周转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幅,且公路运输增幅明显高于水运,说明枞阳县水运、陆运物流优势不断凸显,“宜水则水、宜路则路”的运输结构逐步形成。
(二)枞阳县物流业发展现状
物流业是一项复合型产业,涉及多方面、多行业。研究认为,物流规模的扩大、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与基础设施、市场主体、运输组织、运输装备、物流信息化及政策环境等支撑要素息息相关。
1、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枞阳县桥港综合物流园、枞阳县农产品综合物流产业园等多个物流节点设施启动建设。这些物流节点,在物流服务能力、货运组织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园区的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完善,逐步从货运站向综合型的物流园区转变。
2、综合运输网络日益完善。枞阳县现有国省道7条计246公里、县道3l8公里、乡村通车道路2938公里。境内通车公路总里程3502公里,大中小桥梁152座,路网平均密度193.6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沿江500吨级以上货运码头4个,港口年吞吐量约2200万吨。枞阳县沿江已建成、在建或规划建设的过江通道有5条,将在“十三五”期间与横穿县域东西的沿江快速通道G347连接贯通。德上高速公路、北沿江高速公路及铁路、铜陵至枞阳城市轻轨、引江济淮工程、菜子湖四级航道等重大交通水利工程的建设,都将在空间上缩短枞阳县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周边城市的距离,有利于枞阳县更好地融入发达地区发展。
3、物流企业发展势头向好。“十二五”末,枞阳县仅有不足10家占地面积小、功能单一的物流企业。目前初步统计,枞阳县从事物流企业35家。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寄递物流企业近20家,日包裹发送量100多吨。公路货运企业注册登记、许可备案货运公司达18家,拥有大、中型货车690辆(不含社会个体2300辆),年货物运输量1.2亿吨。水路运输方面,参与海螺熟料运输我县航运企业达到6家,船舶运力18万吨,年运量700万吨。19个乡镇、214个行政村(社区)基本上建立了电商供应站,农村电商实现了全覆盖。
4、智慧物流建设提上日程。“十三五”期间,随着“智慧枞阳”建设的深入推进,枞阳县物流信息建设领域双轮驱动、发展迅速,将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信息平台为主体,企业自建平台为补充的信息化体系。可以说,政府主导平台在增强区域物流资源整合能力的同时,提升了政府对行业的服务水平。
5、行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车辆“重型化、小型化”特征明显,公路货运车辆朝“重型化、小型化”发展,与全国发展趋势基本一致。2017年枞阳县共有营运货车14000多辆,其中重型车5800多辆,占比41.5%;中型车2100多辆,占比15%;轻型及微型车6100多辆,占比43.5%。 “十三五”期间,枞阳县船舶呈“大型化”方向发展,船舶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总运力持续走高,船舶平均载重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船运企业为降低运输成本,通过置换大型船舶来提高企业整体运力。在物流行业装备水平提升的同时,枞阳县物流运输组织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6、物流行业影响持续扩大。物流行业涉及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在县域经济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枞阳县日益重视物流发展,成立了枞阳县物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从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着手,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时,出台了大力支持物流业加快发展若干扶持政策、促进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等系列政策。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让枞阳县物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知与认可,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枞阳县物流业形势需求
1、发展形势
(1)枞阳县物流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宏观行业趋势来看,物流业作为派生性行业,其发展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从物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物流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产业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调整优化阶段及信息化、全球化阶段。结合枞阳县经济发展现状,枞阳县物流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将面临“量增质提”的双重要求。
(2)枞阳县物流总体处于运输合同向物流外包的过渡阶段。从微观物流企业运作来看,物流服务业态发展总体分为三个阶段:运输合同/分销阶段、物流外包阶段、供应链管理集成阶段。根据调研,现有需求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多限于运输、装卸环节,或由内部运输部门完成运输服务,或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定物流合同,枞阳县物流总体处于运输合同向物流外包的过渡阶段。未来,枞阳县物流服务将朝物流外包甚至供应链集成方向发展,呈“多功能、跨区域、高效率”等特征。
(3)枞阳县物流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新挑战。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枞阳县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枞阳县物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皖江新兴增长极、绿色发展典范区”的目标定位,要求枞阳县扩大物流服务范围、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效率。工业的主体地位及工业转型升级趋势,要求大力发展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扩大消费需求及加快对外开放,要求加快发展新兴物流业态。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加强,要求不断创新物流运作模式。这些都对区域物流设施水平、物流主体运作能力、物流发展环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需求预测
(1)就第一产业而言,枞阳县作为重要的农产品产区。除了粮食以外,枞阳县主要农产品类型还包括水产、肉类、油料、禽蛋以及棉花等,且商品率较高。且枞阳县的棉花产量具有绝对优势,水产类、禽蛋、油料以及茶叶具有一定优势,农产品物流需求大。
(2)就第二产业而言,枞阳县的主导产业具备一定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以传统工业为主,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 80%以上。建材产业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善,其他几大主导产业占比均有提升,以纺织服装最为明显,现代装备制造业主导行业特别是以万华秸秆板业为龙头的秸秆综合利用及家居智造产业具备一定的区域优势。从与物流的品类相关联的分货类运输方式来看,主要以建筑工业材料运输为主,其次是装备制造业和农业加工。各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其中水运相对占比较高的为建筑材料工业,其他货类的运输,水运均占比均很低。
(3)就第三产业而言,物流资源丰富且需求量较大。枞阳县19个乡镇214个行政村建立了电商供应站,实现了农村电商全覆盖,为物流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村民在家里通过电脑或手机,即可向外地销售农副产品和购买所需物品。据2017年不完全统计,枞阳县农村电子商务年成交货运量达到200万吨。枞阳县主要农副产品销量日益倍增,粮食、油菜籽、生猪、家禽、化肥、农药等进出口500万吨。商品零售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特别是华润苏果、好又多、快乐万家、世纪华联等实体超市连锁店不断向乡镇延伸拓展,年货运量达500万吨。
(4)就经济开发区而言,枞阳县开发区建设处于加速阶段。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 18.25%,且逐年攀升,现中心城区形成一区四园的开发区格局。园区的规模化有利于物流的外包,激励第三方物流的产生。随着园区化进程的加速,园区规模和能级不断上升,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机会空间。
从枞阳县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现阶段多方面的物流业发展条件来看,结合城市物流业的普遍发展规律,枞阳县目前大体上处在中级阶段的成长期。在未来的物流业发展中,枞阳县将经历一个加速上升的阶段,即物资向城市大量聚集,城市物流量快速增加,且当运量达到饱和值一半时,增长速度最快。
(通讯员: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