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科技运用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近期,我们就金寨县农业科技工作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主要成绩
近年来,金寨县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扶持壮大了纺织、水饮品、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农业科技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是产业联盟解决科技难题。先后组建茶叶、生态养殖等10大产业联盟,依托产业联盟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集中开展试验示范及农业新科技课题攻关,6年来共引进农业新品种83个,示范农业新技术53项,引进农业新机械39台(套),解决了一批农业农村发展上的技术应用难题。
二是农业专家指导科学发展。结合与安徽农业大学的“校县合作”政策,量身打造金寨县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建立“1+1+N”技术服务模式,即一名首席专家,一支专家团队,为N家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推广服务。针对茶叶、笋用林、蔬菜、高山有机米、猕猴桃、灵芝与石斛、黑毛猪等7个特色产业,有针对性的选择7个特色村开展特色产业培育,每个特色产业由1名安徽农业大学的农学教授领航指导,并由一个专家队伍对口服务,运用“两个替代”等更加科学、规范、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打造了一批标准化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和一批现代良种园、标准生态园、观光体验园。
三是健全组织搭建科技平台。在已有的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基础上,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新组建县中药(西山药库)产业发展中心、试点组建农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一系列组织协调结构,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应用搭建发展平台,不断加大适合本地特色的新型农技推广力度和服务水平,有效服务农业生产,提升山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突出解决农业新技术开发难、落地难等问题,着力解决农业技术普及“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扶贫政策带动农技创新。选择71个重点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试点,为贫困村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和应用推广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和政策、人才支持,推动试点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结构。如,通过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2018年我县共审批创业担保贷款240笔共计5350万元,极大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资金压力。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和应用上成效明显,尤其是2013年我县与安徽农业大学启动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来,在为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推广服务以及科技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方面优势不断显现。但与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以及农民群众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脱贫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各级各部门在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方面投入较大,但农业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相对效益低,受政策调整、市场冲击以及自然灾害等不稳定因素影响较大,单一的政府主导的投资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和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评估难、抵押难,导致部分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的困境,这一直是我县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科技水平提升和扩大经营规模难以跨越的鸿沟。
二是人才青黄不接。县、乡农业科技人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尽管近年来我县通过紧缺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招录了一批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硕士研究生,但目前我县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依然缺乏,引进的农业人才也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基层农技站等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力量仍旧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年龄结构上,农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表现十分突出,导致我县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县虽然拥有3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高级技术人才少,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中所占比例较小,科研创新动力不强,创新效率不高。
四是服务水平不够。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学科多、内容广、技术复杂,而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和推广服务又涉及到农业、林业、科技、粮食、商务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资源分散,各部门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服务部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县科技推广和应用的效果。
三、相关建议
一是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提升和应用方面的财政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撬动社会投资,积极引进拥有高新技术的大型农业企业来我县投资合作,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我县传统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如,近期我县油坊店乡与安徽三安生物科技公司就茶产业发展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推进油坊店乡茶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茶产业。该模式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二是培育多层次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建议将有着丰富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农业实践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全县紧缺型人才引进范围,切实改变农业人才断层、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阶段不匹配的问题。对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结合与安徽农业大学的“校县合作”政策,更好的发挥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带动作用,提高农技人员科学素养和技术水平。
三是提高农业高新技术比例。鼓励、支持和引导县内企业积极进行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出台相关政策,在农业技术专利申请和开发方面予以保护和奖励,邀请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专业代理人向农业企业技术人员宣传专利保护政策,并帮助他们申报专利,申请奖励。同时,建立农业企业与乡镇农技站联络员制度,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指导企业在保护专利技术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是整合农业管理服务机构职能。利用此次机构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对我县2013年以来农业体制改革的运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梳理,明晰涉农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职责,推动农业技术人员回归农业研究和农技应用推广主业。
(通讯员:李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