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市县动态

做优“乡愁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张成伟时间:2020-07-09

近年来,我市把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资源,积极创新,取得了不少亮眼成绩,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们也由衷地感叹“千里大别山,最美在六安”。当今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希望我们的乡村不仅仅是外在变美了,更因为坚守了我们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升华了那一脉乡愁,让更多的人对乡村美景从“第一眼吸引”变为“长久的留恋”。

乡愁经济以乡愁为主题,以乡村为核心载体,以产业为支撑,做活本地乡愁元素,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思乡怀旧的情感需求,最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当前,我市对“乡愁元素”的挖掘、运用仍然不够充分,整合利用“乡愁元素”趋于同质化,产品打造延伸性、体验性、趣味性、独特性不够,尚难以形成“乡愁文化”,“乡愁经济”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大力发展“乡愁经济”,不仅是满足“背井离乡”的城镇居民的精神需求,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理念的生动实践。为此,建议:

一是全面盘点,构建乡愁资源“数据库”。乡愁元素复杂多样,可以说,一切带有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印记、能够唤起人们思乡怀旧思绪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都是发展乡愁经济的资源依托。我们可以开展老照片征集、老物件收集、老故事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对包括村落街区、传统建筑、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生产工具、生活器具、文献资料、名优特产、风味小吃等物质类资源,以及涉及思想道德、乡规民约、方言习俗、传说故事、戏剧娱乐、传统节庆、乡土艺术等非物质类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认真评估、综合甄选,分门别类建立乡愁文化资源数据库。把握回归、回乡、回味主题,推动合理适度利用,分时序、有重点的发展乡愁经济。

二是微处着手,打造乡愁产业“金名片”。深挖本地特色,将乡村生态优势、独特的乡风民俗转化为发展乡愁经济的优势,按照关联带动、融合发展、跨界创新的理念,以呵护乡愁、守望乡愁、安放乡愁、遣发乡愁为主线,以食、住、行、游、购、娱为基础,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包括地方美食、观光休闲、康养研学、土特产品加工、文创产品制作等在内的乡愁产业体系。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不少地方的好经验,比如,浙江省缙云县2014年提出将缙云烧饼做成一门大生意,专门设立“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还被人笑称为“烧饼办”,但是缙云县坚持把统一品牌、统一制作标准、加强培训等环节做实做细,不断完善烧饼产业发展体系。“烧饼之乡”的美誉逐渐传开,小烧饼从一个地方小吃升级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乡愁产业”,缙云烧饼产业年销售额超18亿元,在全国各地开出440多家示范店,还走出了国门。目前,缙云县依旧坚持从小处着手,培育壮大缙云烧饼、缙云土面、缙云民宿、黄帝养生、缙云虾农、缙云石艺、缙云工匠、缙云黄酒、缙云乡宴、缙云婺剧等十大乡愁富民产业,加快建设“乡愁旅游先行区”“乡愁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积极为乡村振兴聚拢人气,扩大名气。这也正说明一旦某一乡愁产品成为品牌,就具有外部溢价效应,可以有效带动同一区域相关产品的发展。今天上午叶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凝练六安美食文化,发展壮大美食经济。要充分展示大六安的独特魅力。这让我们倍感振奋,我们的故乡的确有很多美食富矿有待进一步挖掘,比如叶集羊肉,比如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大别山蒿子粑粑,这些好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梳理,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打造,比如这两款目前在朋友圈很火的大别上网红美食——蒿子粑粑和蒿子锅巴,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到比较明显的不足,比如,锅巴易碎,这样的包装不利于远距离运输;比如,缺乏创牌意识,容易让人忽略它的原产地,感受不到六安特色和大六安的魅力;比如,有的产品缺乏产地、认证等详细内容,走向国内外更大的市场还有阻力;比如,这些产品的制作流程很多本地人都不一定了解。这其中都有许多工作值得我们去做。

三是以人为本,共同守护“落日故园情”。乡愁经济是典型的情感经济,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情入手、以情动人。深入把握现代人的深层次心理需要,加大对既存乡愁资源要素的文化包装、艺术设计和创意策划,对乡愁文化符号进行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运用,可以赋予快乐童年、难忘故乡、精神家园、文化根基等象征意义,让消费者能够在体验中,找到存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应充分发挥社区精英、在外乡贤、外来创客的力量,共同参与乡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助力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游客停留时间短、体验活动单一、综合效益不够、同质化竞争较多等问题。 比如,绍兴市在全国率先实施“闲置农房激活”改革中,鼓励村集体、新乡贤积极参与,把闲置农房改造成文化礼堂、农家客栈、民宿等文体场所和经营实体,打造集居住、生产、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愁经济新载体。安庆市在改造升级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注重留住老城记忆,通过保护老建筑,吸引老字号经营,创办古城民宿,举办各类摄影展、文化展等,逐渐将人们的“乡愁记忆”变成靓丽的城市名片。法国专门制定“欢迎您到农庄来”管理条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与经营者、农民一道,对农场客栈、餐饮、土特产的经营严格监管,确保产品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乡愁不是一天形成的,乡村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大别山青山绿水间的璀璨明珠,老街、老桥、老屋、老树、老井、老味道……个个都有故事可讲,我们要发扬滴水穿石的劲头,保留乡愁记忆,激活乡愁元素,做大乡愁经济,让我们的幸福生活留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印记。

18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