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该县为例,该县蚕桑发种量、桑园实养面积分别从2014年的近1.5万盒、8385亩,下降至2019年的0.6万盒、3834亩,降幅分别为60%、54.3%,蚕桑生产呈逐年萎缩下滑态势。
存在问题:
一是比较效益低,生产成本高,不赚钱。据研究统计,中西部地区蚕桑弃留临界点为亩桑收益6000元。目前,该县平均每亩桑园可养2盒种(按两季蚕算),亩桑收益为4000元左右,除去人工、药具等成本后,基本上只赚个"功夫”钱。加上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县茧丝绸出口严重受阻,3A生丝价格从年初38万元/吨降至目前29万元/吨,降幅达23.7%,春茧收购出现增产不增收情况。因此,农民种桑养蚕意愿不高,弃桑退桑现象日益严重。
二是养蚕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风险大。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都转移至工业、商贸服务业领域,农村养蚕人员老龄化日趋严重,对于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同时,蚕桑技干年龄普遍偏大,服务区域范围广,蚕桑生产专业技术指导力不从心,加上茧丝行情的波动,蚕茧收购价格不稳,进一步加大了养蚕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龙头企业牵引能力弱,不愿养。该县财政自2009年起安排100万蚕业发展基金,补贴蚕桑发展,重点用于方格蔟具等补贴。目前前期补贴的方格蔟已基本消耗殆尽,后期方格蔟成本上涨过快,补贴过低,影响了方格蔟的推广。同时,该县两家丝绸企业,在大户培育、蚕桑基地建设上也存在投入不足,推动企业原料供给上办法不多,缺乏反哺蚕桑生产的动力和能力。
建议:一是做好产业布局和规划。将茧丝绸产业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布局,发挥其生态和经济相结合的优势。并结合精准扶贫,把种桑养蚕纳入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同时稳定蚕桑生产形势。
二是推广规模化生产经营。着力培育蚕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订单生产、租赁托管、桑园入股等经营模式,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增强茧丝绸产业抗风险能力。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蚕业发展基金对蚕桑生产的引导扶持,重点对蚕桑基地建设、养蚕大户、桑蚕合作社及小蚕共育等蚕业生产设施的补贴,并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降低蚕茧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四是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将桑蚕种养、深加工、蚕桑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利用,并通过引进织绸、家纺和服装等深加工方向拓展企业,拓宽茧丝绸发展产业链。
(通讯员: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