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政策机遇,在已有国内最大日用玻璃器皿生产基地基础上,大力发展硅基材料产业,初步建成从石英砂矿加工到硅基新材料研发利用的全链条型硅基材料产业基地。2005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联合授予我县“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称号(全国唯一),2009年12月,被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联合授予“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目前,该县硅基材料企业共81户,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家。1-10月,硅基材料产业81家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115.1亿元,增速15.7%。但在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破解。
一、发展现状
凤阳石英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条件得天独厚。一是储量大。石英岩矿床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县域内已初步探明储量约100~120亿吨(不包括地下部分)。二是品位高。主要成份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5%~99.7%,可广泛用于日用玻璃器皿、光学玻璃、水晶玻璃、电子玻璃、太阳能玻璃管、优质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半导体材料生产等。三是市场占有率大。石英岩矿年开采800万吨左右,年加工达500万吨,据统计全国25%、华东地区80%的玻璃企业石英原料源自凤阳。产品远销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20多个省市。截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硅基材料企业达81家,产值占规上总产值的45%左右。全县普通日用玻璃器皿覆盖全国80%的市场,年产水晶块料约6万吨,水晶坯料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硅基材料产业覆盖玻璃器皿、浮法玻璃、光学玻璃、工艺玻璃、水晶块料、太阳能管、新型建材、电光源等领域,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四是企业体量行业领先。拥有全球最大规模浮法玻璃生产线——台玻安徽玻璃日熔12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德力股份作为全国首家玻璃器皿上市公司,是全国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生产规模最大企业之一;确成硅化建成世界单体最大的高分散白炭黑生产线;金星实业为亚洲最大的异型保温瓶胆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1亿只以上;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年产90万吨光伏组件盖板玻璃线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线。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支持政策待加强。目前该县硅基新基地产业契合度不高、集聚效应不明显等问题突出。凤阳县硅基新产业企业多是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企业,用地指标、能源消耗和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矛盾突出,受限于能耗空间和环境容量指标等影响,一些重大硅基新产业项目进展缓慢。如年产12万吨科技玻璃深加工项目、年产5000万只异型保温瓶配壳生产项目等因无土地指标无法推进,造成项目进度缓慢。
二是产品结构层次待提升。凤阳县硅基新材料产业结构虽有较大改善,但企业体量较小,龙头企业不多,高端产品占比低,资源依赖程度高,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单位GDP能耗0.85左右,高附加值贡献率与高能耗之间的矛盾突出。大多数企业还属于资源密集、初加工型,高能耗、高排放型的传统产业,主要工业产品包括日用玻璃制品和平板玻璃,产品层次科技含量总体不高。1-10月,硅基新产业产值超10亿元企业仅有2家,为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安徽省德力玻璃器皿有限公司,超4亿元企业仅有6家。
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待完善。由于我县硅基新产业核心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创新意识不足,产业集群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仅凤阳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企业设立产品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深度合作有限,实质性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多,有牵动性研发成果少。部分企业申报的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安徽科技学院和安徽珍珠水泥集团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也由于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等原因屡屡申报失败。
三、相关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省级层面在重大项目建设、财政资金、土地指标、能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财政资金注入、股权众筹等多种方式,设立一定规模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各项优惠政策落实。
二是统筹推动协同发展。建议省政府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发挥蚌埠在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技术、产业等优势,解决凤阳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不紧密、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两地产业优势没形成协同发展的问题。定期发布硅基新材料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配套信息,加强产业配套指导,形成省内硅基企业上下游配套产品合作。
三是加大创新体系支持。建议省级层面大力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在自主创新、科技项目、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实施重点突破,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帮扶有条件企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在申报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专项)、省级(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方面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