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该区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在全市率先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印发“1+9”乡村振兴突破年行动方案,累计整合资金超32亿元;上半年,该区农林牧渔增加值增速全市第一。
一、坚持创新引领,打造“四色”支柱产业
“白色”滁菊产业。以施集、大柳、珠龙、章广为核心,与安农大合作完成全区菊花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加快建设“安徽省十大皖药基地”,已建成4500亩滁菊生产基地。发挥金玉、菊泰2家滁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滁菊产业研发中心主体完工,“滁菊”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
“绿色”茶叶产业。完成茶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投入5亿元建设“生态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引进舒茶早、安吉黄茶、福鼎大白茶等名优品种,新增栽植优质茶近900亩,实现春茶产值近9000万元。
“黑色”麻栎产业。创新麻栎炭用林“南谯培育模式”,目前该模式已作为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今年新增麻栎造林9000余亩,建成高标准麻栎人工林25万亩,麻栎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彩色”富硒产业。建立省级功能农业工作站,建设大柳镇“千亩优质富硒稻生产基地”,打造章广富硒水果、大柳富硒大米、富硒菊花和施集富硒茶叶等多种产品,截至目前,全区功能农业基地面积发展到9000亩。
二、统筹环境整治,实施“四一”示范工程
一带。实施17.5公里滁河沿岸风光带示范整治,目前滁河景观工程全面完工;开展滁河沿岸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垃圾处理运行体系,新建污水管网3.4公里,硬化道路25.7公里。
一镇。实施大柳镇“5+2”全域示范整治工程,以广卫—章广等5条线和曲亭村仓刘安置点等2个居民安置点为重点,将环境整治权下放至各村(社区),目前工程任务基本完成,该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
一村。投入资金900万元,实施姑塘村重点示范村整治,完成13个环境整治项目,累计清理垃圾500余吨。今年9月,该村顺利入选全省首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
一园。投入资金1100万元,开展施集茶园环境示范整治,重点对园路、水利、植被等进行改造升级,并覆盖推进周边村庄整治,已建成2.5公里茶文化旅游环线及800亩多样性防控示范片。
三、释放农村活力,力推“四大”改革行动
深化林权改革。以省级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村珠龙镇陈王村为基础,推广“五绿兴林”劝耕贷,已发放林权抵押融资贷款7800万元,带动新增造林3764亩,创成省级森林村庄8个。
稳推“三变”改革。以市级“三变”改革试点村章广镇元松村为引领,完成39个村(社区)“三变”改革工作,全区改革任务村覆盖率达到55%。目前全区纳入中央及省、市扶强培优村9个,5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部“清零”。
力抓产权制度改革。总结前期龙蟠社管中心花园社区、腰铺镇梅铺社区、万桥社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对全区所有涉农村(社区)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共清查账面资产总额60627.3万元,股权证全部发放到位。
创新乡村治理改革。开展“村里”APP试点,设置学法园地、在线服务、移动政务、亲情互动、邻里互助等五大平台,村民通过APP可获得在线调解、法律援助、邻里互助等服务。
四、夯实农村基础,补齐“四块”发展短板
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铺设管道总长25km,完成山区水厂预处理和增压设备改造;农村道路扩面延伸、电网改造、天然气覆盖等工程年度任务均提前完成。
农旅融合短板。新增75家旅游民宿或农家小院、农家乐,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获评“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截至11月底,累计实现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1.1亿元。
农村电商短板。建成区域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1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9个,新增益农信息社12个,乌衣镇乌衣社区等3个村(社区)获评省级电商示范村,截至11月底,农产品销售网上交易额突破10亿元。
绿色农业短板。按照整村推进的方式,建立4个5000亩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带动全区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超26万亩,绿色防控率提升至32.3%。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全年新认定绿色生产基地面积1.5万亩,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