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宿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细化政策、优化环境、强化举措,举全市之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一、坚持讲政治观大势,切实担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目前,宿州市民营经济创造了“67999”的独特业绩,即贡献了66%以上的GDP,75%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城镇劳动就业和企业数量(全国、全省民营经济均呈现“56789”的共同特征),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动力之基、活力之源。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部署要求,在强化政策落实、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市民营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9年度,我市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得分居全省第五,较2018年提升2个位次,为历年最好成绩。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四;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于全省6.8个百分点,全省第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9户、私营企业9500余户、个体工商户2.16万户;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同比增长56.3%,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上下统筹“两手”、聚力“两战”,各类市场主体克服困难、不畏艰险,合力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打通复商复市微循环,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营经济是天生的市场经济,是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实体经济,特别对宿州来说,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要素流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当前我市民营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既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外部风险挑战,又要解决自身实力不强、层次不高、质效不优、市场不活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共识度之高前所未有,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大战略机遇之多前所未有。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安排部署,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大力度有温度,聚力抓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守住“保”的底线,为宿州发展留得青山。
一是更加扎实地抓好政策落实。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这些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体现了特殊温度,一定要让它产生特殊效果。我们将继续落实好支持中小微企业“18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0条”、落实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16条”、支持商贸业稳定发展“13条”等各项纾困惠企政策,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用好用足用到位,助力企业渡难关、强实力、快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二是更加贴心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8200多万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亿,是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是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也最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我们宿州的重要家底,从一定意义上讲,保小微企业、保个体工商户就是保发展、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受疫情影响,很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资金链断裂、应收账款回不来、租金债务到期、经营成本上升等实际困难。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将想更多办法、出更多实招,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确保他们扛得住、活下来、发展好。三是更加有力地推进清欠工作。截至目前,全省仅3个市未完成无分歧欠款“清零”任务,我市是其中之一。去年我们因这项工作导致民营经济考核被倒扣分,今年务必高度警醒、举一反三、迎头赶上,不折不扣抓好清欠工作,确保本月底前实现“清零”任务。
(二)提升“帮”的质效,为宿州发展固本培元。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谁跟企业过不去,我们就跟谁过不去”的鲜明态度,扎实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围绕“全省领先、全国争先”目标,强力推进10大任务、20项提升行动,持续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拓宽“放管服”改革思路,巩固提升“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成效,加快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个人事项100%“全程网办”。聚焦办事“两难两多一长”等痛点、堵点问题,大力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提升办事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加大投诉举报处置力度,将企业通过减轻企业负担综合服务平台、12315消费者申诉电话等途径投诉举报的内容,及时转办有关部门和县区,实现查询、举报、受理、反馈综合减负“一张网”。二是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全面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好降低增值税税率、扩大享受税收优惠小微企业范围、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政策,确保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上半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6.03亿元;参保企业三项社会保险费共减免约2.8亿元,惠及参保企业3900余家。下阶段将继续落实中央、省市统筹部署,持续做好三项社保费减免、企业用电降费减负、房租减免等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在延长执行期限、降低价格水平上落实到位。三是持续畅通金融血脉。进一步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体系,完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合力扫清企业转型发展道路上的资金障碍。积极构建“政府搭台、企业点单、部门擂鼓、银行唱戏”的工作机制,采取贷款展期、无还本续贷、新增贷款及担保费率减免等“3+1”举措,全部对接、不漏一户、分批分类推进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投放,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坚定“拓”的决心,为宿州发展蓄势赋能。
一方面,千方百计培育企业。持续推进企业“返规”、复产,对今年退规企业和每月零上报企业开展常态化走访帮扶,特别对发展方向优、市场前景好,但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要主动对接,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做大规模。积极实施“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力度,加强对年初入库的150户拟入规企业的培育指导,力争新认定一批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结合各县区园区首位产业实际,引进一批具有延链、补链、强链功能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金杯银杯,不如企业家的口碑。持续抓好以商招商,进一步发挥企业家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企业家的朋友圈、社交圈,不断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另一方面,千思万虑开拓市场。每次危机都是一次机遇。这次疫情催动了无人配送、智能制造等新产业,牵动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投资,激活了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等新业态,培育了云端签约、网上招聘、远程办公等新模式,刺激了“指尖消费”“宅经济”等新消费。我们将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我市的食品加工、智能制造、板材家具、纺织鞋服等传统产业资源,有效整合互联网、大数据、生物医药、5G等新经济的上下游资源,积极培育线上消费、无人配送、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大力推进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坚持重实干保落实,不断汇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磅礴力量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市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强统筹协调、工作指导,市直有关部门强化政策引导、服务保障,各人民团体、市工商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形成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建立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家双向常态化沟通机制,参照南京设立“企业家服务日”,定期组织有重大诉求的企业家和相关部门面对面交流、协商解决问题。
二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涉企政策制定要多听企业家意见和建议,同时坚决防止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问题损害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活动中与民营企业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引导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支持企业家勇于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扶贫事业、光彩事业、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