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领导艺术

领导者和谐化解争端的艺术

  作者:苏 洁 李和声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0-10-10
现代领导者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来化解争端,使单位内部协同一致、互相配合,获得整体最佳效益。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争端是一种常见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一个单位或部门,往往由于工作性质、观念立场、利益需求等不同因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争端。领导者如不能很好地化解争端,势必会把关系搞僵,甚至会出现四面受阻、互相掣肘、矛盾重重的难堪局面。

领导者的单位治理效率如何,取决于其是否掌握争端化解的科学方法和艺术。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程中,现代领导者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来化解争端,使单位内部协同一致、互相配合,获得整体最佳效益。古代有个博学经典:难能之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这一经典,对领导者和谐化解争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难能之理宜停

世上事很多是急不来的,欲速而不达就是最好的注解。回顾历史上许多难办棘手之事,都是由那些聪明的政要暂时搁置起来,让时间去化解一切。当争端僵持时,时间就是最好的缓冲剂。

这一点,邓小平做得最好。历经三起三落,但他从不要求平反,都以伟大政治家的宽阔胸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乐观豁达的革命态度予以对待,被西方媒体称为“打不倒的小个子”。非洲一位总统问邓小平有什么好经验,他就说一句话:“忍耐”。忍耐不是目的,是策略,然而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往往刚说一句就暴跳如雷。《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三气周瑜,把周瑜气死了,就是因为周瑜不懂得忍耐,不懂得“难能之理宜停”的道理。

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争端,在化解争端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难能之理宜停”的艺术,宽之、纵之不是不管,而是留待将来去处理,比现在处理更节约成本,而且还会处理得更融洽,使人际环境更和谐。在这一点上,竹子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样板。台风扫过热带地区时,竹子会弯曲下来,一旦风暴吹过,竹子会在瞬间弹回原位。所以竹类植物总能逃脱厄运而不受损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竹子定律”。

至于所谓“操之不从者”,主要是其心不从。因此,我们可以学诸葛亮,来个七擒七纵,使其口服心服,然后自动归顺。

难处之人宜厚

海宽不如心宽,地厚不如德厚。宽厚是领导者的一种美德和修养。在单位管理过程中,领导者都会遇到难处之人,要么是与自己观念、立场不同者,要么是自己的反对者,要么是与单位文化格格不入者,难免会把领导者置于争端之中。要化解此类争端,就需要领导者待人宽厚,具备虚怀若谷的胸怀、容纳诤言的雅量。

在化解与同级的争端时,做到心胸宽广,不斤斤计较本部门或个人的得失,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只要工作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就坚持求大同、存小异,互谅互让,真诚合作;在化解与下属的争端时,只要不是大的是非原则问题,多加安抚和劝导,而不必追根究底,更没有必要明确指出错误、责任在哪一方,以免加剧对立、激化争端;在遇到下属“不服从领导”或反对自己时,首先扪心自问、检讨自己,这样不但不会失去威信,反而会因此获得尊重与支持,争端也就迎刃而解。

一般而言,下属尤其是反对者,最担心处事不公。因此,领导者要了解这一心理,对下属一视同仁,切不可因亲而赏,因疏而罚,甚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唯有如此,领导者才能驾驭“难处之人”,将其变为支持者、拥护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此所谓“难处之人宜厚”的争端化解艺术。

历史故事《将相和》就是很好的例子。廉颇见蔺相如的职位一步步高过了自己,心中不服,几次三番地为难他,羞辱他。而蔺相如是一个宽厚的人,他一概容忍,再三退让,不计较个人恩怨,顾全大局,深明大意,终于赢得了廉颇的敬重,廉颇负荆请罪,使得赵国更加强大。

领导者待人宽厚,就是在单位内部创造友好和谐的气氛、民主平等的环境,这不仅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而且有助于解除下属的后顾之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难处之事宜缓

“思索使人伟大”,优秀的领导者必然长于细致的思考。领导者在单位管理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难处之事”,有上面的压力,有群众的议论,有习惯势力的影响,有思想认识的不统一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争端。“难处之事宜缓”,特别是在事业发展的关口上,凡事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调查研究,多想想前因后果,多掂量轻重缓急,这样才能把握全局、减少失误、获得主动。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只有正确地调查研究才能掌握事实的全部材料,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领导者在化解争端时,要善于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眼睛向下,谦虚为怀,深入实际,细致了解,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广泛听取各种意见,避免偏听偏信、道听途说,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争端,不盲目决策、草率决策。

陈云在谈到领导方法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问题。”这里的“踱方步”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指领导者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更多地考虑和谋划一些关系全局的大事。对于工作中的“难处之事”,复杂的争端,不是草率决策,而是有意识地“踱”到图书馆等地方进行学习研究,“踱”到专家学者面前虚心求教一番,“踱”到群众当中收集意见和建议,就可以想得深一些、透一些,从而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难成之功宜智

“失败的原因或许各有不同,成功的关键却是相同的。”纵观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领导者,尽管其性格、经历各不相同,但无一不是将智慧融于领导活动之中。初出茅庐的诸葛亮能使瞧不起他的关羽和张飞心悦诚服,正是由于他在火烧新野一役中足智多谋,创造出大获全胜的战绩。拿破仑曾是一个无名小辈,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他的智谋和突出的战绩。无数事实证明,尽管不应以成败论英雄,但一个领导者的智慧在群众心目中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当然,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修炼而得。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领导者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拥有领导智慧,工作才能增强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领导和决策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面对单位争端时,才能避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一个团队如同一支部队,领导人如同统帅。没有智慧是无法带队出征的。领导者面对的“难成之功”,不论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都需要领导之“智”。这里所说的“智”,是指领导者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领导科学,又懂领导艺术;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

简言之,“难成之功宜智”,不是为“智”而“智”,而是以“智慧”和谐化解争端,提高单位治理效率。领导者是否能改变“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窘境,拥有化解争端、战胜争端、驾驭争端的智慧,关键看领导者是否重视学习、将学习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152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