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高端访谈
创新样本
区域经济
领导艺术
市县动态
杂志
研究院
课题研究
活动
徽商论坛
决策论坛
人才培训
高端研讨
工作动态
矩阵
智库
高端访谈
创新样本
区域经济
领导艺术
市县动态
杂志
研究院
课题研究
活动
徽商论坛
决策论坛
人才培训
高端研讨
工作动态
矩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
>
区域经济
安徽重磅发布“十三五”科技创新高分成绩单
作者:安徽省政府新闻办
编辑:胡心玥
时间:2020-11-24
11月18日,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
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副厅长程雪涛介绍“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安徽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十三五”以来,全省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源头创新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取得新突破,产业创新取得新成效,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了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安徽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从“十二五”末的2.8%增加到2019年的5.1%;全省累计有效发明专利74812件,增长1.87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8件,增长1.76倍;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200家,较“十二五”末增长39%;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0亿元,增长137.6%;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强化原始创新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源头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十三五”期间,
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相继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开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此基础上,我省着力打造“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启动建设14家安徽省实验室和14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构建科技创新先锋队。
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安徽省在量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量子通信技术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研制并发射成功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正式开通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
今年,首次实现高保真度32维量子纠缠态,创造世界最高水平。
被称为“人造太阳”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多次刷新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竣工交付;自主研制的ITER计划校正场首批线圈暨法国WEST装置偏滤器关键部件成功交付。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超薄电子玻璃屡创记录,今年成功研发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
扎实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持续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围绕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需求,实施906项科技重大专项和1388项重点研发计划,财政支持经费达201390万元。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芯”—长鑫公司自主研发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实现量产;“屏”—合肥京东方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第10.5代线正式量产,蚌埠玻璃院自主研发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成功国产;“器”—应流集团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打破国外垄断,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合”—科大讯飞研制出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
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
五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1倍,2019年累计达到6636家,
2020年有望突破8500家。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达20家,实现全省16个市全覆盖。
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比2015年分别增长78.9%、7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尤其是在今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十三五”以来,
安徽省坚持以改革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
先后出台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创新型省份政策、大院大所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等系列政策,加快建设
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发展支撑体系
,
逐步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三权”管理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科研人员减负七项行动,大力推动作风学风转变。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
强化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顺畅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
完善创新发展支撑体系,
建成运行安徽创新馆,建设安徽科技大市场,着力打造
“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
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深化科技金融工作,组建运行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累计决策设立6支子基金、投资11个项目,总投资额2.66亿元,省科技融资担保覆盖所有县域,累计完成科技担保23.75亿元、服务企业461户。
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质量提升行动,
全省已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9家、
其中国家级32家,众创空间202家、其中国家备案53家。先后举办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对接会、“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发布科技成果1900多项,签约项目254个。
2019年,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610亿元、452.7亿元,
吸纳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
技术合同成交额稳定实现“进”大于“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跃度日益增强.
强化人才支撑,人才发展生态更为愉快
“十三五”以来,
安徽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6年以来,安徽省8位科学家新当选“两院”院士,在皖“两院”院士累计38人;我省7名外国专家成功入选中国政府“友谊奖”,迄今安徽省已有36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累计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24000余人次,获批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8家,入选地方高校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2家,实现地方高校入选“111基地”零的突破。
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领军、示范、导师、智囊”作用,为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服务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省级共扶持22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安徽创新创业,省级财政投入12.63亿元,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入近70亿元,贡献税收超过4亿元。扶持的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审核,成为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政策扶持下诞生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强化协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更具水平
“十三五”期间,
安徽省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
逐步形成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以创新型城市为主体,以创新型园区为载体,皖江、皖北、皖南、大别山区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全省已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6家、省级高新区14家,各类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5家。
全面启动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打造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区域创新合作,组织实施长三角联合攻关专项16项,省支持经费1100余万元。
强化服务惠民,科技支撑发展更加有力
紧急启动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16项,中科大“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列入第七版、第八版国家诊疗方案向全国推广;东超科技公司研发的“无接触自助机”、合肥通用院研制的“除菌毒空气净化机”产品相继投入使用,充分体现了科技在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中的“硬核”担当。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省市县三级共选派科技特派员6377名,其中向贫困村选派3070名,覆盖3000个贫困村,科技精准扶贫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
32
研究院
课题研究
最新期刊
2025年2-3期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