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市县动态

“一二三四”工作模式力推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

  作者:王章志 阮德法  编辑:胡心玥时间:2020-12-03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枞阳镇新华社区位于县城老城区,辖区面积0.5平方公里,总人口7421人。近年来,该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扬枫桥经验,提前介入服务,主动调解纠纷,积极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由于排查在早、化解在小,多年来,该社区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或重复上访2018年,该社区荣获第五届“安徽省文明社区”全省首批城乡社区示范点”;2019年,荣获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一、依托一个中心筑牢信访稳定“防火墙”

在县委县政府统一指导下,2017年该社区设立综治信访工作站,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等建立联调中心,成立信访应急小分队,强化“公共法律服务”推动作用,整合区域内综治资源力量,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提升综治信访工作阵地质量,力争让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二、坚持两大引领:守卫信访工作“前哨站”

“党建+信访”亮身份强服务。该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党建+信访”模式,将3个党小组合理建立到4个社区治理服务网络,形成“立体式”运行服务模式,实现“党建”工作与“服务”工作融合推进,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政治和服务功能。社区党员干部佩戴“党徽”上岗,桌前摆放“服务公示牌”,公开姓名、职务、电话、服务承诺和工作职责,设置“党员示范岗”,充分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筑牢信访工作第一防线。

“文化+信访”暖民心聚合力。450平方米邻里中心是社区服务信访工作的创新之举,内设老年食堂、休息室、读书角等,吃喝文娱,应有尽有,不仅减少老人的孤独和寂寞,还能增进社区邻里之间的感情,让大家在谈笑间化解纠纷。家住该社区的张取家老人,年高90岁,独居,每天到老年食堂就餐,后来食堂工作人员发现他有心脏病,社区安排3名志愿者每天轮流给老人送餐。从2012年成立第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始,如今已组建了8支志愿服务队,每年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多次,参与人数2000多人次,为160余户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

三、推行三网管理:化解矛盾纠纷于“萌芽中”

织密居民自治网。为方便居民办事,该社区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小网格、小力量、微平台服务体系,以300户为大网格,每大格划分为5个小网格,每个小格60户,确定一名网格长,不断细化实化小服务内容,发放5000张“为民服务小卡片”,限期解决群众诉求,切实解决群众跑路难问题。

织密信访信息员网。社区将居民划为四大网格,每个大网格由居民组长兼任信访信息员。社区两委成员实行一岗双责,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两委其余成员对应分管网格,实行责任五包(即包矛盾化解、包平安创建、包维权维稳、包普法宣教、包治安防控),采用定人、定责、定时和有调查、有调处、有答复的“三定三有”责任制,针对网格内居民因生产、生活等可能引发的矛盾,进行预警分析,提出针对性措施,确保处置有序、化解得力。建立“分类走访表”、“活动记录册”,记好“民情日记”,对居民反映诉求,属于社区办的立即办,涉及上级部门的帮助办,行走不便的上门办,提供点对点、面对面、人对人的精准化服务。

织密信访排查网络。坚持日接访、周排查、月例会的常态管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对于不稳定因素,随排随报,急排急报。把流动人口、违法青少年、重点信访人员、刑满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重点人群纳入管控范围,形成“人在网中行、资源网中聚、事在网中办”的新格局。2019年,共排查矛盾纠纷20起,排查率100%,调处率100%。如航运公司宿舍沿街有面外墙破损影响行人安全出行问题,周边居户多次到其主管部门反映,一直悬而未决。2019年6月,社区信访信息员走访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向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仕仪报告。张仕仪当即赴现场实地走访和察看,及时与航运公司及周边居户联系,经过反复协商,最终形成解决方案:以周边居民、航运公司和社区各筹资一部分资金,为破损墙面维修筹资装上了防盗网,终于破解了企业宿舍区在改制后“无人认领”的尴尬局面,消除了安全隐患。

四、强化四项机制:架起服务群众 “连心桥”

强化信访服务机制。坚持规范接访、定期走访、社区代理和干部陪访制度。在接待群众上访时,做到“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声请坐”,注意疏导群众情绪,做好政策解释工作,让他们怨气而来、满意而归。在今年疫情防控战中,社区干部做到全程服务。疫情期间,各小区实行全封闭管理。社区居民夏某某是一位尿毒症患者,每隔两天坐轮椅到县医院透析治疗。如不按时透析,几天就可能出现严重病变。社区网格员了解情况后,为夏某某专门安装了移动门,定时定点为其开放,并留下电话号码,只要夏某某需要,随时电话联系,第一时间上门服务。

强化议事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在信访工作中作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和群众代表等“第三方”作评议员,依据政策法规,通过质询、听证、评议等形式进行调解,借助社会力量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新华社区是典型的老城区,辖区内房屋年久失修,自建房、公房、房改房比较多,部分房屋使用功能不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群众反映此类问题比较多。改善这里的居住条件、尽快让群众“出棚上楼”,是镇和社区的“心病”,也是群众殷切的期盼。2018年,社区抓住中央和省市县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的机遇,成立专门领导小组,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参与,对疑难征收对象反映的问题举行了公开听证,详细解答征收项目法律依据及征收补偿政策,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对于个别困难的征收户,积极与开发商联系,申请优惠政策,帮助减轻负担。杜学文是个低保户并身患重病,社区帮助他联系物业让利,最终优惠了5000多元。正是由于他们充分发扬拼“干劲”、拼“巧劲”、拼“韧劲”的“三拼”精神,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177户棚改任务。

强化办理质效机制。坚持矛盾抓早、纠纷抓小,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处理”受理办理工作模式,力求信访问题快速协调处理。遇到疑难复杂信访事项,明确要求,限期化解。对于少数矛盾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积极整合资源,讲究工作方法,既防止因处置不当而使矛盾扩大,造成事态激化,又坚持耐心细致宣传教育,公开疏导,真正做到小事化解在社区、矛盾纠纷不上交。翻开新华社区的来电来访记录本,无论是“化粪池堵塞”亦或是“围墙进水”还是“拆迁纠纷”,都一笔一笔地详细记录在册,并附上来访时间、来访者姓名。在限期办结后,还会将办理落实情况列明,对账销号。2019年5月,社区居民王治年到社区反映其居住的房屋漏水无法居住问题。接到诉求后,社区马上安排人员去现场查看,走访左邻右居,认为其反映情况属实。考虑属低保家庭,加之其子智力残疾,社区及时召开两委会和居民代表会议进行研究,一致同意拿出资金6000元为其房屋进行维修,不仅解除了王治年后顾之忧,而且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2020年5月,社区居民金秀霞到社区反映要在自己房屋上搭建活动板房,而邻居施其胜担心房屋搭建后影响其家房屋的采光,由此发生了纠纷。社区了解情况后,进行了细致调查。在掌握情况后,及时将两人请到社区,耐心细致做工作,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经过多方调解,双方达成了一致意愿,有效地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在社区反响强烈。

强化宣传教育机制。新华社区以讲座、宣传栏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做事依法、模范守法,营造良好的学法、用法氛围。同时,认真开展社区矫正和帮教工作,结合每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建档登记,让帮教小组定期走访,了解这类人员思想动态,开展经常性帮教工作。每年开展法制宣传活动12次,悬挂各类法制宣传横幅12条,发放各类普法宣传单2000余份。通过法制宣传活动,增强了居民法律知识,提高了居民法律意识。


 

 

29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