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贯穿全年的疫情“大考”、复工复产和常态化防控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引发了地方治理的多重变革。
伴随着战“疫”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治理迎来加速度。“智治时代”的到来,将极大地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地方治理演进的长时段来看,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以长三角为观察样本,梳理总结地方治理创新的成果和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等生”,也是地方治理数字化思维创新、数字化场景应用的“模范生”。一年来,长三角各地对标先进、勇于创新,在战“疫”中创造出了诸多优秀的基层治理案例。
决策媒体智库携手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6位专家学者共同评审,推出了“2020长三角地方治理创新十大案例”。我们希望通过案例评选,能成为地方“智理”的见证者与推动者,更为全国的地方治理提供智慧化、有价值、可推广的借鉴与参考。
评选标准:
创新性——理念、方法、制度的突破;
普适性——具有较强的复制推广价值;
持续性——让公共政策富有生命力。
入选案例:
一、长三角推进疫情联防联控,建立多项协同机制
疫情爆发后,长三角三省一市推出七项联防联控协同制度和五项复工复产协同工作机制,一体化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杭州“健康码”,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一人一码、扫码通行、一网归集、多方共享,2020年2月11日,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码”,有效助力精准防控和分类有序复工复产,并且迅速在全国推广。
三、浙江“五色疫情图”: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
浙江省发挥数字技术优势,首创“五色疫情图”,分别用红、橙、黄、蓝、绿反映疫情风险等级,作为对县(区、市)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和复工复产分类施策的重要依据。
四、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打造永不落幕的招商会
为克服疫情影响,给全球资本提供透明、公平、便捷、稳定的预期和资讯,苏州市向全球首发“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打造永不落幕的招商会、交易会和对接会。
五、精细之治:现代化大都市治理的浦东经验
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大力推进城市治理创新,“浦东i党建”、党建全面引领乡村振兴、“城市大脑”、公益组织的“孵化园”…… 在精细化治理模式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之路。
六、合肥产业链“链长制”,让“有形之手”不掉链子
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合肥市探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着力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七、铜陵“城市超脑”: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筑牢疫情防线
在抗击疫情中,铜陵“城市超脑”发挥数据汇聚、挖掘、分析能力,依托已经汇聚的30多亿城市大数据,以及170.56万人口数据、43.27万户数据,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八、上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3条”:把“特斯拉速度”变成制度
为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上海市围绕《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理出了23条改革措施,致力于让“特斯拉速度”变成“上海速度”,让“特斯拉经验”变成制度。
九、合肥市滨湖功能区创新党建联盟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
合肥市滨湖功能区整合区域资源、创新工作方法,联合区内98家单位成立滨湖党建联盟,形成了全覆盖、广吸纳、强活力的基层党建大格局。
十、南京市秦淮区推动基层治理“两赋两强”集成改革
南京市秦淮区以党建引领,加大权力下放、资源下沉,推动社会治理架构重塑和治理能力提升,探索形成了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的“两赋两强”基层社会治理集成改革模式。
评审专家
(按姓氏笔画排序)
吕连生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士杰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陈高宏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金雪军 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明文彪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储东涛 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