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市县动态

淮南高新区:立足新形势 把握新机遇 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3-05

淮南高新区筹建于2010年5月,2015年12月与山南新区整合,2018年2月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安徽省第六个国家级高新区。淮南高新区按照建设行政、文化、科研、教育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园区构建了“以大数据产业为特色,以新能源、生命健康、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31”产业体系,先后获批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等。

近年来,淮南高新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省际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及淮南市“主攻山南”部署等市内外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园区设施配套、完善平台载体、创优涉企服务,全力构筑惠企政策“洼地”,园区实现人员集聚、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百年不遇的大汛情,实现财政收入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增长80%,进出口总额增长150%。

一、优规划、强布局,筑牢高质量发展“硬基础”

高起点规划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淮南高新区筹建初期,聘请国内优秀规划设计团队,参照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等先进地区标准,先后完成高新区总体规划、高新区Ⅰ区、Ⅱ区、Ⅲ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电力配网规划和扩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委托上海社科院编制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等。同时,结合发展需求,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

高标准建设

淮南高新区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原则,从织密路网着手,拉动山南区域加速发展。2008年,淮河大道控制性工程洞山隧道建成通车,合淮阜高速建成通车并在山南设淮南出入口;2012年,淮南东西部第二通道全线贯通;2015年,商杭高铁开工建设并在山南设淮南南站等。目前,淮南高新区已建成连接老城区的洞山隧道和“五横十纵”的主干路网体系,合淮阜、济祁等4条高速公路环绕园区,京福、京港2条高速铁路横穿园区,高速淮南出口、高铁淮南南站位于园区、零距离接驳,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50分钟车程,拥有30分钟至合肥,1小时30分钟至南京、武汉,3小时通达长三角都市圈各中心城市。

围绕城市中心区、科教园区、工业区和居住区4类主要功能区,着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魅力新城区。2012年,市政务中心迁入高新区,标志着市行政中心由山北向山南转移。同年,淮南二中山南校区建成投用,2016年,安徽理工大学迁入山南,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汇聚。2015年,淮南剧院竣工投用,2017年,中央公园交付使用,居民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逐步完善。目前,建成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区内拥有各类现代化小区40个;拥有高校1所、高中1所、职高2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近20所,建成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央公园、周集坝公园等大型公园3个。

全力打造专业化的“区中园”,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项目一期、江淮云产业平台、智慧谷科技研发孵化平台、大数据展示中心、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一期、高新产业园一期、双创中心一期等平台建成投用。高新产业园二期、双创中心二期等平台正在建设,其中在建的智慧显示产业园面积达47万平方米。

高密度集聚人力资源

安徽省单体规模最大的一本院校——安徽理工大学整建制搬迁至园区,学生规模达到3.5万人,可为企业输出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淮南工业学校、淮南职教中心等一批中职院校入驻园区,每年可为企业提供或定向委培技术工人超过3000人。园区总人口已突破20万,其中搬迁安置居民4万人,普通工人资源充足。

二、抓招商、蓄动能,引入高质量发展“新活水”

打造惠企政策“洼地”

淮南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客商为中心的理念,出台《促进制造业发展若干政策》《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试行)》《深化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暂行办法》《人才引进培育扶持暂行办法》等政策,对园区落户企业,给予最高20%的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厂房装修400元/㎡的装修补贴、3年的房租补贴以及一定数额的落地奖励。对在园区经营的企业,给予总计最高600万元的贷款贴息,3年物流运输费10%的物流补贴,用工补贴。对在园区挂牌上市的企业,给予最高600万元上市奖励。对推介企业入园的在园企业,给予最高150万元奖励,全力以赴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打造连企机制“平地”

建立全方位直通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与东方龙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委托代理招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及时主动赴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地专题考察对接项目;探索“不见面招商”新形式;建立驻点招商机制,收集、梳理、跟踪企业信息。投资5亿元的深圳灰熊智能显示终端项目从考察、洽谈到签约落地仅用时12天,刷新“淮南速度”。

打造涉企服务“高地”

实行“全程代办”等涉企服务。深入实施“四送一服”“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出台《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入驻企业问题清单》《走访企业统计表》《企业名录》三本台账,实时掌握企业动态,精准服务企业发展。2020年,引进市外项目资金额11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超过50亿元。

三、推项目、增后劲,强化高质量发展“主支撑”

用心谋项目

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2020年累计谋划各类项目194个,总投资927亿元。2020年,开工亿元项目51个,总投资约253亿元。

用情争项目

深入研究中央、省市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方向,力争将一批重大产业、重大民生等项目列入中央、省市重点项目、资金支持计划。同时,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交流对接,争取获得更多项目支持。

用力推项目

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和产业项目调度推进机制,成立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审议全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建立项目推进现场调度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2020年,竣工亿元项目31个,总投资约125亿元。

四、育产业、激活力,提升高质量发展“硬指标”

发展大数据产业

2020年,大数据基地产值突破70亿元,形成以中国移动长三角(淮南)数据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云谷大数据、科拉大数据等为主的数据存储产业中心,以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中心等为主的数据应用服务产业中心,以璞华大数据、图联、中意征信等数据采集与加工产业中心,以中意之旅、达实智能等数据应用产业中心,以中国电科八所、灰熊视创等为代表的数据基础类产业中心。

华东最大的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一期建成投用,累计引入客户2900余家(含云平台客户);总投资16亿元的云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安徽省唯一的大数据数据交易中心即将投入运营。

安徽蓝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着力推进5G通信技术研究,有效满足5G基站系统的多功能、高集成、小型化的需求。

安徽华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卫星测控、卫星遥感、卫星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年产值增速30%以上。

璞华大数据公司以大数据融合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深入行业整合数据资源、数据技术、行业知识三个关键领域构建完整解决方案,评选为“安徽最具创新潜力企业”等。

发展智能终端显示产业

淮南高新区园区地处智慧显示产业配套半径150公里范围的中心,周边合肥、蚌埠、滁州已聚集液晶玻璃基板、液晶玻璃面板、触摸方案厂家、主板方案、背光模组、光学膜片、盖板玻璃、整机等厂商28家。

该区立足区位优势和园区优势,致力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智能显示产业基地。淮南高新区在用好已有产业平台的同时,在建智慧显示产业园面积达47万平方米,具备挂牌条件的工业、科研用地1500亩。

推动成立深圳市商用显示系统产业促进会淮南分会,推动智慧商显企业在淮集聚、在淮发展。深圳贝可智能显示终端、深圳灰熊智能终端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深圳中银、深圳极而峰、惠州煜耀、丽尔科实业、鑫博电子、冠威塑胶等企业签约入驻。

发展装备智造产业

万泰电子工业园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中国电科八所山南所区建成投用,中车瑞达淮南电机研发和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发展新能源产业

重点发展煤炭清洁利用、聚变新能源两大领域,积极布局新能源电池行业。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优科新能源一期项目建成投用,安德丰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加速推进。

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布局生命健康产业,以化学制剂、合成原料药等生物制药为基础,积极拓展医疗器械、居家疗养等领域。

发展现代服务业

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集聚园区,入驻安徽专利信息服务(淮南)中心、中意征信等一批骨干企业单位,万茂中心、嘉华国际等高端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着力引进集聚一批科技、金融、信息、咨询等领域商务服务企业。

五、抓创新、促发展,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创新平台不断集聚

围绕煤炭领域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博后工作站2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检测机构各1家。围绕新能源领域布局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围绕大数据领域布局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围绕新能源、大气科学等领域,搭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等省级研发平台。

孵化平台不断升级

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秉承源头供给、内生培育理念,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的孵化链条。

转化平台不断壮大

高新产业园一期、科技孵化器一期、“双创”中心一期、江淮云、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平台建成投用,科技信息产业园、双创综合服务中心二三期、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等平台在建。谋划建设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科技园。

六、抓机遇、谋长远,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包”

淮南高新区立足新形势,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数创新城为总体目标,力争到2025年,实现GDP总量翻番,高新区排名年进三至五位。

国家层面,按照国家高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要求,全力争先进位谋新篇,力争实现年进3-5位。

区域层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发展战略布局,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样板,建设区域协同开放发展新窗口。

在市级层面,打造全市新动能发展的示范引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淮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找准发展路径

实施“1214”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大做强大数据特色主导产业,抢抓机遇重点培育两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产业链延链、补链,创新产业招商方式,挖掘大数据应用场景,构建高效的产业促进机制。

实施“2343”双创活力倍增工程,打造百万平米双创载体,建设一批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实施“才聚高新”重点计划,构建覆盖企业全周期的金融链,搭建科技服务大厦。

实施协同融“合”开放链接工程,进一步落实《合淮产业走廊》规划,与合肥园区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医疗、教育等领域同城化发展,高端链接北京、上海产业和创新资源,积极承接苏浙粤产业转移。

实施产城融合品质跃升工程,打造“一带一核三区五园”空间格局,探索引入产业地产,大力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园区建设。

实施深化改革治理提升工程,深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推进高投集团、建设公司市场化运营,探索多元共治新模式,建立完善新经济政策体系,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回望过去,淮南高新区经济社会经历了沧桑巨变,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未来,淮南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潜力无限!(作者:刘卯卯)

571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