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区域经济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

  作者:吴明华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1-03-29
万亿之后,合肥将如何“展现更大作为”?在进军国家中心城市的征途上,合肥能否再次刮起“黑马”旋风?

经济总量过万亿,是一座城市的“成人礼”。成功破万亿的合肥,大城气象初露峥嵘。但一场新的城市竞争,已经开启。

“两会”期间,新一轮国家中心城市争夺战受到媒体和舆论的高度关注。就在此前不久,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支持合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也让合肥卷入了“战团”。

尽管合肥官方对此颇为低调,但万亿之后,人们对这座“黑马”城市又多了一份期待和想象。“合肥迈上万亿台阶,是数字,更是标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迫切需要我们展现更大作为。”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

万亿之后,合肥将如何“展现更大作为”?在进军国家中心城市的征途上,合肥能否再次刮起“黑马”旋风?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

合肥

“终局之战”

国家中心城市位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也被称为“塔尖”城市。由于集中了全国城市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国家中心城市之争也被称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终局之战”。

目前,已经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9个。而综合专家的预测,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将会在12~16个之间。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

从2020年全国城市经济总量排名来看,合肥排在第20位。但是排名前20的城市中至少有6个城市等级不高,或者距离现有国家中心城市太近等原因,并不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客观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肥有机会争夺国家中心城市。

“万亿之后合肥的发展方向,高度概括就是省委提出的迈向国家中心城市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未来,合肥发展要以这个标杆来进行衡量和判断。省里在这时候恰当提出了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安徽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告诉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

目前,沈阳、南京、杭州、济南、福州等12个城市已经明确提出培育或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这意味在未来5~10年中,这12个城市将争夺3~7个名额,竞争将十分激烈。

与一般的城市竞争不同,国家中心城市并不完全是一场城市间综合实力的比拼。虽然在测算中会综合评估城市的各方面条件,如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综合交通能力等,但关键还在于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城市的功能定位。

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具备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中心性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首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同一个区域内不可能出现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因此,合肥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就是南京。

从区域来看,虽然合肥距离国家中心城市上海相比南京更远,占据一定优势。但从《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来看,国家要求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两座城市同处东中结合部,都承担了东中部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功能。区域与功能的重叠,意味着南京和合肥将面临争夺国家中心城市的直接竞争。

从经济实力看,南京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1.48万亿,远超合肥,而且在疫情冲击下增长速度也超过合肥,可见其经济基础更为扎实。2020年南京市资金总量超过4万亿,是合肥市的两倍,对资金的吸附能力远超合肥。在世界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数量等方面,南京也远超合肥。

从创新能力来看,虽然合肥是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是合肥最重要的优势和名片,然而南京的科创实力更为雄厚,特别是近年来南京致力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创新能力增长飞快。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创新指数排名中,南京跃升至21位,而合肥排在76位;在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南京排在第4,而合肥排名第13。2020年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500多家,而合肥市只有3300多家。

从综合交通能力上看,虽然合肥率先建成“米”字型高铁网,然而南京也在迎头赶上,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米”字型高铁网。根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南京位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这对南京争夺国家中心城市来说是重大利好。另外,在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合肥相比南京差距也十分明显。

“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有一整套的实力,目前合肥还有很大差距,当实力有差距的时候还是要默默地追赶。”参与合肥市决策咨询的有关专家告诉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

相比媒体的热捧,合肥市决策者对自身实力有着清醒地认识,“过去其它城市并不把合肥作为竞争对手,但一旦发展起来以后,人家就会重视你,当别人把你研究透了,再想去追赶就很困难,因为人家的经济体量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你。”这或许就是合肥市对争夺国家中心城市保持低调的原因。

不能错失的十年

尽管当下与进军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还有明显差距,但不代表合肥没有进一步追赶超越的决心。正如虞爱华所言,合肥迈上万亿台阶,成绩可以自豪,但决不能自满。合肥要向前奔和往上攀,必须以归零的心态奔赴新征程,“重整行装再出发”。

“未来十年是合肥实现新一轮跨越赶超的绝佳机会。”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胜利分析认为,这既是合肥多年积累势能的加速演进,也是合肥创新发展新优势的集中释放。

未来十年如何实现超越?对于合肥来说,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命题,需要合肥“展现更大作为”。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

位于合肥巢湖之滨的安徽创新馆

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上一个十年,合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最大一匹黑马”,走的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过去合肥发展基础薄弱,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够,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不好,特别是周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较为艰难,人们形容合肥是“单枪匹马杀出了一条血路”。

“如果跟着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就没有后发超越的可能。”在朱胜利看来,过去十多年来的成功跨越,主要得益于合肥走的是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超越路径,当前合肥正处在“人到半山、船到中游”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年必须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继续争先进位,否则将错失了这个时代”。

从目前来看,在新一轮发展中合肥拥有多个重要的比较优势,具备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是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合肥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自贸试验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政策红利将在“十四五”集中释放,为合肥在新发展格局中占据有利态势,合肥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是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近年来,合肥在创新要素的集聚度和国内外创新的美誉度等方面,都得到空前提高。“过去大家对合肥都不了解,现在大家都说好,人才就来了。”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更重要的是,合肥拥有众多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这一点其他城市无出其右。这些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蕴藏的能量是无限的,一旦爆发出来将极大助推合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乃至整个城市迈上新台阶。

三是新兴产业的集群效应。多年来,合肥一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工作自觉,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已经成为合肥最闪耀的名片,这是未来合肥实现“换道超车”的重要基础。

“只有不断把‘长板’拉长、把‘短板’补齐 ,才能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赢得优势、走在前列。”在朱胜利看来,怎样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科技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怎样做大做强做优“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产业地标,让“当家产业”早日变成支柱产业;怎样打造创新创业的沃土,让“养人合肥”“创新高地”成为四方英才追梦、筑梦、圆梦之城,这些是“十四五”合肥的主要任务和使命。

迈向“都市圈时代”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进入都市圈时代,城市间的竞争也将变为都市圈之间的较量。对于万亿之城来说,能否迈过都市圈时代的门槛,对于未来城市竞争格局至关重要。

从GDP排名前20 的万亿之城分析来看,过去十年排名上升较快的城市,如南京和郑州上升了6位,成都上升了5位,武汉上升了3位;而下降较多的城市,如佛山下降了6位,天津和无锡下降了5位,青岛下降了3位。

这些城市上升和下降的原因很复杂,且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上升快的都是经济腹地广阔、都市圈整合较为成功的城市;而下降较多的都是经济腹地狭小,资源整合范围受局限的城市,典型如无锡、青岛、佛山等。

城市GDP过万亿后,单纯靠自身“摊大饼式”做大规模已然行不通,必须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整合资源。对于合肥来说,过万亿“大城”名至实归;而万亿后,则必须从“大城时代”迈向“都市圈时代”。

“都市圈时代,首先要成为都市。‘大城’还不够,都市的内涵更加丰富。”程必定分析认为,都市和城市是有区别的,都市是功能性的,包括文化、科技、金融、消费,以及高端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在这方面,合肥跟南京、武汉相比差距更大”。

根据国家卫健委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在跨省患者异地就医情况统计排行中,安徽是患者流出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在国内异地病人流入城市排行中排名靠后,甚至低于地级市徐州。高端医疗、教育等资源的缺乏,是合肥由城市迈向都市的最大短板。

“建一家医院、盖一座学校很容易,‘十三五’期间合肥市新建学校500多所,新建医疗卫生机构1000多家,但好的老师不是一年能培养出来的,需要3~5年的培养周期,好的医生甚至需要6~10年的周期。”在有关人士看来,高端、优质公共资源的培育和扩大需要持续努力,“十四五”合肥在城市承载力、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需要加速提升和补短板。

“从都市来说,未来不见得工业要做多大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更大。这方面相比南京、杭州短板明显,但刚好也是合肥的潜力所在。万亿之后生产性服务业上升会比较快,未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三良认为,从城市到都市,合肥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

除了自身都市功能的补短板,合肥都市圈的建设同样也需要加速。从全国来看,2020年都市圈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南京、武汉、成都等都市圈内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密集期,户籍同城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也取得突破,都市圈建设正在提升中心城市的发展层级和能级。

万亿之后,合肥进军国家中心城市?

合肥都市圈规划

“合肥都市圈原来城市间联系不紧密、各干各的,‘十四五’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因为大家已经尝到了甜头。”江三良认为,万亿之后合肥辐射效应开始出现,慢慢有力量带动都市圈内城市发展。

“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应当担起责任,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提升都市圈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在朱胜利看来,只有把都市圈建设好,合肥的地位才会更加凸显,才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41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