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1年 > 2021年4期 > 路径/实务 > 样本

乡村组织振兴的繁昌样本

  作者:夏柱智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1-04-20
后备干部制度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基层组织创新,精准解决农村“空心化”背景下村干部后继无人的问题。

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背景下,为了实现“组织振兴”,各地党委政府都在探索创新村级组织制度,吸纳和培育农村青年干部。芜湖市繁昌区后备干部制度的成功探索,为中西部农村的“组织振兴”提供了诸多启示。

基层组织建设的“痛点”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组织振兴”。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振兴的核心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广、接触最多,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然而城镇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对后继乏人的困境:村干部普遍老龄化,村治队伍不稳定,村级组织软弱涣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村干部职位失去了原来的吸引力。为了振兴基层组织,各地党委政府都在探索创新基层组织制度,吸纳和培育农村青年进村当干部。芜湖市繁昌区从2016年开始探索建立正式的后备干部制度,把村干部选拔和培养工作作为日常组织工作的一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诸多启示。

繁昌区位于安徽省东部,属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紧靠南京,务工经济相当发达。繁昌区同样面临中西部农村地区村干部职位失去吸引力、村干部队伍后继无人的严峻问题,倒逼地方政府创新基层组织制度。相对于大学生村官和第一书记制度,从本地农村青年中选拔和培育后备干部更具有现实性,这也是大多数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

大学生村官和第一书记都是外在于乡村的群体,他们在参与村庄治理时,存在嵌入性不足的问题。由于职业预期不在村庄,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认同危机,倾向于流出村庄。第一书记是特殊时期(如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扶贫第一书记)形成的村治主体,本身是不稳定的,在完成村级组织建设任务后,也要退出。

后备干部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村两委选举的制度被废弃了,两种制度有着紧密关系。后备干部制度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村干部培养作为日常组织工作的一部分并将其制度化,通过后备干部制度,把合适的村干部人选甄别出来。并通过村两委选举,使其既成为上级党委政府认可、又能得到群众认可的合格村干部。当前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村庄精英外流严重,村庄竞选不激烈。如果缺乏了党委政府的前期甄别和培养,很难选出合格村干部。

路径探索

从2016年开始,繁昌正式启动后备干部制度,试图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解决村干部后继无人问题,让有意向、有条件进村的年轻人顺利进入村两委任职。

具体的操作办法是,由行政村上报岗位要求,达到一定人数后,县政府不定期组织考试。最近5年,基本上是1年一考,面向全县范围招考,镇安排岗位。报名要求是22周岁到35周岁,具有本地户籍或长期在地方居住;原则上须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如果是退伍军人,可放宽到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历;具备基本的写作、计算机操作、组织协调能力。

招聘程序包括现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公示等步骤。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分值各占50%。笔试考试范围包括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管理知识以及农村工作相关知识,主要考察时事政治、“三农”政策和涉农相关知识。面试由县委组织部、党校和乡镇政府组织,共10名面试官,面试入围比例为1:2,重点考察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变处理问题能力,以实务题为主。

一般来说,以就近原则安排岗位,优先考虑本镇户籍,尽量安排本村人。本村人任本村干部的优势是,主要社会关系在村庄内部,天然地和群众熟悉,能够利用社会关系开展工作。能够兼顾家庭,降低生活和通勤成本,这正是很多年轻后备干部所希望拥有的,这无形中增加了村干部职位的吸引力。

后备干部制度还保留一定的制度灵活性。根据后备干部招考的指导意见,后备干部招考人数中的80%以统一招考形式录取。同时保留20%的比例由行政村灵活招聘。主要是在乡镇把关下面向村庄内部公开招聘、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3才可开考。如果遇到有人辞职而工作紧急的情况,可由村两委推荐,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同意后就职。

后备干部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基层组织创新,精准解决农村“空心化”背景下村干部后继无人问题。以繁昌区峨山镇为例,后备干部制度实施5年来,共组织了5次招考,报名人数是143人,共录取17人。报考人数逐渐增长,2020年峨山镇一共有8个岗位,报考人数达143人,竞争非常激烈,超出预期。尽管后备干部也有少数中途流出,但大多数留了下来。比较典型的是沈弄村,目前9个干部中有4人是通过后备干部招考进入村两委的,其中90后干部就有3人,村干部的年龄结构有很大的改变。

从后备干部转为村两委干部非常顺利,形成了基层“中坚干部”群体。按照制度设计,后备干部有半年试用期,试用期工资约为一般村干部的80%。经过试用期,后备干部成为一般干部,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后则成为正式村干部,而未通过选举的则被淘汰。这么多年来,只出现了1例未通过选举的后备干部。这表明绝大多数后备干部得到了基层群众的认可。

有的后备干部经过锻炼,成长得很快。2021年是换届年,乡镇党委开始从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中物色村主职干部。这表明他们日益成为村级组织的中坚力量,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组织保障。

样本价值

由于后备干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这一组织制度创新,构成了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然而后备干部制度的落实,需要诸多条件。总体来说,繁昌区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增加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这几年来,繁昌不断提升村干部待遇。首先是工资收入有保障。目前年轻的后备干部一年的工资收入在4-5万元,略高于本地普工收入。由于在本地工作,生活成本低,家庭还可以就地兼业,这一收入比外出务工有吸引力。此外,地方政府为村级干部提供养老金、公积金,尤其是养老金意义重大。这意味着村干部退休后享受到“干部”身份的退休金,比普通农民的退休金高。政府还通过财政预算,支持村办食堂,为村干部提供工作餐,按照村干部人数,人均预算20元/天,这大大地提高了村干部的幸福感。种种举措表明村干部的身份越来越趋近职业化的乡镇干部,这对大多数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能力一般的农村青年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是村干部岗位竞争激烈的原因。

其次是从能力上重视培养后备干部。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十分重视锻炼后备干部。后备干部一般是大学毕业,对基层治理尤其是群众工作不熟悉,需要在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除了由县委组织部专门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各镇不定期组织后备干部相互交流学习,基层组织还采用“老带新”的方式,使后备干部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一开始是由老干部带着年轻后备干部,分配其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收合作医疗费、养老保险费、发放土地租金等。这种工作需要干部挨家挨户打电话或上门通知,使其很快熟悉村庄、熟悉群众,建立起了感情。具有一定能力之后,村两委开始给后备干部“压担子”,锻炼其处理复杂村务的能力。典型的例子是沈弄村就让年轻的后备干部俞运承担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厕”工作,这两项工作均要和群众打交道,在不断地解释政策、处理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年轻后备干部锻炼了能力。俞运还被安排做包片干部,对片区内若干个村民小组的事务负责,这被证明能很快地提升其把握全局、统筹协调的能力。

再次从政治上重视后备干部的前途。后备干部来源于回流乡村的年轻人,他们即使习得了治村能力,也不一定有长远预期,这根源于长期以来村干部得不到党委政府重视,缺乏“获得感”。针对这一问题,地方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年轻后备干部,把后备干部作为“宝贝”。通过在村庄锻炼、服务群众,后备干部普遍得到村庄党员、村民代表及普通群众的认可,地方政府支持后备干部入党,进入村党支部。优秀的后备干部,开始成为村庄副职干部,担任副书记或副主任,干起农村工作来得心应手。2021年是换届年,峨山镇党委政府已经开始物色合适人选,作为村书记候选人,这表明后备干部制度日益成熟。对后备干部未来的出路,繁昌还出台规定:工作满5年且无重大错误的村干部,有资格考取事业编制,每年有5个名额;如果后备干部成为村主职干部,县政府还有专项招考计划。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为年轻村干部提供了动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7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