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1年 > 2021年9期 > 智库/观点 > 观察家

“四化同步”是做乘法的系统工程

  作者:王运宝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1-09-22

安徽正在打响一场皖北振兴的“新战役”。

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安徽与沪苏浙相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存在短板,特别是皖北地区,有3000万常住人口,目前城镇化率只有48.4%,低于全省9.9个百分点。

换个角度看,差距也是发展的潜力。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会带动30-50万元的投资。如果皖北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增加10个百分点,就会新增加300万城镇人口,带动近9000亿元投资。安徽发挥好这个后发优势,可以实现加速发展,在“四化同步”中开拓出皖北振兴的新路径。

这个新路径应该怎么走?

先发地区的经验表明,“四化同步”是一个大系统: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反哺工业化、牵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赋能。实质上,“四化同步”的过程就是四化互动的过程。

首先,工业化是城镇化的起点,没有工业化,人口就不可能从农村到城市,也就没有城镇化的推动力。发展工业化,要走“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的路子,新的产业园区就是新的城市片区。

其次,农民大量进入工业园区,在城市就业转化为市民后,就会推动农村开展多种方式的土地流转,从而走上“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四化”之间的这种关联互动,能释放更多的投资空间、消费空间、产业空间、市场空间,进而重塑区域格局、城乡格局和产业格局,带动一个地方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

但如果“四化”单个去推进,只能是“加法效应”,合在一起同步推进才是“乘数效应”。当下的安徽推进皖北“四化同步”,要抓住三个着力点。

一是以县城作为重点。“十四五”时期,国家推动城镇化的“主战场”在县城,皖北地区城镇化的重点也应在县城,县城的规模要按照中小城市的标准,进行前瞻性规划布局,科学设置开发边界,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二是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化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通过政府和市场双手发力,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开拓更多创新创业空间,形成就业新模式,才能留住、吸引更多年轻劳动力。

三是抓住引爆点。用好平台的思维,把皖北“四化同步”放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大坐标中进行谋划和整体设计,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这里面既包含现代产业发展,也包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更能推动城镇化。

前不久,安徽省召开专题会议,理清“四化同步”的内在逻辑,回答了“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等问题,并明确提出打造欠发达地区整体提升的“样板”。

经过十多年接续奋斗后,“四化同步”的新手法、新打法怎样塑造皖北振兴新动能?答案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9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