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1年 > 2021年9期 > 特别策划

“跟安徽一起成长”

  作者:本刊记者 吴明华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1-09-22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一年来,安徽发生巨大变化,不仅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而且真正从长三角“插班生”变成“上进生”,有望成为“优等生”。安徽的人文形象、区域形象和产业形象,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当前,安徽面临怎样的发展态势?”十四五”如何乘势而上,真正实现“安徽震撼”?本刊专访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深入解读安徽的现在与未来,以飨读者。

对话嘉宾

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吴福象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

吴   苏  衡宽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今天的安徽,就像以前的深圳”

《决策》:“错过浦东、错过深圳,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吴苏先生的这句名言,最近在安徽省内外广泛流传,形象概括了安徽现在的发展态势。您说这句话的背后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

吴苏:之所以说这句话,因为我是“80后”,改革开放初期浦东和深圳快速发展的机遇,我们没赶上。但是安徽正处在快速崛起的状态,大家每天生机勃勃的样子。今天的安徽,就像以前的深圳。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选择去一个地方不一定是看现在的经济规模有多大,而是看这个地方腾飞的速度,能抓住机遇一起发展,一定要去这种地方。我们做投资有一个观点,无论选择行业还是选择企业,就一条:一定要选走上坡路的,尤其是快速发展的行业和企业。而安徽就是这样的地方,所以我说,错过浦东、错过深圳,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

为什么有这样的判断?大家都知道,安徽有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有区位优势,科创也走在全国前列。我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势,是安徽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

最典型的像合肥,投了京东方、蔚来汽车等很多成功的企业。现在看是一个成功的决策,但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很难预判未来会怎样。为什么合肥会成功?我认为跟长远的战略眼光有关。

我接触过安徽很多地方,他们招商引资不是只招大块头的企业,而是更注重成长性强的企业,希望跟企业一起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企业,这一点特别重要。有些地方招商引资只招大的,不找对的。只找那些规模大的企业,而不管发展前景怎么样,不管企业是走上坡路还是下坡路,也不管是不是虚胖。找大块头企业,对政府来说容易出政绩,风险小。

但安徽更多看企业的成长性,敢投、敢担责任,同时又有专业性,看得准。这种战略眼光特别好。

现在安徽已经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投资成功了一些标杆项目,未来成功的就会越来越多,能干第1个,就能干第2个、第3个……形成良性循环,可以源源不断吸引各方面要素资源。

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也是这样,投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关键看成长性。安徽处在快速成长期,我们希望跟安徽一起成长。

《决策》:从专家的角度,如何看待安徽的成长与未来?

吴福象:从区域总体发展格局来看,当前呈现出中西部增长较快、中部区域快速崛起的态势,尤其是中部省份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呈现快速上升势头。安徽由于同时具有中部和长三角双重身份,区位优势突出,优先承接了东部沿海汽车电子和纺织服装等方面的产业转移。

同时,在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这一大背景下,安徽适时启动了皖南旅游产业规划和皖北物流产业规划等,对皖江城市群产业发展形成了很好的策应。全省产业依托产业园和都市圈组团,形成了以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集群。

从安徽自身来看,过去十多年间,在长三角一市三省中,安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保持最高增速。多年来,安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以上,尤其是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方面均保持较高水平。在长三角8个万亿级GDP俱乐部城市当中,合肥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一直高居首位,并且大多数年份都保持在90%以上,排名第二位的南通年均仅为65%,排名第三位的南京则不足60%。

强劲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省会城市、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让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比发达省份,安徽目前发展正呈现发力追赶的态势。在发展阶段上,正处在工业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知识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转型的阶段,经济转型还任重道远。不过,在互联网经济和数字化经济时代,依托省会城市在量子通信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方面创新和突破,我对安徽发展的前景很乐观。

“从90分到91分”

《决策》:新兴产业对安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安徽正在全力推动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有什么好建议?

吴苏:现在各地都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关键要提升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实际上,对一个地方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评分。比如说,安徽可能已经90分了,现在要把它提升到91分,其实这1分是很难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做大量的工作。关键是要着眼长远、修炼内功。

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中,不能太急功近利,今天招了一个大商,明天招了一个大商,不能盯着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要修炼内功。

要通过构建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打造科创服务平台、利用工业互联网赋能工业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等等,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把技术、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资源汇聚起来,在安徽合作碰撞、交流融合。

最近,黄山市和我们联合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会客厅”,就是希望能帮助安徽修炼内功。城市会客厅很多地方都在做,那我们的差别在哪?我们突出科技服务功能,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资源,助力科创企业更好成长,同时打造独特的安徽城市IP。我们希望把它做成城市整体运营的金字塔“塔尖”,服务整个安徽省。

《决策》:科创企业孵化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特点,应该怎样更好地助力它成长?

吴苏:科技成果转化,首先技术本身要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其实在创业阶段,技术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说技术是逐步完善的。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突然冒出来一个技术,一下就做成颠覆性的产品,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我们早期投资了一个无人船企业——云舟智能,现在是中国无人船行业的领航者。该企业拥有300多项专利,在全世界占比超过1/4。刚开始,他们拿出的产品跟玩具船没什么区别。很多投资人不愿意投,但我看好这个人,所有的投资都是投人。现在,无人船整合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比如雷达技术、弱联通条件下的多艇协同、水下避障技术、8级海浪下保持稳定的技术等等,他把各种各样的技术融合在无人船里。技术含量比无人机更高,不是一开始几个创业者能干出来的,而是在成长中逐步完善。

在孵化成长过程中,关键是要提供应用场景。像无人机很早就有了,但民用消费级别的无人机,应用场景在哪?大疆想到了跟航拍结合,抓住航拍这一个需求,然后做到消费级别,从一千块钱到几千块钱的都有,再后来跟农业、环保、消防等结合,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无人船也是这样,一开始像玩具小船,但现在跟环保、测绘、搜救等领域结合,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我们支持科创企业,就要提供应用场景。愿意试用一些新产品,哪怕它出点错,也要愿意试错。这其实是很难的事情,一般人不太愿意用创新的产品。当我们把市场给它,它就能做起来。

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很重要。我们有一句话经常说“求市场,不求市长”,但是政府之手力量叠加之后效果会更好。对于新兴产业,政府要敢决策、敢支持。

安徽对科创方面有很好的认知,有魄力去支持科创型企业。关键是看得准,对于产业发展有一套专业性的分析,做创投有一套科学的决策流程,而不是拍脑袋决策。

有专业性的判断,看得准然后又敢投,这是安徽的独到之处,也是其他很多地方不具备的。对于地方来说,政府投10个就算成了9个,失败了1个怎么办?那1个对很多地方来说就很麻烦。

其实,任何投资都一定有失败的可能性,而且失败不一定是因为技术不好,或是管理问题。可能所有的方面都对,但最终因为一个不可控因素失败了。失败一定会有,关键问题是什么?就是要看大数、算总账。投10个成了2个,总体上就是赚的。

这方面不同地方一对比,差别特别明显。安徽的创投环境非常好,政府敢担责任,敢跟企业家交朋友,大家都敢干,科创氛围就起来了。

站上新时代的风口

《决策》: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最大的“势”。“十四五”时期,安徽如何乘势而上,站上新时代的风口?

张学良:当前,长三角呈现中心城市之间强强合作的特征,安徽各市的边界效应仍然比较严重。“十四五”时期,安徽要积极跟进、战略上重新谋划、举措上重新思考,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展现新作为。

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首先要正视当前与江浙沪的发展差距,其次要对标“三高”新要求,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将长板拉长、补齐自身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共同短板。

尤其是要构建以合肥为枢纽的“双循环”格局,加快推动合肥都市圈建设,加强合肥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圈内道路通达能力快速提升为基础,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实现错位互补发展,提升合肥都市圈整体的能级。

合肥可借鉴大连与上海区域合作经验,依托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与上海高目标、高层次、高水平科创合作的“双城记”。同时,积极培育安徽面向长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战略性平台空间,以“蛙跳式合作”“新型飞地经济”“托管式合作”等多种新型合作模式,深入推进安徽各市与沪苏浙其他城市在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发展。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安徽还要利用好交通大走廊优势。积极参与和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同时发挥北沿江高铁、商合杭高铁等溢出效应,积极谋划建设G40健康生态走廊,协同发力产业链供应链,以线串点、以带聚群,带动安徽全尺度、全方位、全领域融入长三角地区。

创新是安徽发展的重要优势。要加快构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经济产业体系,积极参与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率先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和共享方面,积极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在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方面,整合科研资源,与长三角形成合力,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而高端人才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安徽要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提前谋篇布局。引进境外高端教育、医疗资源、养老模式,以国际化的社会服务增强对国内外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吸引力。特别在教育方面,要创新合作办学理念,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和学科,在长三角范围内率先建设国际化教育园区,打造安徽“高品质生活”的新亮点。

204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