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武店镇落实中央号召,超前谋划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已经初步形成了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快速修复、乡村产业稳定发展、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武店镇位于凤阳县西南部,镇域面积108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和一个街道居委会。1995-1999年被列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被安徽省批准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2002年以来为省级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重点镇,2003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63个全省重点中心建制镇之一,2005年列为市县培育建设的经济强镇,2009年被省批准为扩权强镇试点镇。自2016年以来该镇先后获得市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先进集体、市征兵工作先进集体,县综治工作优秀乡镇、“平安凤阳”信访工作先进乡镇、县政府依法行政考核一等奖、县“四经普”先进集体、全县乡镇综合考核“良好”等次、2017-2019连续三年获得县安全生产优秀单位等。
成效与问题
近年来,武店镇坚持问题导向,顺应人民期盼,及时提出“跨越水蚌线、建设新武店”的发展思路,围绕“发展促稳定,稳定保发展”的工作要求,书写“路、改、疏、山、水”五篇文章,全力描绘“六个武店”的发展蓝图。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精致、高效、生态”,谋划农旅结合,利用经果林及水面,打造生态采摘、休闲旅游区,形成新的乡村生态旅游观光点和网红打卡地。
二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控制资源性建材产业规模,全力保障矿山开采业合法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动武店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轻工纺织、电子器件加工、物流电商行业等企业。以商招商,带动上下游行业入驻,形成产业链,促进园区良性发展,逐步实现工业强镇的发展目标。
三是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坚持以现有镇区商贸业态为基础,创新引商模式,打造武店商贸金融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快引进商贸综合体和物流中心项目,打造新镇商贸集聚区。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重点推进“桃源居”项目开工建设。
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与现实矛盾,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步履维艰后劲不足。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产业振兴,但受到用地指标、金融支持、政策末梢和人才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集中在涉农产业的发展上。当前武店镇在涉农产业方面,大部分农产品种类单一,项目投资大、收益低,技术相对落后,道路等配套设施不足,农户种植意愿低。在工商业方面,乡村建设和新增产业供地长期不足,项目层层审批导致效率低下。第一、二产业的薄弱直接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受限,难以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二是农村人口净流出和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偏弱,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结构不平衡;在农村中青年能人中,年轻有能力的中青年普遍进城打工,农村人力资本短缺,乡村现有致富带头能人年龄偏大,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回乡,同时又缺少合理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导致乡村在人才洼地上越陷越深。
三是乡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近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面貌,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对整个农村建设来说是不够的,不可能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之由于农民长期生活陋习,很难一时彻底改变,在村庄建设硬件改变的同时农民的环保软意识没能同步跟上,而没有列入美好乡村建设的大多数村庄居住生活环境则更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平衡问题越发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交通不畅”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二是“用水不便”是影响生产生活的长期困局,三是“转型不易”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短板。
总体思路
武店镇按照“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生态惠镇”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优化要素配置,强化政府治理与服务,实现乡村振兴与产城融合发展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完善规划体系,促进武店镇城乡一体和空间融合。规划先行,以城乡规划进行预先引导、规制,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统筹镇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和居民的区域中心,实现镇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构建镇域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机制。人口流动是要素流动的核心,对资源配置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武店镇人口在镇乡间的自由流动,带动其他资源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实现“所有城乡资源在城乡范围内优化配置”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城镇化质量,深化农村各项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农村权益,推动在镇域就业的农民工本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镇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规划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扩大全镇农村集体产权结构的有序开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让稀缺的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完善治理体系建设,缩小基层治理能力差距。城乡规划、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制度改革要落地生效,必须完善全镇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因此,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具体举措
加快路网建设,实现“畅通武店”。主动跑省市交通部门和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积极争取G3高速武店出口启动建设,完成镇域东西向南一横、北一横建设,与S312、北外环及南北走向的建材大道、武能路、武年路、S101形成全镇“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协调推动水蚌线武店货运站的保留,融入大交通格局。完成东外环至S312、北外环至生态大道、创新大道至S312、新七路、武二路等镇区连接东西南北的主干道,完成村道与“四纵四横”连接,实现镇区交通闭环和互联互通。
深化三产融合,实现“宜业武店”。着力培育“123”经济增长点。“1”即一个产业园。以建材产业转型园为依托,超前规划,以水电气路为重点,通脉络,完善园区功能,增强园区承载力。坚持绿色生态原则,禁止高耗能污染性企业入园,引进劳动密集、创新科技型的服装加工、电子元器件加工、电商物流等可持续发展企业,以二产带三产,再以三产促二产,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型强镇目标;“2”即两家中心。建立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利用镇东山地沥水特点开发5000亩中草药种植,发挥镇西土地平整优势发展现代化规模粮食生产,培育镇中传统蔬菜产业打造2000蔬菜基地。建立凤阳西部10万吨粮食仓储中心,满足农户售粮需求,为国家收好粮、储好粮;“3”即三大增长点。一是围绕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农业促进种植业向种旅转型,小家庭种植向大户规模转型。结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集中收处农资包装物,促进养殖业向标准化转型,实现一产有序、健康、良性发展。二是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突出发展新城区的建材转型园。引导原资源性建材企业退出原产业,转型到新园区,实现原有建材工业稳步转型。引进劳动密集型、环保型、可持续型企业,形成新的二产增长点。三是利用矿山及矿产业特色,开发“工矿业+旅游”新业态,积极谋定矿山地质公园立项建设,加快新镇商业综合体建设,促进旅游业和新兴商业的发展,提升三产比重。
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宜居武店”。抓住新城区建设的契机,完善居民居住服务保障体系,打造“新城”城市中心圈。建设道路、管网、电力、路灯等基础设施,完成武店二级综合卫生院、第三小学、养老中心建设,推动建设新区幼儿园、医养中心,引进高质量学校,逐步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推进武店水库规划立项和110KV变电站建设,加快燃气进镇工程施工,实现镇区水、电、气全覆盖。建设完成两个日处理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街道生态公园、农贸市场、客运站、市民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新区绿化工程,引导金融、城市商圈等逐步向新区迁移,让新镇区居民生产生活更美好。大力改造老镇棚户区,稳步推进房地产产业发展。把武店打造成充满活力的宜居小镇。
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绿色武店”。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和全面实施“五清一改”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结合凤阳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新、扩建两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达4000吨,新建七座村级污水处理站;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布点规划,设立现代化集中养殖区,建设两个垃圾处理站,对垃圾及农资包装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治理污染,改善人居环境;结合土地增减挂钩,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序集中,逐步壮大中心村建设。规划建设武店水库,实现水资源本地化,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和灌溉排水沟渠等水利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持续做好工矿废弃地复垦复绿工作。
创新治理体系,实现“法治武店”。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矛盾化解机制,把保障增强农村发展动能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信访业务能力,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坚决制止非法上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以建设武店派出所为契机,结合雪亮工程、天眼项目建设,在全镇范围内安装监控设备,创建集矿山、交通、信访、平安等融为一体的管理平台,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平安建设、智慧武店”。注重村情民意的收集与反馈,突出抓好矛盾纠纷与不安定因素的排查调处,重点抓好对因征地拆迁、建房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信访积案和老信访户有关诉求的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管控,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坚决制止群体性、恶性事件发生。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坚持民生为本,实现“和谐武店”。打牢扶贫工作基础,建立健全扶贫监测预警机制,持续发展公共事业,做好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强“双基”和产业项目建设,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推进村级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和村级文化广场建设,规划建设市民文化广场,实现文化场所全覆盖。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改造工程建设。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公共医疗和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协调发展。努力实现镇乡设施完备、产业发达兴旺、政府管理有效、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时代和谐武店。
乡村振兴是现代化强国家的伟大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凤阳县武店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提前谋划,主动作为,在规划上做了城乡一体和空间融合,在机制上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在农村集体产权结构上不断有序开放并不断完善镇村治理体系,多措并举,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六个武店”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