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区域经济

蚌埠,到底怎么了?

  作者:姚成二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2-10

从曾经的全省第一方阵,到如今的“蚌小八”,到底是什么原因?

作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为什么没有形成产业地标?

拥有多个难得的政策机遇和独特优势,为什么没有转换成发展的胜势?

蚌埠在问,外界也在问:一向在人们心中颇具美誉度的蚌埠,到底怎么了?

蚌埠,到底怎么了?

蚌埠,坐不住了!

“主动拉高标杆,自觉加压奋进,用真抓实干体现知耻后勇,用埋头苦干实现奋力赶超。”2月8日,在蚌埠全市改作风优环境暨工业经济、“双招双引”和园区建设工作大会上,蚌埠市委主要领导的一番话,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在“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知重负重、知责担责,打赢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仗翻身仗”,已经成为蚌埠这座老工业城市全市上下的一致呼声和共同行动。

蚌埠在行动,全省在关注:蚌埠的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出路在哪里?

蚌埠,到底怎么了?

航拍蚌埠 (图源:新华网 李少仙)

差距在哪?

要搞清蚌埠到底怎么了,就要分析蚌埠究竟差在哪?换句话说,蚌埠为什么要知耻后勇?

首先是在经济总量的排位变化上。最近几年,蚌埠在城市排位赛上失位,被省内和周边城市不断赶超。

在安徽省内16个地市中,蚌埠曾辉煌一时。早在1990年,蚌埠经济体量排在安徽第5位、皖北第2位,此后被芜湖、马鞍山赶超,长期处在安徽第7位,被当地人戏称为“蚌小七”。

2021年,蚌埠经济总量又被宿州赶超。如今的“蚌小八”,在蚌埠人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2020年,蚌埠的经济总量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位列第29位;2021年,再降一位到第30位,经济总量仅约为宁波的1/7、合肥的1/5,芜湖的1/2。

而且,蚌埠还面临“标兵跑远、追兵逼近”的局面。

同在淮河经济带上,千万人口大市阜阳近年来在人口红利和新型城镇化的优势释放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1年站上了3000亿元新台阶,迈入“大城市门槛”。

与同是淮河经济带中心城市的徐州、淮安相比,蚌埠的经济总量差距,已由2010年的2230亿、708.17亿扩大到2021年的6128.44亿、2561.33亿。2021年,徐州已突破8000亿,淮安突破了4500亿。

蚌埠,到底怎么了?

经济总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上。

作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蚌埠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曾最先开发出安徽省第一部黑白电视机、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收音机。但由于传统产业升级缓慢,产业新赛道又没能快速形成,蚌埠至今没有形成地标性产业,更缺乏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在2021安徽百强企业的地区分布中,合肥58家,芜湖8家,滁州4家,阜阳3家,而蚌埠没有一家企业上榜。

具体到分榜单看。在营收百强榜上,合肥39家,芜湖14家,阜阳和滁州各有9家,蚌埠仅有3家。在制造业百强中,合肥、芜湖、滁州分别以29家、14家、11家位居前三名,阜阳5家,而蚌埠仅有1家。在民营企业百强中,合肥39家,芜湖14家,阜阳、滁州9家,蚌埠仅有3家。

与蚌埠相对应的是,徐州正奋力建设“工程机械之都”;淮安成为继深圳、东莞、昆山之后的第四大台资聚集地。

没有地标性产业,成为蚌埠工业起势的明显制约,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和投资不足。2021年,蚌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4%,徐州为8.1%,淮安为5.2%。

与蚌埠市整体经济不强相对应,县域经济也是短板。蚌埠下辖的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占比偏低,三县GDP占全市比重45%。在安徽省县域经济排行榜上,蚌埠市没有一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

同为皖北大市的阜阳,近年来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涌现出多个亮点,特别是界首聚焦产业升级、“院士经济”、园区发展等方面,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增速第一,创造出县域经济发展的“界首现象”。

曾经的辉煌与当下的落差形成强烈对比,“蚌埠,到底怎么了?”外界在问,蚌埠也在问。

蚌埠,到底怎么了?

原因在哪?

承认差距是缩小差距的前提,看到不足是弥补不足的基础。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造成蚌埠经济数字上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心城市没有做大做强。

在安徽,蚌埠的地位犹如徐州在江苏的地位,从安徽省早期的“一线两点”到江淮城市群的谋划,再到淮河经济带规划,蚌埠始终都是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来定位的,但蚌埠却没有起到类似徐州那样在苏北区域的带动作用。

这主要还是在于蚌埠中心城市的能级不够,导致蚌埠在承担皖北经济发动机的功能上显得“力不从心”,无法领袖群伦。

自身实力有限,进一步导致蚌埠形成不了都市圈。而且,蚌埠至今没有正式加入合肥、南京、徐州都市圈,造成蚌埠长期在区域格局上的一种“游离”,既不能辐射带动周边,又没有很好地接受其他大城市的辐射带动。

蚌埠,到底怎么了?

蚌埠城市能级不高,与蚌埠没有做强产业直接相关,突出表现在工业短板上。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蚌埠市二产增加值为673.6亿元,而合肥突破4000亿元,芜湖为2048.96亿元,阜阳也已突破千亿,达到1151.2亿元。同期徐州达到3376亿元,淮安是1889.21亿元。

特别是二产中的工业发展,蚌埠发展较慢。2020年,蚌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993户,而阜阳有1707户,几乎是蚌埠的两倍,宿州也有1027家。2021年,蚌埠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5.1%。

工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领头雁,但蚌埠的头部企业数量少,没有带动形成“龙头企业—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链基地”的发展格局。

过去三十年,蚌埠一直将工业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但蚌埠积淀的产业基础优势,在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

“蚌埠在产业选择和主导产业定位上,出现多次变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轻工业,打造纺织城;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几年又开始发展机电制造业,打造电子城;2010年后又发展硅基、生物基产业。”一位长期关注蚌埠产业发展的区域经济专家分析说。

由于种种原因,蚌埠纺织城与电子城都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硅基、生物基产业尽管前景很好,目前却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加之近年来大企业招商越来越难,仍处于产业生态的塑造进程中。

如今在蚌埠,全市除烟厂外,产值超50亿元以上企业还未实现“零”的突破。

进一步探究,尽管蚌埠有着让周边城市羡慕的产业上升机遇,却没能很好地抓住,赋能当地的产业转型。

早在1994年,蚌埠就成为国务院确定的首批18个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之一,合肥是2年后才获得第二批试点。

在实践中,蚌埠没能像合肥那样紧紧抓住试点机遇,从体制机制上破解难题。而合肥恰是由改革集聚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进而带来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实现了“从一粒砂子到整机”的产业链条。

看似经济指标、工业集群、抢抓机遇上的差距,背后实则是工作作风上的差距,特别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

城市发展,思想先进是最关键的先进,观念差距是最大的差距。这同样体现在开放度上,蚌埠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没能助其成为淮河流域的“开放新高地”。

同处淮河岸边,与蚌埠地缘优势相近的淮安,积极抢抓外向型经济转移机遇,在长三角形成“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台资高地发展格局。

把脉问诊是为了更好地“开药方”,面对新的机遇,蚌埠该怎么办?

蚌埠,到底怎么了?

蚌埠市貌

出路在哪?

虽然有差距,但蚌埠的底子还在,优势还在,机遇还在,关键是要行动起来。

眼下,蚌埠干部都坐不住了,已经全面动起来,立即干起来了!

2月7日,虎年第一个工作日,在蚌埠市委常委会会议上,与会同志围绕贯彻落实安徽省委关于“一改两为五做到”的决策部署,让老工业城市焕发新生机再现新辉煌展开了热烈讨论。

“实现奋力赶超,必须真正破解制约蚌埠发展的问题和瓶颈。”“面对指标上的落后,我们不能怨天尤人,需要的是干在当下、面向未来。”

蚌埠如何找准并打开奋力赶超的突破口?

首先要放大坐标找定位。

从区域大格局上看,任何一个都市圈内,中心城市的“发动机”不可或缺,就像杭州之于杭州都市圈,南京之于南京都市圈、徐州之于徐州都市圈。

就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而言,尽管目前蚌埠的经济总量已被阜阳、宿州赶超,但蚌埠依然是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成为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的中心城市。

这是蚌埠的城市定位,且早已写入安徽省、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上升为国家战略。

蚌埠,到底怎么了?

蚌埠,到底怎么了?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部分内容

蚌埠的发展,不仅关系一城一地的崛起,能否担当起责任,关系皖北振兴、淮河经济带战略的全局。可以说,让蚌埠焕发新活力、再现新辉煌,不仅蚌埠需要,皖北需要,安徽需要,淮河经济带也需要。

区域大格局的需要,呼唤蚌埠能有大作为。

蚌埠要有大作为,就必须做强产业,奋力将硅基生物基打造成国家级的产业地标。

特别是蚌埠要找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卡点”,紧紧抓住与宁波市结对合作帮扶的重大机遇,导入宁波重大项目、资本、先进理念等发展要素,激活老工业基地的新动能,进而深度融入长三角,嵌入全球产业链。

蚌埠,到底怎么了?

同在京沪线上的滁州,为什么这几年发展势头猛?

最不可忽视的就是滁州找到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卡点”,主动对接大江北、融入南京都市圈,招引了一批重特大、高精尖的产业链项目,嵌入了全球产业链。2018-2021年,滁州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82个,包括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进而形成具有鲜明“滁州特色”的产业地标。

但项目、企业不是说来而来的,特别是当前招商竞争白热化,蚌埠如何提升感召力?关键还是要做优营商环境。

蚌埠也一直在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2021年12月,蚌埠市出台了《关于强化全市工业经济、“双招双引”和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一体推进企业帮扶、客商帮招、项目帮办,以工作作风的转变提升企业获得感,以营商环境的优化推动蚌埠大发展。2021年,蚌埠在建省外亿元以上项目337个,实际到位资金1172亿元,居全省第5位、皖北第1位。

营商环境,既有办事效率的高低,也有服务意识、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问题,但这些都是外延,核心问题是人,在于干部的工作作风。

面对一时的落后,蚌埠不能妄自菲薄,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不能自我埋怨,要有奋起直追的决心;不能有定局的思想,要有破局的勇气;不能有跟跑的依赖,要有再次领跑的雄心;不能有盲动的状态,要有快进的节奏。

在安徽“新春第一会”召开后一天,蚌埠即在2月8日上午召开改作风优环境暨工业经济、“双招双引”和园区建设工作大会,蚌埠市领导为工业强市和招商引资先进集体代表、工业强市和招商引资先进个人代表、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颁奖,并为蚌埠高新区、经开区“三帮”小分队进行授旗,再次发出了一体推进“工业经济、双招双引、园区建设暨改进工作作风”的动员号令。

“用真抓实干体现知耻后勇,用埋头苦干实现奋力赶超,全力推动工作作风大转变、工业经济大发展、“双招双引”新突破、园区建设上台阶。”

最重要的是,蚌埠要激发干事创业的状态和精气神,鼓起一股子奋勇争先的“气和劲”。

正如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强调的,必须牢固树立“一日无为、三日难安”的责任意识,以奋起直追的志气勇气、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忠诚尽职,迎难而上,跨越发展。

蚌埠,到底怎么了?

位于蚌埠的津浦线淮河大铁桥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100多年前,津浦铁路开通,蚌埠由此开埠兴盛,成为镶嵌在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还是那片蔚蓝天空,那条滔滔东流的淮河,一群砥砺奋进、不懈奋斗的蚌埠儿女,一定会让蚌埠这颗明珠再次发光发亮,再现新辉煌。

我们祝福蚌埠。

97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