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领导艺术

干部“躺平”现象怎么破?

  作者:罗玉亮  编辑:纪海涛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4-21
有人总结干部“躺平”的表现形式:推拖绕式“躺平”、偷奸耍滑式“躺平”、担心问责式“躺平”和未老先衰式“躺平”。

最近,干部“躺平”现象引来很多批判。有人总结干部“躺平”的表现形式:推拖绕式“躺平”、偷奸耍滑式“躺平”、担心问责式“躺平”和未老先衰式“躺平”。

为什么会出现干部“躺平”现象?

破解干部“躺平”,应该怎么办?

多“解决”少“解释”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由于群众的对象不同、情况不同、思想认知水平不同、对利益的诉求不同、法律认知不同等原因,不能简单地把群众看作“支持政府工作”与“不支持政府工作”两种。很多工作的背后,还有着历史的背景、人际关系的背景、左邻右舍比较的背景等。

群众都希望能够在公平的基础上,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形成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难度。许多事情不是基层干部靠“解释”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靠“解决”去解决的。

但是,基层干部权力有限,上级领导往往“只派任务不处理矛盾”,甚至“只要结果不要过程”。致使一些基层干部不得不采取推拖绕式“躺平”:领导不论怎么批评,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既不顶撞领导,又不反馈给领导,让时间解决问题。

其实,任何一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不能“一说了事”,应当要跟进决策,及时地帮助基层干部“解决”问题,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位。

譬如,创建城市文明要对道路上无证行驶的“三小车”进行整治(小三轮人力车、电动车、非机动车)。一些地方只是出台“三小车”道路行驶禁令,然后就把任务分派到各个单位,单位再分派给基层干部上门做工作。有的干部多次上门,磨破嘴皮也无法劝车主不上路。是基层干部不尽力吗?不是,而是领导干部不跟进。

之所以基层干部“解释”没有用,是因为车主有现实的困难。有的是农民进城年龄大了需要谋取生活费;有的是残疾人家里有子女要抚养;有的农村的孩子在城里上学,家长来陪护,业余时间赚点生活费等。有需求就有市场,不论干部怎么讲城市需要文明、“三小车”有多么危害,群众讲的只是自身利益。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必须要上下联动,左右协动。领导干部应当及时了解汇总基层干部上门摸清的情况,由政府分门别类及时出台新的政策。如,拿出一些公益岗位解决车主就业问题、对残疾人进行残疾救助、对生活困难家庭进行低保保障等;同时增加公共交通,让出行的有车可坐。

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干部还会去推拖绕式“躺平”吗?

多“授渔”少“授鱼”

随着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的实施,近些年,基层干部队伍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干部老龄化严重,很多基层干部体弱多病;另一种是基层干部中刚毕业年轻人增多。

他们多数出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是“明珠”,在单位还是“明珠”。很多人出了家门,进了校门,又到了单位门。不是他们不愿干而要“躺平”,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才“躺平”。

一些工作上级领导只讲要去干,而不讲怎么干,所以就出现了平淡化、简单化、算盘化、纸上化。有人称这样的干部是“机械式努力”,看似在工作,只见手动,不见脑动,致使许多工作“讲了讲了,讲完就了”。

这样的干部又被称之为拈轻怕重做样子式“躺平”:领导不问,从不汇报;领导过问,只汇报干了,不汇报结果怎么样。

譬如,一位领导在检查防汛工作时,发现河堤上有一户人家养了几千只鸭子,对于即将到来的汛期是威胁,就命令水利部门要尽快拆除。水利执法人员到场拆除了房子、赶跑了鸭子,就走了。第二天,被拆除的养殖户一家三口却出现在信访局门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这一家三口是兄弟两个带一个残疾老母亲,弟弟还是智障儿。房子拆了,他们没有了住处;鸭子跑了,他们没有了生活,所以要到政府上访。

假如领导事先安排人去做个调查,事先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让所在地政府找一个可以养殖的地方,让他们搬迁过去继续养殖;给他们安排一个过渡房子,然后落实好残疾人补助和低保。再去拆除,会不会出现一家三口到政府上访的结局?显然不会。

所以,干部“躺平”,领导有一定的责任。不能只“授鱼”不“授渔”。管理界有一句名言:一只狼带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狼。

多“激励”少“苛责”

作为领导者,管事必须要先管好人。管好人,不仅要有方法,还要有一定的领导艺术。

近些年来,随着干部年轻化的推进,加上从严治党的要求,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强调基层干部要有“政治站位”,强调纪律的多、要求的多、处罚的多,而忽视了自身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尤其是科学地配班子、带队伍。

动不动拿问责来压干部,致使一些基层干部出现担心问责式“躺平”:宁愿不做事或者少做事,也不愿意去出事。因而,造成干部担当不足“不敢为”。虽然一些地方出台了干部问责“纠错机制”,但是,还是害怕出错被问责而带来麻烦。

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不是“苛责”下属,而是会“激励”下属,在激励中让干部想干、主动干。激励干部作为的手段和方法很多,譬如信任激励、需求激励、关怀激励、尊重激励、宽容激励、重用激励、升职激励等等,都会给基层干部想干、主动干带来活力。

现在许多领导干部只会“苛责”不会“激励”,动不动拿出纪律与处分的大棒去压人,让敢于担当的干部也被大棒吓着,宁愿“躺平”,也不去担当作为。

其实,对于基层干部来说,领导就是一把“伞”,能够为基层干部遮风挡雨,基层干部才会奋力奔跑。否则,跑起来的只能是领导干部自己,而站在那里看的却是基层干部。

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带好队伍?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多“激励”少“苛责”。有的基层干部之所以“躺平”,不是没有个人能力,而是认为自己跟错了人。

一些领导只会让下属做事,却不知道如何关心和关爱下属。譬如,在县一级有很多干部,当了10多年的副职且年龄50多岁了,却连三级主任科员都不是。

有人会说:2019年不是已经实行职级并行了吗?是的,但中央的好政策在基层执行起来,就特别地难。未老先衰式“躺平”的背后,其实是动力不足“不想为”。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将领叫吴起,曾以5万兵打败50万秦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阴晋之战。吴起统率三军,从没有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与地位最低的士兵同甘共苦。行军的时候不骑马乘车,还要亲自背负粮食,分担战士的劳苦。

在行军途中,有一个战士生了痈疽,疼痛难忍,吴起看到情况很危急,就用嘴给他吸脓。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卖命。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解决干部“躺平”问题,不能只在基层干部身上“下药”,关键是“关键少数”。

(本文作者为决策杂志专栏作者,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

13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