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1年 > 2021年10期 > 智库/观点 > 洞见

解码资本市场“安徽力量”

  作者:课题组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5-16
民企上市公司总市值97566亿元,首次占据半壁江山,与国有上市公司呈现比翼齐飞、各领风骚的良好发展势头。

上市公司是企业的优秀代表,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2020年,安徽上市公司交出了亮丽答卷。不仅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创历史之最,资本市场“安徽力量”不断壮大,同时一批新兴科技公司集中上市,上市群体结构优化明显。但也存在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再融资比重较低、并购重组不够活跃、内部治理亟待规范等问题。

总数稳居中部第一,新增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上市公司数量代表区域内优质企业数量。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安徽A股上市公司共有126家,稳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9位。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8家,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7位。

上市公司市值体现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A股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A股市场趋于平稳。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安徽A股上市公司市值达到19353亿元,较上年增加5812.83亿元,增长42.93%;占全国上市公司市值总量的2.29%,比重较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保持第10位,在中部地区继续保持第1位,但与沪浙苏相比差距很大,安徽分别相当于上海的25.34%、浙江的28.93%和江苏的31.04%。

企业上市速度反映区域优质企业的成长速度。2020年,受疫情影响,年初A股IPO数量下滑明显,但随着新股发行常态化以及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A股首发上市公司共396家,创历史新高。安徽抢抓注册制改革机遇,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区域内IPO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新增20家上市公司,创历史之最。年度增量仅次于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居全国第6位,首次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8家,居全国第7位;新增注册制下创业板上市公司4家,居全国第4位。

从上市后备资源来看,安徽IPO后备企业队伍不断扩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12月末,安徽IPO过会待上市公司7家,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9位;上报在审企业21家,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8位;IPO辅导备案企业67家,居中部第1位。截至2021年5月31日,安徽已有7家企业成功公开募股,多于湖北5家、河南3家、江西2家。

从退市情况来看,2020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达20家,其中安徽盛运环保因投资者丧失信心导致面值退市,于2020年8月被摘牌。2020年底,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史上最严”退市新规,无法持续创造价值的上市公司将被淘汰。

多极支撑格局加快构建,民企国企比翼齐飞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安徽上市公司有2家,第二产业有94家,第三产业有30家,占比分别为1.59%、74.60%、23.81%。随着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新增16家、6家。

从区域结构来看,2020年有7个地市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增加,“安徽板块”多极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加快构建,但区域差距仍然明显。具体来看,合肥上市公司数量新增12家达到58家,省会城市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芜湖新增2家达到16家,发展势头良好;宣城、马鞍山、铜陵、滁州、蚌埠5个市达到5家以上。其中,滁州新增金春股份、龙利得2家上市公司,蚌埠成功吸引深圳上市公司大富科技落户;另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各新增1家上市公司;宿州是安徽唯一没有上市公司的地级市。

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未来安徽各地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更多优质上市企业资源,加快推进本地企业挂牌、上市。

从板块结构来看,2020年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正式合并,随着中小板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主板、创业板及科创板三足鼎立格局。截至2020年底,安徽上市公司在主板有96家,在科创板有8家,在创业板有22家,“新三板”294家,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7320家。

境外市场能够帮助大型企业快速筹集大量资金,推动企业按照国际市场准则迅速发展,并帮助所处区域吸引外资。安徽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共有14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仅有1家,说明安徽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整体能力较弱;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有13家,其中,芜湖5家,合肥4家,马鞍山2家,池州1家,滁州1家。

从股权属性看,民企新增16家增至70家,国企新增1家增至34家,央企新增5家增至14家,其他企业减少1家至8家。从市值规模看,安徽央企和国企上市公司总市值达9136亿元,占比为47.21%;呈现民企上市公司总市值9757亿元,首次占据半壁江山,占比达50.42%,较去年40%上升明显。说明安徽民营上市公司活力不断被激发,实力不断增强,与国有上市公司呈现出比翼齐升、各领风骚的良好发展势头。

从融资规模来看,截至2020年底,安徽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为2778.4亿元,再融资规模仅占总融资规模余额的20.49%,较2019年下降3.5个百分点,说明安徽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占比持续较低。具体来看,有30家上市公司再融资额高于平均值,较去年新增6家;其中,国元证券、淮北矿业、中公教育占据前3,分别为298.4亿元、219.4亿元和184.8亿元;有55家上市公司再融资额低于10亿元,有32家从未进行过再融资。

从2020年度新增再融资额表现来看,共有7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再融资,再融资总额为94.4亿元,其中国元证券再融资额为54.3亿元,占比超过一半。可以看出,安徽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呈两极分化现象。多数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较弱,安徽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业绩两极分化,多数上市公司创新能力弱

报告采取分总评价模式,从业绩发展、创新能力、营运能力、社会贡献与责任、投融资水平五个维度对安徽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在具体评价时,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各维度评价体系。

从业绩发展评价来看,2020年,安徽纳入排行的121家上市公司整体权益净利率12.1%、资产收益率6.09%、收入净利润率7.7%,较2019年有小幅上升。说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安徽上市公司经受住了考验,业绩发展整体向好趋势明显。

从综合业绩排名看,前十位与后十位的上市公司业绩差距明显,说明安徽上市公司业绩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突出。受疫情影响,排名靠后企业各项业绩指标基本为负。随着退市机制常态化,业绩表现对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要。业绩坚韧,背后是高质量发展的效能不断释放,所有上市公司都应花大力气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

从创新能力评价看,2020年,除高学历人才比例外,安徽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主营业务利润率、每百人专利申请数均有所上升,尤其是研发强度增幅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新增高技术制造企业偏多,同时安徽上市公司整体对创新越来越重视。

从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看,2020年参与排名的124家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平均数为0.1766,低于平均数的有77家,即超6成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偏低。同时,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仍很悬殊,拥有部分创新能力比较高的企业,比如国盾量子、科威尔、科大讯飞等,但多数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加快提高上市公司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对提升安徽上市公司整体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从营运能力评价看,2020年,受疫情、国际贸易形势等外部环境影响,安徽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应收账款周转率由10.17%降至9.26%,降幅最为显著。但与此同时,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仍有提升,说明2020年安徽上市公司日常运营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但整体风险仍然可控。这得益于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疫情防控举措下,企业生产经营能够快速恢复,也得益于上市公司自身迅速灵活调整经营策略。

从营运能力综合排名看,口子窖、玉禾田表现突出,分居第1、第2位,前者主要由于应收账款周转率表现极为突出,后者则是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表现优异;排名后十位均是制造业上市公司,其中国盾量子、聚隆科技、国轩高科营运能力表现欠佳。虽然由于重资产投入以及上下游议价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营运能力表现,但作为高科技企业仍需着力提升自身营运能力。

从投融资水平来看,截至2020年底,安徽上市公司投融资总额为1.36万亿元、1.19万亿元,增速分别为15.09%、10.79%,虽然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但多数规模体量偏小,投融资额较少。具体来看,投资结构方面,受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以及加大对外投资影响,自2018年开始安徽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比重攀升明显,至2020年底达14.12%;融资结构方面,截至2020年底,直接融资比重为31.82%,其中股票融资占比为27.02%,债券融资为4.80%,近5年变化不明显。说明安徽上市公司仍以间接融资为主要融资手段,直接融资的作用有待强化。

从投融资总额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投资和融资规模分别仅有28家、31家高于平均值;排名前十名的公司投融资规模遥遥领先,尤其是海螺水泥投资规模已突破2200亿元,融资规模已超过1700亿元,2020年投资新增超300亿元,龙头地位显著,行业带动效应明显;融捷健康、黄山胶囊等投融资规模均较少,部分上市公司投融资规模仅为个位数。

从社会贡献与责任评价来看,2020年,安徽上市公司社会贡献总额共计1979.65亿元,社会贡献率的平均值为13.96%;社会责任综合得分均值为0.3091。与2019年相比,社会贡献率提升明显,这主要得益于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向好,社会责任相对稳定。具体来看,社会贡献方面,有44家上市公司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少数上市公司社会贡献率异常过低,甚至有2家为负数;社会责任方面,有32家上市公司得分高于平均水平,说明安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从综合排名看,玉禾田作为新上市的企业表现最为优异,实现了用更少的资产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中公教育、古井贡酒等表现也较好;*ST新光、ST德豪表现不尽人意。与此同时,仅有少数安徽上市公司能兼顾社会贡献与社会责任。比如,玉禾田凭借优异的社会贡献率综合排名位列第1位,但其社会责任综合得分表现平平。具体来看,社会贡献方面,玉禾田、中公教育、古井贡酒等排名靠前,*ST新光、ST德豪、汉马科技因业绩较差无法实现收支平衡排名垫底;社会责任方面,皖新传媒、华安证券、安徽建工等国企排名靠前,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惠而浦、四创电子、广信股份等排名靠后,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强化。

(课题组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投资集团、安徽省交控集团与华安证券、国元证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共同组成)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