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1年 > 2021年10期 > 路径/实务 > 样本

苏州“惠企神器” 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顾善闻 张 帅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5-16
惠企政策成千上万条,如果像过去那样逐条比对,别说是企业,哪怕是政府部门也很难在短期内精准搞定。


苏州唯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域营销总监马含玉又多了一项新活,每周隔三差五上网寻“宝”。

“只要把公司的名字输入系统,企业能享受的所有政策,就会列出一个单子,政策申请、申领步骤全在里面,而暂时‘拿不到’的政策,卡在哪、怎么改,它都有提示指引。挺神的!”这个“神器”,让马含玉乐此不疲,也成了公司上下人人会用的“宝”。

所谓“神器”是苏州市工信局委托开发的“政策计算器”。整合了发改、科技、工信、商务、金融等多部门惠企政策7700余条,并汇集全国涉企政策60多万条。利用大数据解决了惠企政策企业“找不到、看不懂、报不上”的难题。

苏州“惠企神器”是如何炼成的?

大数据消除信息不对称

目前,各类大大小小的惠企政策加起来成千上万条。如果像过去那样逐条比对,别说是企业,哪怕政府部门也很难在短期内精准搞定。

很多企业不知道有针对自己的扶持政策。即使知道,因为政策太多,企业一时半会儿也顺不过来。等费时费力理顺关系后,结果却错过申报期。政策也是有时效性的。比如申报智能制造工厂的项目,申报后可以获得相关部门的扶持资金,但申报期一过就不行了。

“政策计算器”的实质,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做到企业和政府间的双赢。

这套系统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把海量的政策、工商大数据和企业填报的详细信息进行精准匹配。企业以零成本一键直达。无论是政策适用范围、资金拟扶持额度还是申报起止时间等,所有信息一目了然。而企业要做的,仅仅是注册服务云并填写相关信息。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前所未有地为优化政企关系提供广阔的技术舞台。苏州一直在酝酿用现代技术打造服务企业的高效平台。特别是疫情期间,政府和企业工作人员见面次数必须适当减少而相关服务必须提升的大背景下,“政策计算器”的开发进程也大大提速。2020年7月29日,系统正式上线。

以前,政府工作人员下企业调研,1天只能走访几家,甚至有些只能蜻蜓点水。拿到相关数据、了解企业诉求后,聊几句就走。换做打电话调研,不少企业还存有戒备心理,很多信息不愿如实相告。通过“政策计算器”,政府能够收集到海量、相对准确的企业信息。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效率和能力。

什么样的企业信息就和什么样的扶持政策相匹配。企业投资多少,人员数量多少,用的什么设备,产出多大规模,这些信息准确与否对标享受政策的多寡,关乎企业利益。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填报时在信息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动力”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又能锻造诚信经商的商业氛围。

中小企业解决了大多数就业,贡献了非常可观的出口、税收和创新,大家都知道中小企业的重要,但针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如何扶持,却是个难题。

过去,政府和金融相关部门一直对飘忽不定的中小企业政策需求问题感到头痛。尽管年复一年地出台大量政策去帮助中小企业,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彼此很难完成精准衔接。不单在中国,中小企业生存难是世界性问题。

中小企业规模小,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很多富有潜力的初创科技企业,亟需政策扶持。然而,他们往往会因没有足够人手而导致找不准政策进而错过申报。所以,“政策计算器”主要针对中小企业。

数据的制造、流动和共享,正加速塑造新时代苏州政企关系和营商环境。而“政策计算器”,只不过是充满无限遐想未来的一个开端。

精准匹配、一键直达

目前,政策计算器已经成为“苏州市企业服务总入口”首页的固定板块。

企业填写好信息后,就可以选择想了解的政策领域。信息越完善,匹配精度越高。政策计算器将自动算出一份匹配报告,并按照政策层级分类显示。点进政策,企业可以查看每条政策的条件、匹配情况、扶持方式等。

事实上,政策计算器的“妙处”不仅仅是好搜,更在于“归档”和“随调随用”。把政策计算器当作一个常用软件来用,不但查得快,而且精准。

除了政策“一键直达”,企业还能根据政策计算器的匹配度,有针对性地准备材料,并根据具体政策的要求,查漏补缺,有计划地“重点突破”。

政策计算器,首先“神”在算。作为一款智能分析软件,“计算器”运用大数据算法和AI分析,将企业信息和政策信息进行匹配计算,得出一份智能报告,其中包含了企业可申报的政策、政策匹配度以及政策相关信息。

如何“点点鼠标就一目了然”呢?苏州市工信局做了两件事:先把有效的政策信息录入进库,再把苏州现有的企业逐一贴上信息标签。

数据库是一项硬活,因为不但要把海量的政策讯息进行整理、校验、集成,还要分类分层。政策集成的基础是信息准确,一方面需要过滤,及时剔除失效的、不再生效的条文信息,同时还要不停地更新,录入新制定发布的政策信息。

一秒对接的“神”,还在于准。利好政策频出是企业之福,但是,怎么把这些福利收进口袋、用上生产,却是一项技术活。信息滞后,环节繁琐,嫌麻烦或者压根不知道,“错过”利好政策的企业其实不在少数。有企业家甚至调侃,很多时候,政策是要靠运气“撞”的。

哪些政策可以为我所用、怎么申报才最高效?这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运用“算”,政策计算器除了将企业信息和政策信息进行匹配计算外,还能以“站内信”的形式把相关政策“点对点”推送给企业。

目前,苏州市工信局正在对苏州存量企业的特征信息进行梳理和完善。今后,只要输入关键词,企业就能一键拉出政策清单,搜索参数大大减少,用起来会更方便。

“神器”背后的苏州精神

技术形态影响思维方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政府惠企政策,由网状标准化解读向点状个性化定制过渡。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相关部门的事情从此就少了。恰恰相反,过去一天只能做一两件事,有了新技术,可以做更多的事。各级干部有更多时间思考,如何更高效地优化营商环境。

“政策计算器”技术本身,是很容易被其他城市学过去的。但苏州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永不停歇地思索通过怎样的进一步创新,从而更上一层楼,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始终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

比如,政策集成的概念,很多地方都在提,但真正把概念做成一个实实在在平台的,苏州是第一家。在政策计算器的平台运行一段时间后,苏州市工信局还计划实地走访一些企业,面对面座谈,了解企业使用效果,再加以改进。

小细节干出大效应、把能做的做到极致。小小的政策计算器,展现的就是这种本事和能耐。

苏州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亲商、安商、富商”理念。在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苏州又高调建立了月度沙龙、微信群联系、信息直报等“三项制度”,提出一个具体目标,让企业家的声音“听得到”、意见“看得到”、诉求“办得到”。

疫情期间,苏州率先出台支持中小企业苏“惠”十条。一周之内,苏“惠外”12条、苏“惠农”十条相继推出,面向中小企业、外贸企业、新型农业企业精准纾困,成为全国复工复产一大标杆。

从“创新行动2020”到服务清单“集成”公示,苏州向世界承诺:把该放的权彻底放出去,把该减的事项坚决减下来,用营商服务的“提前量”,换取企业感受的“刚刚好”。

只要是在权限范围内的事、只要是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事,就不遗余力地做、转足脑筋地做,做到极致。敢为人先,把小事做大,把大事做成,把凡事做亮,这就是“惠企神器”背后的苏州精神。

(作者为苏州圆桌特约观察员)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