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2年 > 2022年1期 > 特别策划

安徽行动

  作者:姚成二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5-18
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亩均论英雄”、十大新兴产业省级专班推进机制、“顶格”战法、读懂企业、编制“双招双引”路线图、施工图……2021年以来,安徽不断创新干事创业的手法、步法和打法,迎来新的绽放。

42959.2亿元,安徽再上新台阶!

一段时间以来,“顶流安徽”、“到安徽去”、“‘硬核’安徽”等爆款文章刷爆朋友圈。在安徽省“两会”召开后,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亩均论英雄、读懂企业、“顶格”战法......这些高频热词持续“吸睛”,好评如潮。

在2022年安徽省“两会”上,“安徽已经踏上新的征程,定将迎来新的绽放”,又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怎样才能实现新的绽放?安徽的答案是行动!

跨上标志性台阶

“安徽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这是一段时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安徽的感受。决策杂志梳理了安徽经济总量、人均GDP、科技创新三个维度的变化,从中探寻背后的深层原因。

先从经济总量看,从2013年安徽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达到20584万元,到2021年突破4万亿。

总量变化直接带来了安徽在全国位次的跃升,改变了多年位于第14、13位的状态。

2011—2015年,安徽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14位;2016—2018年,安徽上升1位,排在全国第13位;2019年,安徽上升2位,排到全国第11位。

若以2011年至目前的10年区间来看,安徽从全国第14位上升了3个位次,是这10年中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这就是安徽给外界带来的冲击力。

再看人均GDP。15年前的2006年,安徽人均GDP刚迈过万元关口,达到10630元;6年前的2015年,安徽人均GDP达到39692元;2021年,安徽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关口。

1万元到1万美元的飞跃,带来的是安徽人均GDP排名的飙升。

2006年,安徽人均GDP排在全国第28位,也就是倒数第4;2016年,排在全国第25位;2020年,安徽跃升12个位次,排在全国第13位,从全国中下游成功跻身中上游,堪称人均GDP榜单上的最大“搅局者”。

全国第13位,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放在全国来看,安徽人均GDP高于河南、四川、湖南等经济大省。

如果说给外界最大的惊讶,莫过于安徽的创新。谁能想到曾经的农业大省,已成为今天的科技大省。

安徽做到了。这是安徽的“遗传基因”,也是“金字招牌”。无论是科技硬实力,还是创新软实力,安徽在全国创新格局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上升到全国第8位,连续10年保持全国前十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23.4%、15.5%,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上升2位,排名第6;产业结构指标上升5位,排名第6。

预计2021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34%,增速11%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9.9件,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2.3%。

三个层面的数据,带来的是安徽的能级改变,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正如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天的安徽,能级之变前所未有,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跨上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台阶。

安徽的发展很快引起了外界的关注。2021年4月,在湖北省一场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推进会上,湖北省委主要领导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三问——浙江为什么强?河南为什么超?安徽为什么快?

能与全国经济大省浙江、河南,一起进入中部“老大哥”湖北的视野中,无疑是对安徽这几年发展的认可。

正如202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安徽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高光”的产业地标

2021年10月,在安徽合肥开了一场全球性、现象级的大会。

这场大会名为世界声博会暨全球1024开发者节,展示各类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吸引4.6万人现场参会、1200万人线上观看,真是盛况空前。

盛会引发外界强烈关注的同时,一些网友也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高上大”的大会,会在安徽召开?难道不应该在上海 、杭州吗?

外界为何发出这样的疑问?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外界谈起安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农业大省、“农民工”输出大省形象,跟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沾不上边”。

就是在这样的固有认知下,安徽埋头苦干数十年,特别是在制造业上勇毅前行,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安徽新兴产业形象和标签。

当安徽悄然转身为区域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时,以至于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在哪里?今天的安徽制造,不仅有产业形象,更有硬核实力:工信部批复的“十四五”首批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徽独占2家;2020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万亿元,首次跻身制造业十强。

2021年,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突破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定在40%以上。

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安徽更是树立起了一系列“高光”的产业地标:

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的科大讯飞,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第一的华米科技,撬动全球存储器市场格局的长鑫,自主造车新势力的标杆品牌蔚来……

这些现象级产业地标,共同构筑起安徽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的产业形象和经济大省的区域形象。

2021年,不仅仅是世界声博会,安徽还相继举办了“天下徽商”圆桌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高上大”展会。

或许我们该问:为什么不是安徽呢?

打在发展的靶点上

“顶流”时刻谁都有,安徽不会拿一时当永久。

当下的安徽,并没有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自满,而是敢于同先进比高下,敢于同自己过不去,拉高标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省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外部挑战明显增多,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全省经济规模还不够大,省辖市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县(市、区)发展能级不高,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升。

202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在肯定2021年成绩的同时,更是清楚地指出了安徽发展面临的11个问题和挑战。

“11个问题,印象中是历史上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问题和挑战最多的一次,醍醐灌顶,催人清醒。”多位安徽省人大代表现场听后,感受十分强烈。其中,11个问题中有7个直接与产业相关。

但有差距,就有上升的空间、奋起的动力,就有想象和起跳的空间。

沪苏浙等先发地区发展雄辩的证明,产业是第一支撑力,产业强则经济强。安徽要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产业是重中之重。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多次强调,企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没有制造业,就没有未来。

1月17日,郑栅洁在参加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合肥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提高产业爆发力,认真落实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地标产业,打造产业名城。

为持续推动安徽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启动实施了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这是一个囊括一二三产的行动计划,分为三大行动: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三大行动计划下,再分为几十个具体行动计划。

更详细的实施方案,在202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得到了全面体现。以着力扩大发展总量来看,安徽将按照“4116”目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优势产业向万亿级迈进,加快建设智能家电、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10个超千亿级产业,建立10户超千亿企业、60户超百亿企业目标培育库,“一企一策”开展选育。

这就打在了安徽当前产业发展的靶点上,手法、步法和打法更精准、更有力、更高效,理清了每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力重点和实现路径,并绘出了“干什么、怎么干”的清晰路线图和施工图,提出了大量的目标数字。

2021年11月初,安徽出台意见,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立即成为政商资研各方关注的热点,全省上下刮起了一阵“亩均论英雄”的旋风,不到2个月时间,全省16个地市已全部出实施意见。

这一系列新打法,让很多企业家听到了机遇,看到了安徽奋勇争先开新局、拉高标杆创一流的态度。

“读懂企业、尊重企业”

产业发展最终要靠企业,企业又靠什么?安徽深知,自有的存量是一部分,更大的增量来源于投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投资意味着新的增长点,意味着就业,意味着税收的增长,税收的增加直接关乎民生的改善。所以投资问题是就业问题,是财政收入问题,是民生改善问题,是结构优化问题。

自2021年以来,安徽把牢有效投资主阵地,将“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发展的新招、高招、妙招不断涌现。最被外界津津乐道的便是“顶格”战法:坚持“顶格倾听”企业家意见,“顶格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顶格推进”重大项目实施,由最终拍板的人从一开始就直接负责,构建由上而下、扁平化的协调推进机制,营造出让企业家感到舒适的环境。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体谅和懂得企业特别是企业家的不易,多给他们力量和信心,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和他们并肩面对挑战,与他们一同抢抓机会。”202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让大会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引发了企业家的强烈共鸣。

2021年,安徽还建立了十大新兴产业省级专班推进机制,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文件制定机制,逐一编制“双招双引”路线图、施工图,将政策和服务精准滴灌到了企业家心里的最渴望之处。

由此,安徽成功打出了“双招双引”的强劲攻势,“到安徽去”已成为企业界、投资圈群中的口碑。

2021年,仅安徽省领导会见拜访客商就达近5000人次,十大新兴产业签约项目2123个、开工1614个,新增市场主体113.6万户,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9.4%,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

看似枯燥的数据,背后却是企业家对安徽的看好,这是比空泛的推介更有价值的信服和证明:在安徽创新创业,暖心,省心,更放心。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双招双引”为安徽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项目,还有理念、观念、氛围……从政府各部门到干部队伍中,读懂企业、读懂企业家的意识不断提高,市场化思维、法治化意识、专业化能力持续提升,干部队伍干事创业都有奋勇争先的那一股子“气和劲”。

这是安徽发展的人气和志气,凝聚成的是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底气和勇气。

未来已来,安徽一定能迎来新的绽放。

4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