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2年 > 2022年1期 > 产业/商界 > 产经

“圩美”:让城市记住乡愁

  作者:安 蔚 陈成诵 廖锂川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5-20
从一串葡萄到“大圩葡萄”地理标识,从一季水稻到一种“福稻”文创产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已进入创造IP的时代。如今,“大圩”二字,不仅是一个小镇,也是一个农文旅融合之地,更是一个带着地方印记的品牌标签。在这个标签上,写着“优质”和“精品”:“优”在高质量发展路径,让城市与乡村完美融合;“精”在精细化治理探索,以党建为引领,让大圩人享受高品质的社区生活服务。半城半圩,留住了青山绿水,记住了故土乡愁,享受了智慧服务,这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圩”美生活,开创了一条可学可鉴的省会城市近郊型乡镇发展的新路径。

打造优质IP:

都市近郊型乡镇如何“出圈”

不经意间,合肥市大圩镇创造了一个首次。

2020年8月,以大圩镇为主会场,联合上海市马陆镇、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镇、浙江省长兴县画溪街道,共同举办首届长三角葡萄文化交流活动,成立长三角葡萄精品产区联盟。

“近两年,大圩镇和长三角乡镇融合发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党委书记朱国栋用“实在”一词概括与长三角乡镇的交流合作,“上海马陆镇是有机生产,江苏茅山镇是规模化生产,浙江画溪街道是品牌化生产,而大圩镇展示的是优质的精品农文旅融合,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

精品农文旅融合,正是大圩镇从一个传统的农村乡镇,进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后锚定的目标。如今,站在长三角的舞台上,大圩镇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省会城市近郊型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产业“文创化”

秋日的合肥大圩,沈福村400亩稻田染上了金黄的秋色,风吹稻香,阡陌交错。这片不施任何农药化肥的精品水稻种植区是大圩镇农文旅融合的“试验田”,大圩人将它起名为“福稻”,谐音“福到”,着力将传统水稻注入文化因子。

“过去种水稻,只是为了食用,解决简单的温饱问题。现在的水稻种植,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朱国栋对《决策》介绍说,“不仅有观赏性和生态保护的意义,还收获了精神上的愉悦,将稻米从沈福村带回去,寓意着把“福”带回了家,这种获得感与单纯的农业产品相比,变成了一种文化。”

将农业产品打造成文创产品,让文化创意成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动力,这是大圩产业“文创化”的一次探路。

发挥农业优势,是大圩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大圩拥有3万亩基本农田,这是要守住的底线和红线,因此,延长农业产业链是大圩的核心竞争力。”大圩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先法分析说,“大圩发展精品生产模式,特别是生态种养保护模式,这是其他农业乡镇不可比的。”

素有“合肥粮仓”之称的大圩,一季油菜花,一季水稻,奠定了鱼米之乡的历史地位。进入新世纪后,“葡萄”又变成大圩的产业标签,2003年第一届葡萄节,让“大圩葡萄”开始进入大众视野。18年来,大圩葡萄经历了从农业产业化到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升级。

但如何进行综合提炼,赋予农业产品新的生命力?怎样让一颗葡萄变成“葡萄串”,提高产业附加值?利用平台思维和精品生产模式是大圩破局的创新打法。

“通过吸引游客深度参与采摘,大圩葡萄实现了在田间地头的自产自销,节省了物流成本。”大圩镇农旅办主任刘来斌告诉《决策》,“现在每亩葡萄的纯利润能达到1.2万元,老百姓因为葡萄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2012年,大圩“无公害葡萄”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2013年,大圩葡萄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从育苗到田间管理,再到最后成熟,大圩为葡萄产品制定了一整套农业生产标准,让大圩葡萄从一种水果变成印有大圩标签的区域品牌。

产业形象是一个区域的硬实力,无论是“福稻”还是大圩葡萄,大圩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现象级产业标识符号,带动大圩完成了一场提高能级的蝶变。

怎样打造“带流量的IP”

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的大圩,是全国距离省级政务中心最近的乡镇,是合肥市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沿东南方向发展的一条城市边界线。独特的区位,给予了大圩明确的空间战略定位。

2018年,合肥市包河区提出“滨湖引领、中部腾飞、老城复兴、乡村振兴”四大空间战略,大圩镇作为包河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让老百姓富起来的目标,推动大圩必须在产业上提质扩量增效。

首先是抓住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机遇。大圩聚焦富民产业,破“单一”为“多元”。“只有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让他们的口袋鼓起来,大圩才是老百姓心中真正的福地”,朱国栋认为,乡村振兴的实质是让老百姓有幸福感。

其次是顺应省会城市空间扩展战略。省会合肥正处于城市扩张和产业升级的发力期,大圩镇处于滨湖地区核心地段,承担着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廊道作用。这就决定了大圩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态底色,有成为周边城市“大氧吧”和休闲度假“会客厅”的实力。

再有是激发内生动力。大圩镇主动对接长三角,按照“生态优先,文旅融合,产业支撑”的理念,大力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在沈福村,引入安徽省文化投资集团,着力将其打造成一个集福文化、直播电商、网红经济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小镇。在滨湖卓越城,快速引进高端人才,招商集聚合肥能源研究院、中建材(合肥)技术中心等2个省外亿元招商引资项目,新签约项目5个,投资金额2.66亿元。此外,发挥有为政府的治理优势,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的政策组合拳,通过扩链、延链、补链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大圩产业IP升级的“加速器”。

“大圩无论是从地域还是从产业布局,都完美体现了城乡融合”,大圩镇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长钱江说道,“40平方公里的大圩镇,一边是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一边是最现代化的都市,居民在享受村集体福利的同时,还享有城市化生活的丰富与安定。”

连续两年,大圩荣获合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称号,连续10年评为全国文明镇,连续14年被评为合肥市平安乡镇。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第三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在116家入选园区中,大圩成功入选。

大圩有“大作为”

在合肥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圩要“打造具有国际范的最美幸福小镇”,实现大圩有“大作为”。

如何才能有“大作为”?

善用统筹理念,整合资源,让“树木变森林”,是大圩给出的答案。

首先是让大圩葡萄成为一个引流的入口,借助品牌载体,实现“放大效应”。

2021年4月,“大圩葡萄”姚家河葡萄园展藤仪式在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启动,这是大圩对“飞地经济”的一次探索。

如今,大圩葡萄标准化种植模式已经输送到巢湖花集村、灵璧汴河村,从选址到种植,大圩都在技术上进行跟进与指导,“大圩扶植结对地种植50亩葡萄,按照大圩葡萄的生产标准,以及一整套的销售模式,让大圩葡萄这个农业IP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朱国栋告诉《决策》。

其次是在乡镇经济现代化探路中,大圩拉长产业链,发挥出资源整合的“集聚效应”。

作为4A级农业景区,大圩有着丰富的圩文化与湖文化资源,怎样让文化活化,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大圩利用紧邻4A级景区—合肥滨湖湿地公园的优势,建设“圩美·磨滩”项目,在原有的村庄肌理上,结合现有的道路、水系、林木、民宿以及历史人文资源,发展精品民宿,为省会城市居民的沉浸式旅游提供了一个优质选择。

与此同时,联动沈福村特色小镇,进行“并联打包”,为提升为5A景区提供基础和灵魂。大圩有着其他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未来将通过说故事的方式,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提炼开发,打造出大圩独有的旅游IP。

三是以农文旅的产业名片打底,在新兴产业上发挥出“乘数效应”。

2020年8月,座落在大圩镇的合肥滨湖卓越城内合杭梦想小镇产业创新中心,在省级长三角一体化项目集中开工入园现场推进会上正式揭牌,这是合肥包河、杭州余杭两地政府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合作共建的首个特色小镇项目,计划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滨湖卓越城成为大圩围绕“金三角”产业打造的城市IP,如今已有近300家企业在卓越城片区登记注册,累计注册资本超200亿元。记者了解到,滨湖卓越城是大圩发展三产融合,发展科技金融文化的一次新的尝试,从建设初期的零税收,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7000万税收,经济数据实现成倍增长。

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重点项目的落地,多个新兴产业带动式发展,以此吸纳更多的科技、文化、金融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与产业集聚。

如今的大圩,是一座多元化的小镇,更是一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小镇,也是一个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都市田园。

有质感的治理“圩度”

“作为大圩镇的首个回迁小区,取名‘金葡萄’语意双关,寄托着大圩人对新生活的期待。”金葡萄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李春艳告诉《决策》。

以金葡萄社区为缩影,五年时间,合肥市大圩镇基层社区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以“智慧综管”为手段、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盘活社区治理元素,扣响了基层社区“善治”的门环,实现有温度、有质感的社区治理。

红色领航

金葡萄社区是距离省政府较近,交通便利的新型城镇化回迁社区。社区目前共7248户,入住超过26000人,社区人口密集,治理成本和难度较大。

“为满足大圩人更美好的生活向往,我们专门成立了大圩镇区域化党建与基层治理领导工作小组”,李春艳介绍说,“坚持打造高质量‘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目标。”

针对社区内部人口类型多样、组织化程度偏低、居民需求不同、诉求多元等客观现实,金葡萄社区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建立“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示范户”的四级党组织体系,确保了党建工作“不留死角”。

同时,将原先村里的工作内容转移到社区内,成立镇村为民服务中心,确保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实现事务办理一体化,实现村社融合。社区还通过大量走访,发现社区能人,培育居民骨干,构建组团式服务力量实现居民自治。李春艳对《决策》介绍说:“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每个楼栋单元都挖掘出党小组组长、楼栋长、志愿者以及党员示范户。这是一支非常能干的居民自治队伍。”

在具体操作上,金葡萄社区纵深推进“红色领航·和美小区”建设,划分3个大网格,细化15个单元网格,选优配强楼栋长79名,动员党员413名,挖掘楼栋志愿者874名,开展志愿活动1200余场,服务群众近3万人次。

组织保障,上下联动,网格协同,这是金葡萄社区治理体系的内核,提升了社区组织化程度,拓宽了居民参与治理的渠道,激发了社会活力。

智慧赋能

2019年初,金葡萄小区居民收到一封特殊的调查问卷,这张问卷关系着小区日后“发展”,1400多张有效问卷寄托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厚望。

在整理问卷的过程中,高空抛物、非机动车停放、小区垃圾清运等细节问题集中暴露出来。针对这些社区治理中的“痛点”,金葡萄社区用科技手段赋能基层治理。

“小区安装了高空抛物监控系统,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为确保居民安全,建设平安社区,金葡萄社区安装了高空抛物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到每家每户窗台的情况。不仅可以在事前监测安全隐患并进行整改,也可以方便管理员在事后调取高空抛物视频查证。目前,系统可监测到的最小物品是烟头和瓶盖,而且系统在夜间也可以正常运行。

同样安装了监控系统的,还有停车棚。针对社区非机动车保有量高,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乱充电等现象,2021年,大圩镇投资近100万,搭建38个停车棚缓解停车难问题。同时,在停车棚周围安装监控摄像,通过监控视频,实时甄别非机动车辆停放是否有序,并结合开发的小程序,实现在线语音提示是否线内摆放车辆。

通过招投标方式,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智慧养老”。“医生每周都来社区巡诊,老人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特方便。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也会安排上门检测的服务。”居家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陈柏妍告诉《决策》,“这里也安装了智能化体检设备,为社区居民提供自助健康检测。居民可以及时了解自身基础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自我管理。”

这些智慧化举措背后,蕴含着大圩“智变”的初心,打造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生态,以实打实的“有求必应”赢得社区群众心贴心的“一呼百应”。

有了智慧化的技术工具,如何提供更加专业化、更具个性化的社区服务?从2017年开始,金葡萄社区积极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壮大规范志愿组织,发挥“熟人”作用,增设服务项目,实现了“三力”共振。

“三力”共振

受生活习惯、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原村民在回迁到金葡萄社区后,仍旧延续原有的乡村生活惯性,出现锄头、铁锹、弯刀等农具占用公共区域、生活杂物乱放等现象,社区环境卫生问题比较突出。

如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以楼栋长为代表的居民自治队伍,起到了关键作用。

“农村邻里积累沉淀下来的熟人社会关系不容小觑。因此回迁以后,社区应当充分利用‘熟人关系’进行社区治理。”社区网格负责人王民华告诉《决策》,“由这些热心并且德高望重的楼栋长们负责在楼栋内进行宣传引导,帮助原村民转变生活习惯,往往比我们宣传的效果要好。”

为有效提升社区人员的“服务力”,大圩镇在2019年组建了大圩镇治理学院。以社区治理学院为社区治理平台,拓展社区教育形式,开发社区服务课程。邀请社区治理专家给楼栋长和志愿者群体定期开展工作方法、心理建设等方面系统性的培训,为社区的居民自治队伍赋能。

同时,通过公益微创投等项目化运作,培育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提升社区的“组织力”。

以“织爱筑梦、情暖社区”公益微创投为代表,项目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手工教学,并组织居民到广场参与手工品义卖的爱心活动。一方面,通过公益微创投的形式,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实现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如今,金葡萄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次超过4000人,其中小萌芽志愿服务团队获得包河区的志愿服务大赛的奖项。

在金葡萄社区的睦邻文化中心,还为老人们提供下棋、唱歌、跳舞、观影等活动场地。这是以政府购买的方式,统筹实施的惠民服务项目,增强了社区治理的“凝聚力”。

智慧让生活更具质感,服务让居民更感温度,正如乡村给予居民故土之情,而城市赋予人们现代品质,大圩将这两者完美融入,深入肌理,构筑了一幅现代都市乡村生活画卷。

3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