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2年 > 2022年4期 > 智库/观点 > 观察家

科创向产业的跳跃需要“三家”共振

  作者:王运宝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5-24

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

没得转、不敢转、不好转。

这是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原始创新成果没有产业化,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对于任何一个科创资源丰富的省市来说,“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尤为值得关注,因为科技研发成果不会自动变为经济优势。

如何才能将丰富的科创成果变成发展的胜势?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必须在转化上做文章。

但怎样才能实现有效转化?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惊险的一跃”,而要实现从科创向产业的跳跃,需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同频共振,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正向推动。

首先,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策源地。正如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一直疾呼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研究成果的强大,基础研究创新能产生颠覆性技术。这也是破解转什么、没得转的难题。

其次,“源”有了,怎样才能流长?答案是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贯通起来,以市场导向、企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让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让企业家发现市场需求,才能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效能。

第三,破解怎么转,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资本的力量。让市场验证技术价值的最敏锐体现,就是风险投资家是不是敢投、愿投,最好是能一投再投。不管是在美国硅谷还是在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杭州滨江和合肥高新区,现实中无数的转化成功和失败案例都表明,只有资本助力,才能实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有机联动。

要实现这个联动,体制机制创新是根本。只有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构建转化生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才能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谁来转、怎么转、往哪转,以及不敢转、不好转等一系列难题,真正将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安徽之所以连续多年在区域创新能力上排名全国前十位,一是科技成果产出的支撑,二是在成果转化上创新招数,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设立了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合工大智能制造院、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打通了科技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创新“以投带引”的新打法,健全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机制,构建孵化载体,上演了被业界称为“神操作”的转化案例——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存储芯片、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以及量子通讯等未来产业的“传奇”故事,让安徽在先发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图谱上,占有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级产业又催生出相对应的微电子学院、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AI研究院等,特别是规划建设“科大硅谷”,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资源,形成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资金链助推产业链的互动循环。

科技创新是“栽树工程”,栽大树和育丛林共同构成生态体系,而金融投资就是“浇水施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同频共振,是建造从科创到产业的“桥”与“船”。

3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