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2年 > 2022年4期 > 路径/实务 > 区域

“小绍兴”如何变成网络大城市

  作者:朱培梁 黄佳卉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5-25
长三角区域一直以来的“小绍兴”为何要建设网络大城市,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动机和思考?

2022年2月28日,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第九次党代会,会上,“网络大城市”成为引领未来五年绍兴发展的新目标,这一议题立马引起与会众代表的热议,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是绍兴发展的必然选择。

何为网络大城市?长三角区域一直以来的“小绍兴”为何要建设网络大城市,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动机和思考?

畅“通”破“域”

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交通、信息和市政公共设施等有形网络和产业、治理等无形网络为支撑,以要素功能各具特色、有机联系、优势互补为动力,多主体互动、多层次和谐、多特色互补、多空间拓展的内聚外联网状结构形态城市。这是本次党代会对网络大城市的释意。

可见,这是绍兴城市发展思维的一场变革,既有数智化时代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也有都市化时代的城乡一体、区域协同,还强调最终要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无疑这是对绍兴传统“县域”发展模式的升级。

作为浙江县域经济的代表,绍兴北部杭州湾沿线的柯桥、诸暨、上虞、越城均为千亿级强县,南部的嵊州、新昌也在500亿级左右,在浙江省杭甬“双城记”大背景下,以“县域”为发展单元的绍兴在融入区域一体化中,难免会受到杭甬两端“虹吸”的挑战。从内部来看,比对杭州、宁波两市,绍兴市区无论是人口规模、GDP比重、还是建成区面积所占全市的比重都较低,市区对各县集聚辐射作用不强;市域内的诸暨、嵊新两板块,对绍兴市区的向心内聚力较弱,更偏向于融杭、联甬;产业发展块状经济明显,大量产业分布在乡镇单元,在县域或镇域范围内形成中小规模的集群效应。

因此,在城市经济特别是都市区经济成为区域发展与竞争主形态的新阶段,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需要以网络大城市来突破“县域”经济小格局,以更大空间尺度优化配置资源,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当随着城市交通网、信息网、蓝绿网、保障网等为支撑的要素网络逐步完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扩散,城市的网络连通力、要素统筹力将决定综合竞争力。

网络大城市是综合要素网络发达背景下的新产物,是现代城市群发展规律下的新模式,也是以要素统筹、协同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当绍兴置身长三角一体化、迈入杭州湾时代、拥抱全球化数字化的新阶段,这将是实现突破的新路径。

“五座城”

报告中明确指出,绍兴要构建的高水平网络大城市由5个关键词组成,包括“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生活之城”“品质之城”和“善治之城”,这即是绍兴网络大城市的内涵体现,也是城市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产业驱动的“创新之城”是核心。报告强调要“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并“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协作体系”作为网络大城市的重要基石。为此,要构建协同产业链,打造现代纺织、绿色化工两个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突出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四大领域,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等重点优势产业,布局第三代半导体、超高清视频、氢能及燃料电池等前沿领域;同时要建设产业大平台,深度融入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打造滨海新区、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高能级战略平台,提升“2+7+N”的园区平台体系;还要强化绍兴科创大走廊的建设,加快建设绍芯集成电路、曹娥江新材料、长三角碳中和等高能级实验室,布局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究院,实现创新源头的强基跃升。

其次,内聚外联的“开放之城”是基础。报告强调要“要重塑全市空间布局,深化融杭联甬接沪,加快形成市域一体协同、全域深度开放的发展格局,打造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为此,绍兴提出支持越城“中心崛起”、上虞“拥江西进”、诸暨“杭绍同城”、嵊新协同发展,全面优化新城新区、开发区、中心镇、微城市等功能节点布局,构建多层次、多节点、开放型的网络城市空间体系。其中,市域层面重点为推进杭绍甬一体化,深化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柯诸萧协作区、四明山生态文旅休闲体验区、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发展区、嵊新奉特别合作区的建设;市区主要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新城以长三角中央活力区为定位,重点建设镜湖大城市核心区,古城则实行全城保护,打造以全城申遗为导向的历史文化传承地。

再次,温暖幸福的“生活之城”是目的。报告强调要“率先走出以人为本,全面进步的共同富裕之路”,具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生命周期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突出扩中提低、城乡协同、全域均衡,构建高水平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此,绍兴提出要大力提高生活富裕水平,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机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残疾人、红十字、公益慈善事业,构建老年友好型、育儿友好型社会;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实施公共文化体育惠民计划,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和“15分钟品质生活圈”。

此外,“品质之城”、“善治之城”是保障。这两者分别侧重于提升城市品质品位、打造文化文明高地、擦亮稽山鉴湖颜值;推动数字化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法制绍兴和平安绍兴。

做好“金扁担”

网络大城市的新定位也昭示着绍兴确立了发展新目标、新指标:万亿GDP、千亿财政收入、十万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水平跃居浙江全省第一方阵;杭甬“双城记”金扁担作用更加突出,“融杭联甬接沪”格局更加优化,城市综合能级实现跃升……一幅拾级而上的发展图景正在展开。

打造网络大城市,绍兴正在“加速”。

在区域协作方面,绍兴正加速融杭联甬区域合作。对接杭州,两地规划建设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实施一批临空产业项目,打造长三角开放门户、国际临空智造区;对接宁波,两地规划建设“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发展区”,重点协同宁波打造生命健康、智能智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联动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杭州片区和义乌国际陆港,打造嵊新内陆“无水港”。其中,作为列入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区域合作平台,目前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已完成发展规划编制、正在加快实质性启动。

在交通建设方面,绍兴正加速交通设施一体成网。绍兴与杭州、宁波的交通运输部门签订综合交通合作框架一揽子协议,加强轨道交通、公路、快速路、水运协同规划建设,实现市域30分钟、杭甬30分钟、上海60分钟通达,加快构建杭绍甬1小时通勤圈。公路方面,绍兴积极推进杭绍甬高速、杭州中环等重大项目,杭州绕城高速诸暨段、31省道绍大线北延柯桥至萧山段已建成;轨道方面,目前杭州南站已实现绍兴城际线接入,杭绍城际铁路有望6月底开通初期运营,届时将与杭州地铁5号线实现一票乘车、付费区换乘;城乡公交方面,绍兴积极推进杭绍公交运营一体化,已开通萧山—柯桥两区交融的跨市公交线路。

在规划引导方面,绍兴正加速推进各类规划编制。围绕全域协同,今年将重点启动曹娥江两岸风光带规划研究,加强市域交界融合区域规划编制,重点完成柯诸板块融合、嵊新组团协同,以及福全兰亭、章镇三界等联动发展区规划。围绕古城保护,今年越城区将推进台门活化利用,加快“一城一桥三故里”项目群建设,推进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实现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宝长制”全覆盖,启动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5A级景区城创建,打响龙瑞宫记、鲁迅外婆家等“唐诗十景”“一村一景”,不断擦亮以稽山鉴水为主轴的大花园“耀眼明珠”。

一个个不断叠加的“区”、一条条不断连通的“路”、一幅幅不断绘成的“图”……绍兴这座品质之城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挥杭绍甬“金扁担”作用正越来越清晰,而网络大城市建设就是战略之举和关键一招。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构建网络大城市,对于提升绍兴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绍兴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杭州绿城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