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2年 > 2022年4期 > 路径/实务 > 区域

都市圈时代来了

  作者:朱昌俊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5-25
五大国家级都市圈获批,都市圈时代正式到来。

最近,“都市圈”很火。

先是2022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后是3月21日,备受关注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至此,全国已有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等五大国家级都市圈拿到了“准生证”。

这意味着,属于都市圈的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武汉、郑州、南京、南昌都在行动

都市圈的热度,从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些话题就能够看出来。

2022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此外,还有多个地方提出了加快都市圈建设的建议。湖北代表团建议,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河南代表团则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

众所周知,在中部地区,此前存在感并不突出的长株潭已率先拿到了国家都市圈的批复,武汉、郑州这两座国家中心城市自然不愿落后。湖北、河南两地在全国两会期间均提出相关建议,既说明了省一级对于都市圈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武汉、郑州在都市圈建设上的紧迫感。

毕竟国家级都市圈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能够提前拿到国家批复,也就意味着能够率先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

当然,一些已经拿到批复的都市圈,也还想要获得更多的支持。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都市圈的南京,在这次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出台新一轮国家公路网规划,支持约282公里的南京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等重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让南京都市圈内主要城市的“朋友圈”更畅达。

都市圈建设的火热场景,还引发了部分代表委员们超越区域竞争层面的思考。

有政协委员就建议,由国家层面出台关于全国都市圈的整体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中,建议对都市圈设立明确的门槛标准和定位区分,形成有序发展节奏,实现不同都市圈精准施策。

如果把观察视线拉得长些,就可以发现,还有一些都市圈也在摩拳擦掌。

就在全国两会前夕,南昌都市圈在经济日报头版亮相。报道指出,近年来,江西把大南昌都市圈建设作为全省破解发展不充分问题的主要抓手、提升省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和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引擎。

数据显示,南昌2021年末常住人口643.75万人,比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8.25万人,人口总量跃升至江西省设区市第二位。这一增量,在全国目前公布的主要城市数据中,仅次于杭州、成都等,居于全国前列。究其原因,南昌都市圈建设的发力,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都市圈遍地开花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这一年也被称为都市圈建设元年。

2022年,是都市圈建设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一个重要节点。上述意见明确提到,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更加完善,梯次形成若干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因此,2022年除了已批复的都市圈在建设上加速推进,或还有更多的都市圈建设规划将获得批复,有志向的城市更不会甘于错过这个机会。

不过,这里的竞争主要是指向国家级都市圈。因为参照国家中心城市,以及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城市群来看,国家级都市圈的数量,也一定是有限的,只有跻身“国家级”,政策含金量才会有保障。

不过,就省一级来看,都市圈建设的门槛就相对没那么高了,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已有多个省提出了建设多个都市圈的计划。比如,广东明确了5大都市圈,浙江规划了4个,江苏、山东各3个;福建也有2个。

这些规划多个都市圈的省份,都属于东部经济强省,并且省内确实也有多个中心城市,所以它们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为何有这么多省份或城市,如此重视都市圈建设?这里首先要看都市圈的定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它其实类似于国外的都市区概念,可以通俗理解为是超大、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当前,国内已经有了一批GDP超万亿、人口过千万的超大特大城市,如何让这些大城市继续保持增量发展的活力,又实现辐射、带动作用的最大化,是一个越来越必须被正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市圈建设就是比较好的对策。

一方面可以克服大城市“摊大饼”发展的弊端,避免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规模不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破除行政壁垒,扩大城市的发展空间,优化产业、人口的分工布局,同时又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真正形成更大的“引擎效应”。

可以说,未来城市间的竞争,将告别“单打独斗”的状态,而逐渐转向都市圈与都市圈的竞争。

“强省会”模式不再吃香?

不管是国家已经批复的都市圈,还是一些地方自行规划的都市圈,它们最终到底会发展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变数,不同的都市圈建设,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跟风。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醒,要因地制宜推进都市圈建设,避免一哄而上。

那么,目前全国主要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到底如何?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编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将全国34个都市圈根据发展水平,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类。

其中,成熟型的,只有广州、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宁波等六大都市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展相对成熟的都市圈,目前都还未获得国家层面的批复。

当然,这并不代表它们就不受重视。一是,它们都处于东部先发地区,都市圈内本身的经济、交通联系就比较强,对国家政策的依赖相对没那么大。二是,这些都市圈内部的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如何确定各自的定位,利益协调更复杂。比如,上海都市圈到底要不要“跨省”,就是个难题。

另外,还有17个发展型都市圈和11个培育型都市圈。而目前已经获得国家批复的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都市圈,都属于发展型之列。

进一步来看,都市圈时代的真正到来,带来了哪些启示?

首先,单纯的“强省会”模式,可能不再那么吃香了。

要知道,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都市圈就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通常讲的“强省会”模式,实际还是站在省会城市的立场上来思考,但在都市圈时代,省会城市必须考虑如何与都市圈内的周边伙伴,形成更良性的分工合作。

同时,还得要摒除靠合并等方式来获取规模效应的路径依赖。2022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后,还有一句关键性内容——严控撤县建市设区。这就进一步断了一些城市希望靠合并方式来做大做强的念想。

从实际情况来看,都市圈并不与强省会对立,可以将它看作是强省会模式的升级版。事实上,在很多省份,都市圈必须有一个足够强的省会城市来带动,但是仅仅是做大做强省会,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

其次,都市圈将成为下一阶段城镇化的主战场。对大多数省份来说,人口向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区域集中,是一种大趋势。而其他多数城市的人口都将处于继续流失状态。

那么,这也必定带来城镇化重心的迁移。可以说,都市圈将承载着一个省城镇化的主引擎角色。并且,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可以预见,未来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都会加速向都市圈内集中。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3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