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志 > 2022年 > 2022年5期 > 路径/实务 > 区域

蚌埠谋“创”

  作者:巩 斌  来源:决策网时间:2022-05-30
蚌埠正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打一场晋级进位的发展翻身仗。

又斩获一张“国家级”名片。

2022年1月,科技部正式发文,宣布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蚌埠位列全国25座城市之一。

这意味着蚌埠市深入实施创新战略、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蚌埠正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扬优势、找不足、促发展,加快“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绿色高质量发展。

优势在哪

蚌埠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两岸,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是安徽工业重镇、华东交通枢纽、皖北商贸中心、山水园林城市。

改革开放初期,蚌埠取得的工业成就有目共睹,先后生产了安徽省第一块手表、第一台冰箱、第一辆自行车。2008年,蚌埠被纳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跻身全省自主创新“第一方阵”,创新发展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

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城市,蚌埠创新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第214研究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7家中央驻蚌科研单位,111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4家院士科研工作站,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8名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有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驻蚌高校12所、各类职业教育院校34所,每年输送毕业生2万多人,培养熟练技术工人2.3万人。蚌埠是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市和专利保险试点市。

创新是蚌埠优秀的基因,早在2016年6月,蚌埠就成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2019年5月13日,国务院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徽全境纳入规划,蚌埠围绕“借力江淮、融入合宁、创新驱动、产业引领”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全力以赴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受益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等政策叠加红利,蚌埠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奋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蚌埠在国家和省创新大格局中展现蚌埠担当、镌刻下一系列烙印: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芯动联科智能传感器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成功创建省MEMS核心器件产业创新中心、新增蚌埠天成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个国家绿色工厂、大富科技基站滤波器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玻璃设计院获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获批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功举办首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

不足在哪

这些年,蚌埠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迈出坚实的一步。但是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蚌埠科技创新也存在以下四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近几年蚌埠招商引资的大企业不少,但是部分企业只是把蚌埠作为生产基地,缺乏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和经费投入,存在研发“空心化”现象。2018年全市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6家,通过认定51家,其中2015年及以后注册成立的企业只有7家,仅占比13.7%;66家中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37家,占比超过一半。

每年蚌埠新注册的企业和通过招商引资的落地项目,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少之又少。特别是下辖三县招引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更是稀少,导致蚌埠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劲不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乏力。此外,县域工业经济薄弱、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也不可忽视。目前,蚌埠三县工业产业结构以食品、粮食深加工、纺织、钢铝制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三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72家,仅占全市26.9%。

二是中小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弱。蚌埠企业整体创新氛围不浓,缺少创新意识。全市创新资源主要集聚在驻蚌科研院所和部分大企业,蚌埠市获得的省科技进步奖、研发平台等也主要集中在驻蚌科研院所和少数大企业中。中小企业整体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投入不足,每年发生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不到一半。另外,激励创新、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三是科技转化能力不畅。蚌埠存在着体制机制约束较大、转移转化积极性不高、成果流动不畅、市场机制不健全、区域协同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科技成果转化难也成为阻碍蚌埠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因;各类科技服务业发展,特别诸如技术转让、成果转化、科技咨询、评估鉴定、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评估质押等科技中介服务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发展。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较少、效率缓慢,全市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创新面临信息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创新产品推广不顺等问题。

四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中介支撑能力弱。蚌埠科技创新创业和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新模式尚在探索之中,难以有效集聚技术、资本、企业等各方资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蚌埠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规范性、专业性不强,科技成果发现、评估、转移等的专业中介机构体系没有形成。

如何发展

蚌埠紧抓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机遇,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了一条“产业创新、资源聚集、成果转化、金融添翼”的特色创新路径。

首先是产业创新,以创新为驱动,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全力支撑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是重要抓手。一方面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爆发性增长的企业;另一方面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双千工程”,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加快实现由“蚌埠制造”向“蚌埠创造”的转变。

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一批叫得响的科研成果,相继在蚌埠诞生,其背后是蚌埠对科技研发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围绕强化驻蚌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引领作用,蚌埠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驻蚌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孵化科技成果,组建省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等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加强与长三角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加快构建“创新在江浙沪、产业在蚌埠”的良好格局。

其次是资源聚集,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实施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坚持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路径,以特色园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公共技术平台为支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区,促进现有产业集群创新提升。

围绕龙头企业抓配套、利用存量抓嫁接,蚌埠全力主攻科技含量高、资本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投入产出高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精准引入一批整器、整机、整车类产业项目。同时要抓牢产业“主心骨”,实行产业发展“群长制”“链长制”,计划全年引进硅基、5G等亿元以上项目150个。

第三是成果转化,通过打造创新合作模式、建设创新平台、招才引智三大举措,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活跃技术交易市场。

蚌埠在安徽率先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科技攻关新模式,与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签订的14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顺利实施,打造出政产学研合作“二八模式”新样板。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禹会区上海孵化创业基地、固镇(杭州)长三角科创中心建设。与中科大正式签约联合共建蚌埠先进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固镇长三角(杭州)科创中心。通过深化招才引智,8支团队入围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实地考察,入围数再创历史新高,位居安徽第3位。

最后是金融添翼,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水平、发挥科技小额贷款作用、强化科技融资担保服务、鼓励开展科技保险业,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0
最新期刊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