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废弃物中寻找财富,走资源再生的道路,在保护环境中创造经济效益。安徽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铂科技”)通过“资本+技术”,走出了资源再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低碳之路
华铂科技是国家“城市矿产基地”—— 安徽阜阳界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龙头企业,以废旧蓄电池回收、有色金属科技研发为主导产业,主要产品有精炼铅、电解铅、合金铅、硫酸、精锡和改性塑料,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装备最强的再生铅加工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安徽省产业创新中心”“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徽省民营企业“百强”和省级智能工厂等荣誉称号。
华铂科技积极呼应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聚焦资源再生产业,借用资本力量,发挥技术优势,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华铂科技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控制体系,对废电池进行彻底分离,实现全过程无害化处理,建成全球领先的废旧蓄电池绿色处理及综合回收生产线。在华铂科技,当一吨重的废旧铅蓄电池,被投入再生铅回收生产线后,经过多道工序,近630公斤再生铅、100公斤硫酸、70公斤聚丙烯塑料脱胎而出,全部可用于生产新的蓄电池,实现输入一个旧电池,经过绿色、环保、无害化的处理,可以输出一个新电池。主材料铅的综合回收率达到99.3%以上,资源综合利用率99%以上,几乎把废旧电池吃干榨尽,焕发二次新生。
传统的再生铅产业存在零散乱差等现象,企业规模不大,生产方式落后。华铂科技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与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进行资本重组,借助资本的力量,推动企业做大做强。2014年,上市公司南都电源以3.16亿元收购华铂科技51%的股权;2017年,又注入19.6亿资金收购剩下49%的股份。南都电源进入以后,公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对企业的设备工艺进行全面升级,企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5年来,产值增加4倍多。
华铂科技成立至今,始终坚持科技强企战略,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公司技术团队实力雄厚,拥有一支100余人的高素质有色金属研发制造人才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高工3人。善于借智借力,积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与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省冶金研究所等国内重要的科研单位和高校建立合作。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近五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资金6亿多元。目前,公司已获专利58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再生铅和铅合金锭》《再生铅生产废水处理回用技术规范》《再生铅废气处理技术规范》3项国家标准,发布《电解铅锭》《合金铅锭》等10项企业标准,自主研发了再生铅超大型富氧侧吹还原炉、铅栅低温融铸系统等绿色关键技术,成为名符其实的行业技术标杆。2019年,华铂科技“废旧铅蓄电池全组分清洁高效利用成套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华铂科技废旧铅蓄电池年处理能力达120万吨,全球排名第一,是再生铅领域的行业“领头羊”。以华铂科技为龙头,理士、天能、超威、骆驼等行业知名企业纷纷与当地企业开展资本重组和业务合作,一方面促进了本地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小作坊式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形成磁吸效应,感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慕名而来,推动了资源再生产业全产业链的集聚发展,已形成了以华铂科技为核心的10余家企业为支撑的资源再生产业集群。
资本+技术“双轮驱动”
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发展工业,是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华铂科技通过资本、技术双轮驱动,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再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和形式。
一是发挥资本的催化作用。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重大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正在加速绿色转型,绿色产业投资正在成为风口。华铂科技按照市场的逻辑,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经过与上市公司重组,着力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平台,完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协同,从之前“拾破烂”式的小作坊一跃成为科技含量高的安徽百强民营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二是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实现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拥有过硬的技术是关键。华铂科技充分重视科技力量,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绿色技术更新换代,推动资源循环高端化、高值化利用。华铂科技将废旧铅蓄电池的综合回收利用做到极致,不仅可以制造一个新电池,还能利用回收过程中的余热发电,综合回收银、锡、锑、铜等稀贵金属,三废处理低于业内标准,实现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效果。这些成效的取得,都是企业不懈追求技术进步的结果。
三是发挥行业龙头的带动作用。华铂科技始终秉持勇当行业排头兵的发展理念,经过率先升级改造,已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再生铅行业唯一获得认定的智能工厂,废旧铅蓄电池年处理市场份额占全球第一,是阜阳市唯一一个年产值超百亿的企业。从其发展实践不难看出,只有勇于争当行业龙头,成为行业标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安徽省经信厅联合调研组)